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迪
摘 要:上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了一套社会质量的理论范式,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质量的概念传入亚洲之后,也引起了亚洲学者的极大重视,人们开始逐渐放弃片面的社会发展指标,致力于提出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综合的社会发展理念。社会质量这个理论范式在欧洲学者的严谨论证下,已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为了修正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发展观,欧洲学者提出以社会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主张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但是这种放弃社会取向,在社会层面以内的要素进行的探讨,未必就能全面反映社会的进步状况和程度。本文认为社会质量的测量不能偏向一端,应该综合考虑人与社会内部各要素和社会整体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社会质量;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
一、好社會的思考: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社会
社会质量的研究必须从探讨“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社会”这个问题入手,好的社会简单来讲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成员提供福祉的社会。个人福祉的创造是从两方面来实现的:一是以人为核心的通过追求个人利益目标的达成来实现个人福祉的增加。个人福祉是个人从社会发展中获得的需求满足,它不同于个人利益。虽然通过达成个人利益的目标可以实现个人福祉的增加,但是个人利益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总能实现个人福祉增加的目的。比如,过高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将这部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而且还会导致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裁员,造成失业人数的增多。个人利益得到了提升,而个人福祉实际上减少了。二是通过促进社会的整体或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发展来实现个人福祉的增多。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会从总量上提升个人的福祉,社会整体的发展与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完善与发展能够促进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社会作为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会牺牲社会内部某要素的提升,如一些国家为了安全或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内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因此他们又是有区别的。这说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类似的张力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与个人和社会内部各要素与个人之间。
二、对欧洲社会质量的反思
欧洲社会质量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这四个条件要素从结构上来说是属于社会内部的要素;从功能上来说是为实现个人利益创造良好条件的,是以人为核心的。这套理论范式从其内部的论证逻辑来看,还是比较严密的,它基本可以从个人利益目标的达成来增加个人福祉的单维度来测量社会质量,但是,这种偏向一端的倾向必然会导致社会质量的缺陷。
首先,忽视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张力,会使社会质量的测量出现严重的误差。其次,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忽视社会整体性来考虑社会质量,不仅会出现将个人和社会的张力这种重要因素漏掉的谬误,更会使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分析失去完整性。因为社会内部的各要素介于个人和社会之间,不仅为实现个人利益创造良好条件,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更要为社会整体的发展提供保障。虽然这两者在大多数时候是一致的,但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张力才是关键所在。最后,不同的社会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忽视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用不能够相区别的指标体系来测量,会使社会质量的比较意义减弱或丧失。
此外,欧洲学者所提出的社会质量的条件因素的域的分析并不十分准确,忽视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新特点。以社会凝聚的四个域为例,对信任的分析忽视了制度信任的重要性。实际上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正式交往中,传统中在熟人之间起重要作用的日常信任在现代社会中的整合作用有所减弱,制度的规范和法律的保障往往起着主要作用;对整合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分析,只考虑了起到整合作用的规范和价值观,而忽视了对规范和价值观本身起整合作用的要素。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越来越不可能再有一种起支配性作用的整合规范和价值观了,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和谐共存,共享一个社会的新的社会整合;社会网络的分析只考虑出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而忽视了作为流动空间存在的社会网络形态。在信息化时代,发达的通讯手段和交通网络使后者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更加突出;对认同的分析只考虑了作为实体存在的区域、社区和地方的认同,而忽视了现代社会虚拟社区中的认同。
三、社会作为客体存在的意义
社会作为一个客体存在的意义主要是其阶段性和结构性。社会的阶段性分为历史阶段、当前阶段和未来阶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个人福祉间接相关联,第二个阶段与个人福祉直接相关联,第三个阶段与个人福祉的可持续性相关联。先说历史阶段,每个社会都是其过去的延续体,社会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都对当前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包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等,这些优秀的社会遗产对当前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的优秀文化遗产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继承和发扬,则对提高社会质量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优秀的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以促进社会质量的提高,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则是社会质量本该达到的水平而未达到,本质上是社会质量的损失。相反,消极影响对社会质量影响的分析亦同此理。再说当前阶段,社会的当前阶段对个人福祉的影响关系最为直接和重大,它主要体现为社会内部各要素的完善和发展与个人福祉的关联。欧洲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理论已经对此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最后来说未来阶段,社会的未来阶段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策略在个人与社会张力的权衡取舍上。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来增加个人福祉是需要资源投入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用于现阶段人们享用的资源和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源是此消彼长的,需要作出权衡取舍。社会发展需着眼未来,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以处理好资源用于当前和投资未来的分配问题,培育促进社会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为个人未来获得福祉提供保障。
就社会的阶段性而言,社会受制于所处的发展阶段,社会质量与社会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处在不同阶段的社会不可能使用一套不具备区分阶段功能的社会质量指标进行测量,更不可能拿这种带有严重谬误的测量结果来对不同社会进行社会质量水平的比较。拿环境问题来举例,环境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社会质量意义,因此不可能使用同一的社会质量指标对处在工业初级阶段的社会和处在后工业阶段的社会进行测量,而应该使用一套具有区分功能和阶段针对性的测量指标。这样才能保证指标的测量意义和测量对象的社会质量意义保持一致性,否则,这种带有谬误的方法测量出的社会质量不具有任何意义。
社会的结构性主要分为结构差异和结构均衡问题。由于社会分层和区域差异的存在,在个人层面上 ,某个阶层或群体利益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层面上社会福祉的增加。比如,假设所有处在社会下层的人都获得了住房和医疗,或许社会保障指标会因此升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从社会层面来讲社会福祉的增加,也并不意味着从长远意义上个人福祉的增加,因为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对社会某一方面投入的增加就意味着其他方面的减少。因此从单个指标的优劣并不能确切反映社会质量的真实意义,必须从社会的整体结构上来考虑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均衡。社会生活本质上来讲就是利益的获取与分配问题。处在下层的社会成员分配“过多”的社会利益如同处在社会上层的社会成员“掠取”过多的利益一样会对个人福祉造成损失,因为社会的结构性分配失衡对每个社会成员长远来讲都是没有好处的。因此,社会质量不仅要考虑以人为核心的单个指标的优劣,还应该注意社会的整体结构性均衡问题。
结构失衡的社会必然不能够称作好的社会,同样存在巨大结构性差异的社会也不能算作好社会。欧洲学者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质量理论虽然在分析过程上是以人为取向的,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是从社会层面来对其社会质量的意义进行说明的。也就是说,这种综合的指标体系虽然在分析过程中是以人为取向的,但是在结论的解释中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结构差异的质量和意义,而实际上社会的结构差异对一个社会中成员的个人福祉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把社会的结构性差异纳入到社会质量的考虑范围内,才能使个人层面的社会质量和社會层面的社会质量在意义上保持一致,或实现调和。
四、结语
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质量意义,它与个人取向的欧洲学者提出的社会质量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关注社会的发展要素,即推动社会前进的持续动力,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来实现个人福祉的增加;后者倾向于关注社会的产出要素,通过整合和分配社会产出的资源来增加个人的福祉。以GDP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测量标准固然片面,但不能因此舍弃了社会取向的测量维度而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该建立涵盖个人、社会发展要素和社会整体在内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海东.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方法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Wolfgang beck ,L.J.G. Maesen v.d. , Fleur Thomese ,Alan Walker Social Quality:A Vision for Europe ,2001.
[3]张海东.从发展道路到社会质量:社会发展研究的范式转化[J].江海学刊,2013,(03).
[4]张海东.从社会质量看国民幸福[J].文汇学人·经济&社会,2011,(04).
[5]黄海燕.论和谐社会的社会质量[J].科技信息,2013,(35).
[6]袁浩,马丹.社会质量视野下的主观幸福——基于上海的经验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4).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