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017-07-27 08:10吕丽丽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思想

吕丽丽

一、注重阅读,体悟高尚人格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音律优美的诗词。这些文章凝聚着作家们的心血和生命,真实生动地塑造了许多伟大的人物,这些人物深刻地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富有质朴美,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感体验,也许我们一生也无法企及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但这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一高峰攀登。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口咏其言,心悟其文”,从中感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精神,学习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情怀,感悟李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思想,体悟肖邦质朴深沉的爱国情感,学习刘和珍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的高尚人格……让学生向那些古今名人学习,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学习他们的生命追求,以他们为榜样,用他们来激励自己,完善自我。

二、挖掘文本,寻找精神共鸣

好的作品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在这种共鸣中或被激励、或被感染,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辨。我们所要做的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境消除学生与文本的隔膜,使他们之间形成感悟。首先老师必须理解文本的情感主旨,然后才是學生与文本的关联,因此认真研读文本,寻找共情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通过文中对史铁生人生经历的描绘,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地坛时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母亲的描写,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把握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这一主题,应是本文的精髓所在。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回忆母爱”的交流活动并进行即兴表达,学生们通过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事,对自己说过的话,设想母亲在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的母亲也许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通过这次“感恩教育”活动,使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学习,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同学,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同时又以史铁生身残志坚、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这样,学生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了精神陶冶,提升了情怀。

文本就是一座座宝藏,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要能充分挖掘范文的典型素材,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感悟崇高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每篇课文哪怕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精心练笔,传达心理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文的教读,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日常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分为微写作和正规作文训练。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利用文本展开微写作。例如在学习了《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了《〈季氏将伐颛臾〉后续》,想象子路、冉有二人见到季康子后如何劝说他放弃攻打颛臾的计划,既加深了对孔子“仁”这一思想的理解,又表达了对当前我国创建“和谐社会”的认识。教者及时地进行批阅,对其中的积极思想予以鼓励和表扬,有问题的则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同时,好的作品可以进行交流传阅,以达到思想的沟通。可以说,微写作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挖掘他们思想中潜在的闪光点,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向上因素。

在大作文教学中,作文要求真实,旨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陶冶其坦荡的胸怀、纯洁的情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坚守》《心如清泉》《生命的养分》等,这些题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真情流露,而教师在批阅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情感发展的脉搏,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有助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思想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端午节的来历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背课文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