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营造景观空间的作用

2017-07-27 02:08陈露马宇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营造

陈露+马宇风

摘 要:在植物设计中,空间感的营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美感的空间塑造更能在艺术感上体现出植物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人们对于建设绿色城市越来越重视,植物的美化环境作用和观赏性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点对象,科学合理地利用植物与周边建筑物在空间上营造的立体性和美感,是植物在空间景观上能够营造的作用。因此,通过将建筑与植物等自然景物进行结合,有助于彰显城市的生命力并且改善城市的污染问题,加强城市在景观设计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及协调性。因此,植物的景观设计成为了更多城市建造者的首选,但一直以来研究者对于植物营造空间景观的作用上存在着误区,尤其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忽视植物的生物学性质简单地将植物视为建筑材料;另一个就是过分追逐细枝末节,没有将植物的设计融入到周围的空间布局之中。因此,想要营造一种植物在空间景观上的美感必须全面考虑各种要素,尤其是在景观的空间作用上。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空间景观;营造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将植物融入到周围景观中,不仅能展现其特有的生命力,还能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增添无与伦比的美感。因此,现代景观设计更多的是将植入植物融合进去。要实现植物在设计与种植方面的价值,并且营造出独具魅力的空间景观,必须将植物科学地运用在景观空间的塑造上。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空间景观时,必须明确植物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布景技巧的利用,将植物融入到空间景观之中,本文也希望从这一点出发,探讨植物对于营造空间景观的作用。

一、植物景观空间概念

植物的景观艺术不仅是时间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空间的造型艺术。植物是城市与城市园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也能够将城市在空间上的变化体现出来。植物的空间感营造需要依靠周边建筑和地形进行设计,才能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性,给城市及园林带来生趣。

二、植物对营造景观空间的作用

(一)调节小气候,净化空间

加强城市及园林的植物栽植,不僅能调节城市或地区的气候,也能起到净化空间的作用。我国城市及园林的修建同时会结合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但众所周知,不论多么巧妙的人工建筑设计,都不能取代自然景观给空间带来的美感,人工建筑常常有过于雕琢的痕迹,缺少自然气息,也不能很好地融入周围景观之中,长时间观赏显得过于单调。植物的栽培和生长更具多样性,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特点,这是自然景观和生物独具一格的魅力。因此,在城市设计中,植物会成为主要的设计对象,不仅能体现出植物对空间的展示和融合,也能通过种植植物改善城市的环境问题,改善和调节城市区域气候,从而起到净化空间的作用。

(二)组织及引导空间

多种多样的植物元素组成多变的城市空间感。植物对于空间的利用并不是简单的营造和堆砌,而是通过对各种元素的组织来架构空间,进而引导空间层次,最终产生协调的美感。因此不论从自然的角度还是人工的角度,对植物的种类和直至事件地点进行搭配,都能起到组织和引导空间的作用,并给观赏的人们制造丰富的审美感受。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设计和营造不同的城市空间感,将变化多样的元素组合成整体,不仅避免了组织上的突兀感,还能产生舒适感和协调的审美感受。

(三)色彩及香味美化周边环境

随着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植物营造空间感的功能开发也越来越全面,因此也对植物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植物作为城市美化的材料净化城市环境,还对植物的色彩和气味方面进行开发,通过对色彩和气味的搭配达到美化城市周边环境的效果。设计者通过对植物进行多样性搭配,融合色彩学来体现不同植物的自然风采,将植物空间感进行巧妙地展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更复杂的线条可以显示出精湛的技术,其实更简洁,更能显示美,简约的造型、色彩、线条比复杂的设计更有感染力。植物景观空间中体现简洁明了风格的最常用方法就是重复,一般会通过植物的颜色、纹理、形状这些人最直观的触摸、视觉来反映重复。此外,不同的植物可以在颜色、质地、形状上重复,使整个植物空间实现团结,这样重复的同时也没有显得单调。在覆盖的植物空间和垂直植物空间中使用更多的重复是与各种特征完全一致的植物的重复。这种重复的景观非常简单,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使人感到太长时间的乏味。重复一些变化是植物群落的重复,或相邻组中每组植物群的相同技术。要实现整体的统一,就要保证重复植物的颜色、形状、质地、形状等特点至少有一个正在改变。这种重复可以使群体链接之间的空间,从而达到统一的效果。总之,植物形态的重复将为人们提供视觉舒适感和亲密感。

三、植物在营造空间景观中的应用要点

(一)从简洁中突出审美价值

花园植物在建设景观应用的空间中避免多余而重复,应力求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凸显空间景观的审美价值,实现更好的表现。在打造植物景观的过程中,重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植物自身的颜色、身体、质地等的巧妙组合,可以使用不同植物的相同特征来实现有效的重复,维护植物为了同时创造整体空间的简洁性,也反映了变化,使人们能够体会到舒适、安静的心理感受,更有可能将身体和精神置入营造出的空间中,得到摆脱喧嚣城市复杂的需求,使身心放松。同时在重复使用时,我们也应该把一些变化性因素融合进去,不如通过区域分割将一整块植物进行划分,在简洁的重复中置入一些变化,达到空间层次感的利用,并且注意对不同植物的颜色、气味、质地等细节的利用,在植物搭配时将这些植物自身因素与周边环境景物进行融合,来体现不同的美感。

(二)以多样性的构图消除单调

重复虽然刻意营造出一种安静简洁的感受,但是过度重复也会掉进单调乏味的凹槽之中,因此我们要对重复进行适当利用,不能过度使用,让观赏者失去观赏兴趣。因此,我们要运用空间构图的多样性来消除植物营造空间感的单调,首先要利用植物的色彩和质地等来营造空间感,种类繁多的植物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代名词,即使同一种植物,运用不同的培育技术也能培养出不同的效果和美感,职务的搭配并非毫无目的的简单组合,而是科学的设计和艺术感的烘托。只有经过精心的沟通,选择最适合的植物,才能保障植物在体现简洁的同时,展现设计者营造的艺术美感,这种美感应该通过对视觉的研究体现出来,并在观赏者的精神层面达到享受美感的目的。

(三)利用强调手法突出视觉焦点

植物空间感的营造也能通过强调这种方法,设计者仅仅用秩序来进行景观空间的营造,不免会使观赏者感觉单调。通过对基础和背景进行有序的设计,将主要植物和次要植物进行搭配,利用小植物对主要植物进行烘托,营造出空间上的焦点植物,才能吸引观赏者的目光。因此,在利用植物营造景观空间时,我们可以从设计差异感出发,将不同观赏性的植物进行组合,来加重植物之间的差异感,进而达到强调朱静职务的目的,给观赏者一个视觉焦点。同样的,植物的粗细大小也是植物质感的体现,将这种对比较大的差异作为重点进行突出放大,也能达到强调的目的。另一个突出视觉焦点的方法就是制造色彩上的层次感,色彩是观赏者最容易感受的元素,也应该是设计者重点利用的原色,运用色彩的变化来设计植物的景观空间差异感,能够第一时间抓住观赏者的眼睛,达到强调的效果。

(四)从均衡中凸显和谐美

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均衡可以分为两点:其一为对称均衡;其二为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需要将焦点設为构图的中心,两侧则选择重复的植物进行栽植,达到产生设计上的对称重复感,目的是突出稳重大气的视觉效果。不对称指的是空间上的中心不设置为重心,产生一种变化的效果,栽种不规则的视觉体验,注重突出了不同植物占据空间的感觉,更加突出植物的各种特质,加重这些色彩质感等特质在观赏中的效果。因此,为了较小构图的混乱感,设计者要将中心目标明确设置,利用透视感中的各种景深来设置均衡,进而达到错落有致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植物对营造景观空间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合理搭配植物的种类、色彩、大小、质地等特点,结合精巧的视觉设计进行构图,在栽植前对空间进行设计,是植物景观设计的重点,也是植物景观营造的审美价值体现。随着人们对于审美的提高和环境美感的要求,植物景观空间营造的要求也在随之改变,传统的景观设计过于单调,已经不符合现代美观要求。只有对景观空间不断研究利用,积极参考国内外成功的原理景观设计案例,不断学习以提高设计者的艺术感,用综合能力来设计植物景观的空间感,才能真正提高植物景观设计的审美感受。植物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题,一个城市的美感要依靠园林和植物的设计来体现。因此植物的营造尽管空间的作用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也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体验,现代城市园林的设计要体现出自然和人工的美感,因此加大对植物的应用,才能创造出更美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申杰.浅析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7).

[2]邱海东,吴媚雪.园林设计景观园路之功能与形式探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5,(04).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赵爱华,李冬梅.植物与空间景观的营造[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7).

[5]杨晓冬,王芳.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J].林业科技情报,2016,(02).

作者单位:

陈露:成都首城创誉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马宇风: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探讨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和谐幼儿园
营造方寸
高职园林植物识别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