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欣
摘 要:贝利尼与罗西尼、唐尼采蒂共同搭建了歌剧从古典时期到浪漫派早期桥梁,并支撑了当时世界歌剧的格局,三人各具特色,因同时代而相通,但又秉承自己的执念、创作风格,借古博今而各领风骚,极富个性,本文旨从多角度集窥贝利尼旋律演绎特质,填充对其的研究。
关键词:贝利尼 歌剧 美声 旋律 声音色彩
一、贝利尼与意大利歌剧
1. 英年早逝
在所有英年早逝的音乐家中,舒伯特的早逝让人最痛心的不仅是他最后作品中时时闪过的天才的光芒以及他要闯出一片新天地的气魄,而是这样的英才是因生活的窘迫饿死的悲惨事实,莫扎特的早逝当然也是让人痛惜的,好在他写出了太多完美的杰作,似乎已经功德圆满,完成了上帝交由的使命。同样的33岁离世的贝利尼死于医生的误诊,这不仅使歌剧爱好者、乐迷们心痛不已,而且后人也一直都在臆洞他未尽的创作之路,若是他能稍增寿数,也许它不仅能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甚至可能撼动整个世界歌剧的版图。
贝利尼相貌英俊,甚至可以说过于秀气,金色的头发和湛蓝的双眸是典型的西西里人特质。1801年11月3日出生在卡塔拉尼。祖父与父亲都是专业的音乐家,7岁开始学习作曲,18岁被保送到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21岁成为该院院长。与罗西尼、唐尼采蒂并称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三杰”,但他初出茅庐便获得了另两位在歌剧界打拼了十几年的成功,有着“歌剧界的肖邦”之称,可谓“幸运”。1835年9月23日他死在了成功的顶峰、死在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巅峰。
2. 贝利尼的歌剧作品概况
贝利尼的作品不多是因为他过于挑剔,平均一年才创作一部歌剧。在众多的音乐体裁中,他选择了歌剧,因当时在欧洲歌剧席卷一切,宗教音乐在走下坡路,观众对器乐的兴趣寡淡,歌剧演出季是贵族和新兴中产阶级社交生活的核心。
贝利尼有着南方年轻人的典型特点,对于荣誉、女人、家庭的看法都很传统。他的作品中那些纯洁、深切的情感、贵族般的优雅与高贵,的确很难从他的生活中看出来。他一直过着谨小慎微而又节省的生活,唯一略显奢华的爱好大概就是精美的服饰了。他的自我坚持也是在歌剧界中立足必备的品质。
《海盗》在斯卡拉大获成功后,意大利评论开始称贝利尼的作品是“哲学性”音乐。贝利尼认为歌剧要放弃音乐上和文学上的做作,必须用歌唱让人们感受各种情绪,用清晰的表达让音乐更简洁、更鲜明、更好理解。他也从不会为音乐结构而牺牲唱词的表现力。这一点是绝对有别于罗西尼的。贝利尼时常会在歌剧主题还不确定,唱词还没有写出来的情况下,就开始构思旋律。“我希望等拿到剧本时,再把旋律放进去,加强效果。”他认为音乐为先,他要求唱词能把情感凝固在音乐语句里。这一点也是威尔第后来的所谓“舞台式的唱词”,但他与威尔第的不同之处是,威尔第的文学修养更好,能在用词上提供建议,决定必用之词,而贝利尼知道哪些词合适不合适,但却不能自己修改。罗马尼正好在这一点给了贝利尼最好的补足,他的文句简洁疏朗,绝不累赘,少有形容词,娓娓道来。在贝利尼的严苛与催逼下,可怜的罗马尼写了又改,被逼的几近疯狂。也正因如此,贝利尼的歌剧剧本唱词从未令这位旋律大师的音乐失色过。
贝利尼的早期作品有《阿黛尔松与萨尔维那》、《比安卡与费尔南多》、《凯普莱特与蒙太古》、《外国人》、《扎伊拉》等,其中《海盗》在各方面展现出的成熟手法,同后来几部歌剧相比也绝不失色。虽不可超越《诺尔玛》,但大师将自己的旋律天分与剧本的戏剧性结合的不错,以至于首演的歌唱家们一度抱怨贝里尼将声乐部分写的太难了。《梦游女》是贝利尼三部晚期作品中的第一部,偏重于表现抒情意味,以及某种多愁善感的情调,使一个柔弱、甜美而又敏感的乡村姑娘处于整部作品的核心。戏剧冲突虽然是“小打小闹”,从剧本中感受到的“悲剧张力”又不现实,但贝利尼用他所擅长的田园氛围,以及音乐中纯粹的美感,造就了细腻优雅的杰作《梦游女》。对于作曲家来说,《诺尔玛》是重中之重的至爱之作。该剧无论是艰难的技巧,还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都给歌唱家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贝利尼的绝笔之作《清教徒》在巴黎引起了轰动,作曲家融合了意大利歌剧与法国大歌剧的特点,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风格。就欣赏的效果而言,贝利尼自如地运用大歌剧风格的盛大场面不引起轰动才怪。其吸引观众的核心力量还是美声风格的名家大笔。复杂的技巧、独特的叙事手法,真实细致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平均男女角色的力量,重唱与独唱之间巧妙的衔接与编织,将乐队与合唱团的形象提高至更突出的位置等等,融汇、成就了一个个经典的演绎。
二、贝利尼歌剧中女高音音色的特点
1. 贝里尼与美声时代
“美声”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除了字面上的意思——“美好的歌唱”(Bel canto)之外,指的是意大利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声乐风格。其特点是全部音域里的完美连音、高音区轻柔的音调、灵活多变的技巧。而“美声歌剧”则涵盖着声音的起伏、张力、浓重的装饰音与大量的华彩。“美声”在19世纪开始衰落,意大利开始出现厚重的戏剧性演唱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威尔第的歌剧,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声”成了意大利教师的战场,人们随心所欲的定义它,这个词变得越来越费解,越来越含糊。“美声歌剧”最早指的是罗西尼、贝利尼和唐尼采蒂的歌剧,而“美声时代”也是他们所处的时代。
2. 贝利尼歌剧中女高音音色的特点
整个18世纪,意大利是世界的音乐中心,意大利最好的作曲家都跑去了欧洲,是罗西尼制止了意大利歌剧危机的发生,继而唐尼采蒂、贝利尼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撑起意大利歌剧在欧洲的领军地位。贝利尼在那不勒斯求学时的老师尼克劳·新加莱利就总是对学生强调旋律高于一切的理念,出于天性和音乐学院的教育,贝利尼开始在人声的抒情性上展开实验,创立了极具个性的风格,其特点就是悠长绵延的旋律、简单的琶音伴奏、有伴奏宣敘调等。贝利尼用悠长动人的旋律将角色阐释得恰到好处,他从不创作空洞的、脱离情感基础的“优美旋律”,剧中人物的感情与他们歌唱的旋律始终恰当的结合在一起,他始终认为:“歌唱高于一切”。
古与奇:
无论是罗西尼、唐尼采蒂还是贝利尼都对前人有不同的继承与发展,罗西尼把声乐看作是器乐的一种,这符合古典时期音乐家们要求,他不断地探索声乐的极致,这一点符合巴洛克后期炫技歌唱家们的夙愿。他虽然加强了炫技的效果,但仍能作为思想表达的工具。这一时期阉人歌手逐渐退去,女高音成了明星。贝利尼的歌剧女主角都是擅长抒情片段的女高音,他虽然赋予细腻悠长的旋律新的元素与生命,但是我们仍可寻见潜藏着教徒生活的敬畏、虔诚的丝丝痕迹。不论是《诺尔玛》、《梦游女》还是《清教徒》,音乐中所包含的庄严、敬虔与盼望、祝福的情绪交汇在一起,既不失古老与庄严,也不失蓬勃的生机,从传统走来却不陷于陈腐,在古老的韵味中演化出神奇的新生力量。
清与静:
贝利尼的旋律就如其人一样清秀、优雅、温婉。在他的美好旋律下面本身就掩藏一份理想主义的信念,这种信念本身就会给旋律带来一股清泉,而清澈的色彩体现在女高音角色的分量无疑是最重的。诺尔玛从出场到唱出她著名的咏叹调,内心世界的表达或明或暗,层层推进的手法当然是作曲家与诗人的妙笔,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逐步被显现出来,“优雅”、“细腻”与“高贵”是贝利尼对于女声声音色彩最根本的崇尚,在这种基调下,女高音色彩的清澈含义是会被贯彻始终的,诺尔玛其清澈的色彩取决于角色要通过憧憬来给自己编织一个美好的借口及人物对自身身份与内心表达的高度界定。
静的本意是没有声音,清净、安静之意。无论是诺尔玛、阿米娜还是艾尔薇拉都是美丽、纯净、细腻、温婉的动人女子,贝利尼赋予女高音的旋律悠远悠长的特质,舒缓的律动延绵不断,起伏间不着痕迹,不随意的改变色彩,这一切造就的是心境之“静”、纯美之“静”,与角色的内心世界、人物品格有机的的契合在一起,“清雅”与“静好” 完美的结合,推送着抒情的咏叹,激发内心的美好,总是令人随之神往,意犹未尽。
圆与透:
美声声音色彩的基本准则就包含着圆与透的特质,圆本就是艺术审美创造中的高级形态,技圆是指从事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在贝利尼舒缓的律动下,保持声音色彩的圆润,不致因速度的迟缓而舒泄圆润色彩,要旨在于平均与控制力。声线安排的均匀、气息的平均控制与延绵不断、起承转换的不着痕迹,这些也逐渐形成贝利尼女声声音色彩的特质。
透是通过、穿透之意。“美声时代”对于声音色彩就包有通透的要求,贝利尼旋律下的声音色彩要求既要饱满还要带有弹性与韧性,在舒缓的节奏下,要保持声音的弹性与韧性既不改变声音的密度,又不能因为保持密度而生声音僵持是对于贝利尼女声色彩严苛要求。
结语
贝利尼、罗西尼和唐尼采蒂共同为意大利歌剧搭建了从古典乐派走向浪漫乐派的桥梁并将浪漫派歌剧推向了第一个高峰,三位大师站在时代的隘口,各领风骚,不负历史的选择,为后世留下了永垂之作!
贝利尼的歌剧虽然为数不多,但留有的作品堪称经典,其难度令很多歌唱家困窘,贝利尼歌剧的复兴要感谢卡拉斯的演绎,她不同的音域都有着别致的吸引力,高超的音区转换技艺、让她在贝利尼的作品中将声音色彩的安排井井有致、得心应手。她的演绎是贝利尼经典剧目的一个里程碑。这些作品中舒缓的慢板、激悦的快板所包含的难度对于声乐技艺、音色的特别选择都有着相当的特质要求,也是当今抒情性女高音在炫技与比赛中重点选择的作品。声乐的演绎是永无止境的。贝利尼用真情谱写的柔美、清纯、温馨、真挚的旋律,将永远成为深深打动一代又一代乐迷的决定性因素。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托马西尼.歌剧评论精选[M].南京大学出版社.
[2]沈璇.西方歌剧词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人民音乐出版社.
[4]胡立谭,邢艺.西方歌剧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艺术出版社.
[6]牛津简明音乐词典(第四版). 人民音樂出版社.
[7]三联爱乐(总第125期).中国出版集团.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