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语忱
“以前我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下意识地去讨好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即使不太合理的要求,我也尽量去满足对方。久而久之,我越殷勤,就越容易在他人眼中一文不值,他们觉得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那时候最让我痛苦的是,即便我尽力去讨好别人,也没有人真正地尊重过我。”林斯斯轻啜一口咖啡,微笑道,“追根究底,还是怪我自己,那时候我其实就是在一味追求他人的认可,是不正确的心态。”
林斯斯是刘苏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兼室友,不过两人关系一般。这次林斯斯来北京出差,因为需要刘苏帮忙搞定一篇文案,两人就在咖啡馆见面了。
刘苏回忆了一下,大学时候的林斯斯,并不像现在这么秀气,那时候的她,矮胖,五官平淡,常年梳着蘑菇头,一副憨憨的样子。每次看到其他舍友拿林斯斯当仆人使唤,刘苏心里总会涌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感慨。从小的家教没有允许刘苏参与这种对弱者的欺凌,但刘苏仍然不愿意太接近林斯斯,总觉得这种殷勤的背后有着更贫乏的内心底色,充斥着负能量。
“真的,当时宿舍里除了你,其他人都从心里瞧不起我,我很清楚这一点。”林斯斯笑着,神色坦然。
刘苏微微低头望着咖啡上的拉花,不知该说什么。现在的林斯斯好像已经不再需要任何宽慰,也不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她此刻的微笑明亮而自信,居然用短短几年时间就圆满完成了蜕变。因为没有真正蜕变的人,是不会这么自然而理性地描述和分析自己过往的并不美好的经历的。
谁也不知道林斯斯能從“讨好型”转变为正常的社交方式,付出了多大努力和经受了多大的痛苦。改变社交方式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需要当事人从心底认清自己的真实诉求,更要有切实的行动来推动改变的发生。林斯斯曾经以为故作“清高”就能改变“讨好”的方式,这种笨办法却让她再次在“讨好”的泥淖里越陷越深,因为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说硬话,办软事。本质不变,气场未改,还是不断吸引着别人来支使她、轻视她。终于有一天,林斯斯递交了辞呈,换了一份新工作,同时也开始在行动上真正开始尝试改变,很难,有时反复,但是坚持了两年的结果是——真的有用。因为她越来越多地把精力放在关注自己和爱惜自己上,不再为别人的评价活着。
讨好你们有什么用?换来你们的满意?然而此刻,我已经不需要了。
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花费了太多精力和时间关注外界评价,反而把真正的自我放到很低很低的位置。你们以为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和夸赞才能体现你的价值,殊不知,你委屈自己换来的只是冷眼,和很难再找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