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书羽
有段时间,童童吃饭时情绪不稳定,常常很生气地说不想吃饭,问原因他要么说胃口不好,要么说其他小朋友把他的玩具搞坏了。不过每次经过老师耐心劝解,他还是吃饭了。可是几天之后,情况开始严重了。那天童童九点多才到幼儿园。吃饭时间到了,他说不想吃饭,而且还带有情绪地到床上睡觉,怎么问他也不说原因,就说不想吃饭。到了十二点,小朋友要午睡了,他说要吃饭。收纳玩具的时候因为一个小朋友把童童端出来的玩具收拾了起来,他就直接走进了午睡室,而且把门反锁了,开始上演不参加集体活动的一幕。下午他非常想跳绳,可是他又不想用幼儿园里的绳子,于是又开始大发脾气,开始摔椅子,推桌子,大叫……在幼儿园里一天会有好几次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往往只是为了一句话、一块积木而已。
童童到底怎么了?我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向他爸爸反映了童童在幼儿园的情况。童童的爸爸说没关系,只要对他冷处理就可以了,并表示回家一定好好教育引导。可是第三天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了,除了不好好吃饭和睡觉,到了离园回家时,童童因为别的小朋友排队时碰了一下他,他就生气地坐在地上不愿意回家,任凭我们怎么劝解都没用。接他的爷爷也是一筹莫展。于是我又一次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不一会儿童童的爸爸赶了过来,童童看到爸爸来了就从地上爬起来了。于是我和他爸爸面对面交流起来,共同分析童童近段时间出现的问题。我对童童的爸爸反映说,童童以前是班上其他孩子的好榜样,不要老师操心,社会交往能力也很强。两年多来,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争抢玩具、欺负小朋友的现象,可最近变得特别敏感,脾气也特别暴躁。以前童童就像一个小老师,发现其他小朋友争抢玩具会去调解,而现在变得有点自私、任性和不可理喻,简直就是判若两人。在小班中班都那么懂事和乖巧,现在却像是一个刚刚入园的孩子,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童童的爸爸说家里一切都很好,可能是爷爷奶奶长时间溺爱,造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性格,回家以后一定会多教育引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的交流还算愉快,相信家园合作会让童童慢慢转变的。
可是接下來的几天,童童还是老样子。我又拨打了童童妈妈的电话问问情况,他妈妈在电话里表示非常震惊,说一点也不知道童童的情况,明天请假到幼儿园来看看童童在园的表现。童童的妈妈见到我就告诉我童童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前段时间她和童童的爸爸吵架,还分开了一段时间……童童经常目睹爸爸因为事业受挫在家里大发脾气,童童的妈妈也感觉好无奈,说童童现在的样子就和他爸爸一模一样。妈妈说前段时间因为分居对童童的关心比较少,童童可能想用这种方式寻求大人的关注。因为童童的爸爸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状况会对童童造成影响,而且妈妈说童童爸爸比较要面子,不愿意承认在孩子面前乱发脾气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的影响。童童的妈妈说为了童童她愿意和丈夫再次好好沟通,尽量给童童一个温暖的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要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而且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因为童童发现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还在分居,所以情绪肯定受到影响,也承受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爸爸整天发脾气骂人,童童的情绪也会变得暴躁,心里没有了安全感,于是坏脾气就体现到了幼儿园的生活中。他只要遇到一点不顺心,比如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个小动作,就会情绪爆发,大吼大叫,任凭老师怎样安慰、讲理都没用。但每次说要打电话给家长的时候,他反而很淡然甚至有点开心的样子。其实他是在寻求父母共同的关注,想看到爸爸妈妈为了他而一起来幼儿园。这时候他才有安全感,感觉到这个家是温暖的,爸爸妈妈是爱他的。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出现了无休止的争吵,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脾气也会暴躁。为了尽快地让童童的爸爸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也用校信通给家长发了一条短信:请家长为孩子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人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为幼儿做出榜样,以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
自从妈妈来园沟通以后,童童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也按时吃饭睡觉了,一切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样子。每个孩子情绪转变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成人应该仔细观察孩子,深入了解情况,和幼儿一起谈论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鼓励幼儿与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当然,也要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其平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询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获得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