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刚入学的小学生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分不清学习与游戏的区别。主要有几个方面的明显表现:好动、好问、模仿性强。等好不容易明白自己是“小学生”后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较敏感,注意缺乏长久性,要他们认真听几分钟还可以,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这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尤显重要。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兴趣,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关键词】倾听习惯;习惯培养
一、培养课前准备的习惯
本学期我教的是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没有听课意识,通过我逐渐的摸索,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文具的摆放,情绪的调整,都可通过背诵《上课歌》等儿歌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培养注意力集中的习惯
1.注意动静结合,调整学生听课情绪
一年级的孩子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四十分钟让他端端正正坐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要完成大量的识字任务,这样学生很容易疲劳,也会直接导致“该动脑筋时很被动,该安静时则乱动,小嘴会乱说”的情形,管起来令人头痛。我想何不主动给他们创造一些“动”的机会,让他们的情绪既兴奋起来而不是随意乱动。于是我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一定效果。这里的“动”又和通常的律动有所区别,姑且说成是“手动、身体动、嘴动”。“身体动”——比如学难字“翅”,学生认完字后配合做动作:伸出手臂学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学生立刻饶有兴趣地动起来,同时也记住了字。“嘴动”——比如读到“吵吵嚷嚷”时,我让每个学生都学着课文中小老鼠的样子,说话配合动作,对周围的伙伴说出自己将面临被猫吃掉的危险。规定时间一分钟,可自由发挥。可以想象,在这一分钟里,学生们情绪被调动起来—夸张的动作,大声地吵闹,教室里顿时像砸开了锅。可孩子们没有被老师批评的“危险”,得到了宝贵的“自由”,得意、心满意足的表情都写在小脸上。而仅是一分钟的“动”,却使学生暂时消除疲倦的同时,理解了“吵吵嚷嚷”的意思;接下来的學习很快恢复常态,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教学语言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
一年级教学重点就是拼音和识字教学。拼音和汉字都是抽象符号,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根本听不懂,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要吸引住他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课堂上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变着花样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如借小精灵的口吻说——“小朋友,欢迎来到精灵王国。我会邀请能认字的小朋友当小客人。还会跟最标准、最大声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哦。”孩子们都想成为小精灵的朋友,因此,学习热情高涨。”我也装出老爷爷古怪的声音,着急地说:“我生病了,想去找医生看病,但不会认字,找不着医院。”孩子们哈哈大笑。我又说:“别笑话我,我就是没有学好字。谁来帮帮我呀?下面哪些小朋友会认字呢?教教我,领我去看病吧。”孩子们都举起了小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奋点,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
3.情景中的游戏,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都是和游戏分不开的。我们的识字量大,需要设置更多的识字的游戏。我把游戏分为两种:常规游戏和情景游戏。而情景中的游戏就可以成为每一节课的亮点。因为它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而设置的情景中的任务,因内容不同而可以真正做到翻新花样,层出不穷。我发现学生如果带着任务学字比漫无目地学字效果要好。而任务就来自于情景游戏。比如课文中有树林,我先把树林描绘一番,创设一个森林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就把本次的识字任务和目标交给学生—把你会读会记的字变成森林中的一片“树叶”;课文中有大自然的星空,创设一个星空的情景,告诉学生本次的识字任务和目标是—把字宝宝变成挂在天上闪烁的星星。这样下来一课一任务,在不变中求变,就像让学生每天都吃着不同口味的生字大餐一样。通常每个游戏活动的参与人数多,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机会参与其中,这样自然就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三、培养倾听的习惯
1.营造和谐快乐氛围,让学生愿意认真听课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都会碰到两种情况:要么孩子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其实他什么也没听;要么你话说得和风细雨还是偶尔的及时雨他都会因听不懂而不理睬你。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交流——语言与肢体语言的配合会收到较好效果。如表扬时的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与学生击掌以及口头表扬,批评时的皱眉、摇头、摆手等,通过言语、手势特别是运用表情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听懂、看懂老师—因为低年级孩子即使听不懂老师的话,也会察言观色。还可有意识地让自己的表情夸张脸谱化,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宽容和提醒,为课堂营造了和谐快乐氛围,让学生愿意认真听课。
2.明确倾听要求,引导学生“会”听
给学生明确提出“用耳朵听、眼睛看”的要求,并利用口令适时提醒。另外,课堂上不断变化课堂的节奏和频率,让学生找不到机会去开小差。如提问:“刚才小朋友用了什么方法记住字的?”“她编了什么顺口溜?你学会了吗?”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专注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坚持经常训练,学生学会有意识去听,逐渐达到专心听讲。
3.注重倾听的反馈
老师与学生的各种交流本身就是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反馈。这里主要谈学生之间的反馈。一年级学生坚持训练,会养成上课听讲的习惯,但主要是会听老师讲,而对其他学生的范读及回答就是“充耳不闻”了。因为他们好表现,只顾自己的展示,而忽视别人的回答。所以在听同伴读课文时,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老师”,通过对同伴的表扬和纠正,促使学生认真听。当同学读对一个字或一句话时时,全班学生击掌,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用最简单的口令如“跳跳跳”“爬上山”等表示鼓励,也会达到学生自我提醒—要认真听别人回答的效果。如此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当然,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有滴水穿石的功夫。正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习惯如同潺潺的小溪终会汇集成流为巨浪,成为学生学习的巨大的动力。
【作者简介】
王庆新,男,1968年7月生,1986年参加工作,一级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曾荣获县优秀教师,教改能手等荣誉。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