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当地时间7月22日,美国新一代航母的首舰“福特号”正式举行了入役仪式。由于4天前我在微博里将其比喻是“豪宅”,而将一周前刚刚完成访港后又穿越台湾海峡的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比喻为是“二手房”,于是有媒体朋友就问我:你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豪宅”与“二手房”的差距吗?我回答说:其实我这样比喻,恰恰是想说两者之间“学习曲线”的比较。
在我发微博的前一天,美政府问责署(GAO)刚好发布了一份题为《海军造船——交付过程政策需要调整改进并提高船舶质量》的报告。在这份长达55页的报告中,问责署从2012~2016财年开始对8艘舰艇交付海军的过程进行了追踪调查(6艘舰艇已交付,2艘还在建),结果发现这些舰艇在交付后都多少带有缺陷而无法马上形成初始作战能力(IOC)。其中,“福特号”航母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如自航母开建年以来由于工期延误不仅成本上升了22%为129亿美元,而且还使得海军要承担大量尚未完成的工作。GAO估算,航母比原计划拖延了32个月交付后,海军仍需花费约7.8亿美元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作。当然,这不是GAO第一次在其报告中指出“福特号”航母的类似问题,比如GAO在2013年9月专门就“福特级”的测试和可靠性不足问题发布了报告。但是,美海军和设计、建造方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福特号”是继“尼米兹级”航母40年后设计的一级全新的航母,由于它包括了很多先进技术和新理念,因此在“福特号”上的投入可以提供“学习曲线”,让后续舰“肯尼迪号”的造价控制在114亿美元。
那么什么是“福特号”的“学习曲线”呢?简单说,舰船行业有一个所谓“1-3-8”规律,即在船厂车间1个小时能完成的工作量,在焊接成型的船体分段中需3小时,而在船体合拢或下水后则需8小时。也就是说,在建造和工艺优化方面要尽量将工作提前到船厂车间里完成。如“福特号”建造过程中由于供货商难以按新航母标准提供相关零部件,只好将本来可以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变成了3小时或8小时来完成,最终使得成本上升。其实在2013年航母的生产商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已将“福特级”航母的第二艘舰“肯尼迪号”的建造准备时间从4年改为了6年,以便汲取“福特号”建造的教训,为下一艘航母提供更优化的建造和工艺流程。但尽管如此,GAO和一些美专家还是认为由于电磁弹射、先进阻拦装置和双波段雷达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度问题,“肯尼迪号”航母仍有可能会超过114亿美元的上限。
7月22日,美國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美国最新型航空母舰“福特号”正式服役
说到这儿,再说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当初军方将“辽宁号”定位为“科研试验与训练”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想通过对改装的“辽宁号”进行不断的海上运行,为后续发展的国产航母提供相关的“学习曲线”。在这一点上与“福特号”对于其后续舰的借鉴意义是有共同点的。当然,一些在美、俄已服役航母上的成熟技术,对于中国航母而言也可以算是“关键技术”。因此,在解决这些“关键技术”的成熟度问题上,“辽宁号”与美国的“福特号”也有共同之处。最后我想说的是,很多关心中国航母的朋友,都渴望“辽宁号”能尽快形成初始作战能力。而我想告诉他们的是,你买下别人造了一半的“二手房”把它造完、装修和尝试着摆放各种家具,目的不是要把它当成真正的住房,而是要借助它为你下一步设计、建造符合自己居住习惯的新房,提供一套具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