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立传(评论)

2017-07-26 19:39任动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阳城董卓新安

任动

张新安、杜志宏先生的历史随笔《袁绍的十二年》,尊重历史,为袁绍立传,截取“豪门世家育俊杰”、“诛宦官为国除害”、“避谋害单骑遁邺城”、“讨董卓智取冀州”、“兼并四州逞英豪”、“战官渡一蹶不振”等关乎袁绍命运重大转折的历史事件,起承转合,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东汉末年的英雄豪杰袁绍波澜壮阔、曲折跌宕的一生,艺术地呈现出来,形象栩栩如生,如在读者眼前。这是作者继《名臣遗踪——曾国藩周家口围剿捻军纪实》之后,在商水袁氏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填补的又一项空白。

“东汉商水县袁氏家族在百十年间,人才辈出,四世三公,这种社会现象,古往今来不能说是空前绝后,但也是屈指可数。”人们常说英雄不问出处,其实凡英雄大都有出处,因而张新安先生从袁绍故里起笔,尽显袁绍的传奇人生。河南省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的袁氏家族,从豫东穷乡僻壤的农村,成为东汉的世家大族,历经几代人的奋斗和积淀,最终孕化而出兼并四州、独霸一方的诸侯袁绍,其家族的兴盛和个人的崛起,个中原因的确值得研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袁绍的横空出世,与其生活成长的家乡密不可分。商水县因秦时在阳城置县,古称阳城,历史悠久,英雄辈出。“陈胜者,阳城人也。”自从读过《史记·陈涉世家》,人们就把阳城商水和英雄豪杰连在了一起。事实也的确如此,商水县是一片热血与热情涌动的热土,商水人勇敢坚韧,果敢沉毅,自古以来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在袁氏家族五代十七位政治人物中,不言而喻,出类拔萃者当数袁绍。”因而袁绍堪称阳城商水众多英豪中“名垂青史的翘楚”。

张新安、杜志宏先生运用多种笔法和技巧,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刻画袁绍这一人物形象,丰满而又立体化,可亲可爱,亦可叹,克服了文化历史散文创作中的“脸谱化”人物的弊病,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袁绍“姿仪弘雅,英俊威武”,在良好的教育和袁逢、袁隗等父辈的言传身教下,少年即名闻天下,“少小年纪便成长为一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俊杰”,“弱冠登朝,年少为郎,不到20岁便被朝廷任命为濮阳长”,而且他胸怀大志,性情豪爽、礼贤下士,喜欢广纳贤才,善于韬光养晦,这些都是成就霸业的必备素质,袁绍能够集于一身,可见其事业的成功绝非偶然。“显赫的家世、几代人积攒的人气、诛灭宦官之功、勇于对抗董卓,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时都成了袁绍成为统帅人物的资本,诸侯公认他是讨伐董卓最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由讨伐董卓開始,通过顽强的打拼,袁绍遂成为那个风云际会、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英雄人物。

比如,作者刻画袁绍刚直不阿、蔑视权威、敢于抗争之倔强性格的传神之笔:

袁绍据理反驳道:“事关国家大事,怎容你一手遮天,咱到外边同大臣们一起商议,看哪个同意你这样做!”

董卓恼羞成怒,越发肆无忌惮,无法无天地口吐狂言道:“以我之见,刘氏的后嗣就不能留着。”欲篡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袁绍直气得青筋凸暴,勃然大怒:“天下强者,难道只有董公!”于是紧握佩刀,怒视董卓,愤然扬长而去。

面对权倾朝野的董卓,敢于怒目而视,愤然离去,袁绍的英雄气质生动形象地凸现出来。而在遭遇强敌,身陷重围时,袁绍临危不惧,猛地将头盔摔到地上,怒吼道:“大丈夫应该在冲锋的路上战死!躲在墙后,难道就能活命吗?”其不屈不挠、勇武刚猛的英雄气概,令人感到可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比肩。正因为如此,袁绍才有了以后的兵强马壮,人多势众,雄霸黄河下游四州,加上渤海郡,总计57县,民数百万户,兵马数十万,成为当时最强的势力。

不仅如此,袁绍还施行仁政,对百姓有恩。史书中有多处曾提及百姓对袁绍的拥戴。在他死后,出现了诸如“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等很多动人的场景。甚至连其子袁尚北逃投奔乌桓王时,竟有十多万户幽、冀百姓、官吏,因感念袁绍生前的恩德,舍家弃产,跟随而去的催人泪下场面。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袁绍的德政为民,由此可见一斑。

《袁绍故里话袁绍》的语言,体现了两位作者的鲜明个性。张新安先生是出名的“写作上的多面手”,其行文善于运用方言俗语,极具地域文化特征。袁绍故里在周口商水,故而文章语言穿插了很多方言俗语,如“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劝人不醒,不如一松”“就坡下驴”“刮风大、雨点小”……语言朴实生动,乡土气息浓郁,泥滋味十足,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著名评论家孟繁华曾说:“中国文学如果一味跟随西方文学,是没有出路的。中国文学如果要走向世界,必须书写中国经验,必须让中国本土文化元素成为主流。”张新安先生对方言俗语的出色运用,突出了“本土文化元素”,凸显出鲜明的异质性特征,这在文学同质化的速度不断加剧的今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杜志宏先生虽然是一位乡村基层干部,作品不多,但她作为在袁绍故里工作多年的人,对故乡历史名人的敬仰与感念,更是倾注于《袁绍的十二年》的字里行间。作品为何叫“袁绍十二年”,“十二年”对于袁绍这位英雄而言,有何重要意义?我认为,“十二年”是以概括袁绍辉煌的一生,荣辱起伏的一生,这个角度,新颖、有力!

作品的叙述语言凝练概括,内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与深刻哲理。如“驾驭战争是学问、是艺术、是双方统帅自身综合素养、决断能力和智慧的较量”。而人物对话则简洁生动,个性化十足,透过人物的对话,读者即可看出其性格特征,比如:

荀谌摇动三寸不烂之舌问:“您觉得自己在宽厚仁爱、人心所向方面,比起袁绍来怎么样?”

韩馥答:“我不如他。”

荀谌又问:“在临危不惧、智勇过人方面呢?”

韩馥答:“我不如他。”

荀谌接着又问:“在世代施恩、天下景仰方面呢?”

韩馥又答:“我不如他。”

荀谌的机智,词锋的锐利,纤毫毕现,可以见出其咄咄逼人的气势;而韩馥的三个“我不如他”的回答,则可见出其唯唯诺诺的懦弱性格。

作者以简洁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人物的性格写活了,可见其文笔的老辣和语言的功力之深。

责任编辑:子非

猜你喜欢
阳城董卓新安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天下为家
矮奴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昨夜星辰
王允计除董卓
弧度制教学课例
山西阳城焙面娃娃发展现状及其商业价值
容身之处
阳城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