从七月七晒到六月六
七夕,现在已经成了又一个中国情人节,红得不行,每年七月七全国各地都是一堆活动,遍地开花。不过追溯七夕的前身,最早在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可没那么浪漫,甚至连一点点爱情的边都沾不上,那就是——曝晒。
《世说新语·任诞》云:“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竹林七贤论》曰:“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
这段文字如果稍翻译一下,就是既然你们都在炫富,那我就来炫穷,没有纱罗锦绮,我就竖一条大裤头,真是斗不过你也要恶心一下你。
后人讨论这段文字,都集中在阮咸阮仲容的清高雅致不媚俗之上,却不知有多少人留意文字记载中的“未能免俗”、“法当晒衣”这两处。
这个“俗”与“法”指的又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六、七月正值夏秋季节,七夕前后,正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风高物燥,正是曝晒衣物的好时节,民间认为在这个月曝晒可以避免虫蛀,由此逐渐形成了曝衣的风俗。这个习俗最后集中到七月七这个特别的日子。而《世说新语》这则故事的背景,说的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流行的七月七日晒衣,只不过,当时的晒衣,已经变质成了夸富斗奢。
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还会晒书。
史书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为位高权重,受到曹操的猜忌。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便经常装疯卖傻,待在家里。但是,曹操仍然不放心,秘密派了一个亲信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卖傻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见到这一情景,便回去禀报曹操,曹操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刻押解大牢,司马懿只得乖乖地遵命回朝。
而《世说新语·排调》也记载了一个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日‘我晒书’。”人家皆晒书,郝隆无书可晒,日下晒肚皮,表示腹中有书。
七月七日晒衣的习俗最早记载于西汉。宋卜子《杨园苑疏》载,西汉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
而晒书的习俗则最早见于东汉崔富《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其文曰:“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里的不蠹,指的就是不被虫蛀。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七夕晒书和晒衣更是相当普遍,成为当时的一样民俗。曝晒习俗一直到唐代都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沈佺期一首《七夕》描写了民间“曝衣”活动: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
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
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曝衣和流传至今的其他乞巧节民俗还是并存的,尤其是“穿线”。
另一首《七夕曝衣篇》则描写了唐宫曝晒的奢侈: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嫦峨红粉席。
曝衣何许晾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七夕曝晒的习俗从唐后开始,渐渐向六月六转移,不过到明清甚至近代仍在个别地方有所保留。北京《永平府志》载:“七月七日,曝洗、作曲、合药。”河北《内丘县志》:“七月七日曝衣书,不知乞巧。”安徽《建平县志》:“七月七夕,日中曝书辟蠢。”广东《龙门县志》(1935年广州汉元楼铅印本):“七月七日,晒经书、裳衣。”《石城县志》(1931年铅印本):“七月初七日,曝书籍、衣裳。以祛蠢湿。”
在唐之后,曝晒的日子却开始向六月六日转移,河南《中牟县志》(1936年中牟明德堂石印本):“六月六日,晒书、曝衣,以防虫蚀。”湖北《天门县志》(1922年石印本):“季夏六日,各家晒衣物。”广东《海丰县志》(1931年铅印本):“六月初六正午赫曦,俗称‘曝银之日’。儒家者流,本无家珍,惟出架上藏书向阳一晒。”在北京更有“六月六晒龙袍”的说法,称为洗晒节。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洗浴和晒物的习俗。故称为“六月六晒龙袍”。把伏天容易发霉的衣物拿出来晾晒,俗称“晒伏”。
本来从七月七晒书、晒衣服的日子为何转变为六月六?
可能因为七月七乞巧节的意义渐渐转变,再在这天晒衣服不太合适。
也有可能是基于以下的两个传说:
一是相传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从此这一天寺院便有了晒经之举。除晾晒经书之外,尚有礼佛、诵经仪式,故又称“晾经法会”。
而另外一个说法,是“六月六”古时又称“天贶节”,贶有赠、赐之意,“天贶”即“天赐”。传说,这一天的阳光光照充足,晒书不蛀,晒物不腐,连龙宫里的老龙王也忙着晒衣、晾宝呢。因为有龙王晒衣晾宝,故不会行雨。为了沾上龙王的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把被褥、冬衣拿出来,放到院子里晾晒。大户人家还把平日不肯轻易示人的裘皮、人参、古玩儿之类的珍宝,也都拿出来在太阳光下消消毒、杀杀菌,以便长期保存。
其实不管是七月七还是六月六,也不管是晒衣服还是晒书,初衷都不是为了显摆和斗富,而是要防止衣服书籍长虫发霉,从而注意个人卫生,这一点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又或者贫富如何,保持个人清洁还是必须时刻谨记的。
(整理/钟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