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鱼
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由于他们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元和时期,所以,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就将他们合称为“元和五大诗人”。
柳宗元短暂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杰出的,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但是,与同时期的诗人们相比,他还是有诸多不如他人的地方。
一、圆滑不如韩愈
在“元和五大诗人”中,韩愈年纪是最大的,也是在官场上最为圆滑的。他聪慧锐敏,博闻强记,抱负宏大,自视甚高,恃才傲物而又天真稚纯。韩愈自幼由长嫂抚养成人,备受磨难,19岁起初涉科场就连续碰壁,三次科考都名落孙山。为了取得功名,他曾经四处写文章给达官贵人,“投文干竭”以求进身,图谋钻营个差使干干。这在唐朝算是社会风气,柳宗元也写过《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没什么可多指责的。不过,韩愈第四次应考才被取为“进士”,直到29岁时才在藩镇幕府取得一个“校书郎”职位。虽然他屡蹶屡起在朝时间很长,但终其一生,几乎就没有被授予过权高位重的实质性官职,最官场得意的是授“知制诰”(朝廷笔吏),而后升任刑部侍郎,却不料,因为谏迎佛骨事开罪于唐宪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立即貶谪潮州,几年以后,才蒙赦得返。
韩愈的圆滑证据之一表现在他穷极无奈之时,居然去侍奉权贵幼子(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即使有辱斯文也在所不惜。之二表现在他奔走公卿豪门之间时写了不少拍马屁的文章。韩愈有三篇《上宰相书》,为求官而唇干舌燥,以致招世“急功近利”、“摇尾乞怜”之讥,就连一向谨慎评价前人的司马光在《颜乐亭颂·序》上也说:“光谓韩子以三书抵宰相求官,《与于襄阳书》,求朝夕刍水仆赁之资,又好悦人以志诏而受其金。其戚戚于贫贱如此,乌知颜子之所为乎?”之三为了保住官位而不惜卖友求荣。“永贞革新”失败后,宪宗上台,盛怒之下诏令柳、刘等八司马虽遇赦不得量移。此时,韩愈量移江陵,明知自己阳山之贬与王叔文集团无关,为了早日调回京城,他居然写了《永贞行》一诗,将矛头直指王叔文及好友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之四他在丢官之后,为了谋求新职,曾违心地写信奉承贪官大吏李实。韩愈在《上李尚书书》里说“未见有赤心事上,爱国如家如阁下者”,还说即便李实是千百年前的古人,自己也仰慕得很,何况就在眼前云云。其实,当时李实任京兆尹,横征暴敛已导致民愤冲天,韩愈却闭眼吹捧,实在令人作呕。之五表现在他谏迎佛骨受斥之后,上表谢罪,折节求生,向大官僚靠拢,为五斗米折腰,政治上趋于保守。
其实,韩愈骨子里并不坏。比如,他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初为了升官写了阿谀逢迎的《上李尚书书》之后,同年底目睹京城百姓生活惨状又挥戈相向写了《御史台上天旱人饥状》,控告李实亵渎职守欺君害民。短短时间,态度判若两人。元和八年(813年)春,韩愈任比部郎中兼史馆修撰,从事《顺宗实录》的编撰工作,因为受到各种干扰,他借《答刘秀才论史书》发了一阵牢骚,大谈古来修史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自己是不肯履行史官的职责的,把修当代史的责任推给年轻人。柳宗元获悉后,于第二年正月二十一日给韩愈写了一封信,史称《与韩愈论史官书》,对韩愈圆滑、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实际上,韩愈顶住了来自宦官集团的压力,据实书写了包括宰相陆贽对德宗错误“言令”的批判以及攻击“宫市”、“五坊小儿”在内的很多弥足珍贵的史料,实际上肯定了王叔文执政期间的一些举措。还有,元和十二年(817年),他曾以行军司马身份随裴度征讨叛乱。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镇州王庭凑兵发动兵变围神策军将领牛元翼于深州时,韩愈自告奋勇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宣慰”,为国家统一立下了功勋。
相比之下,柳宗元显得固执和迂腐多了,他被贬永州十年,依然不思“悔改”,虽有信求助亲朋旧僚,但用词没有韩愈那样乞怜,所以,柳宗元一靡不振。
柳宗元行文谨慎万分,精雕细琢,而对韩愈来说,文章就是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怎么写怎么说,全看目的是什么,所以在原则性上未免就差了点劲。他给人家写墓志就是这种套路。韩愈文名日盛,不少有钱人来找他给先人写墓志。韩愈写墓志的稿费很高,但因为是收费项目,怎么写就完全得听客户的了,吹牛拍马理所当然。这类似今天的软性广告,看着像客观事实,实际上是收了钱的包装精美点的胡说八道。
根据韩愈自己的账本,他有一次写一篇墓志收费是“绢五百匹”,以行情换算,相当于400贯钱,而韩愈一个月的薪水只有25贯。韩愈一辈子中写了大量墓志,简直是一个墓志行当的专业广告公司,做官倒像是副业。所以,韩愈虽然几次被贬出京城,但是生活上毫无障碍。
二、潇洒不如刘禹锡
柳宗元是最孤独的,他的社交范围十分有限,而且知己也没有几个。在他所有的朋友中,最讲义气的大约要数刘禹锡了。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由相知而成莫逆之交。元和十年(815年)第二次被贬谪时,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考虑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加上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前,料想难以完成书稿的整理任务,于是,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并于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当刘禹锡收到柳宗元病故的噩耗时,泣不成声,悲痛至极,一边立即派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好兄弟柳宗元撰写墓志铭。然后,他又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以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然而,拿这对铁杆兄弟来对比,我就发现刘禹锡远比柳宗元潇洒。
柳宗元被贬十四年就病死在任所,除了水土不服导致身体衰败,还有意志上的原因,那就是他没有刘禹锡那么豁达和坚强。比柳宗元大一岁的刘禹锡不仅心胸比较开阔,遇事能想得开,而且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更有一股不服气的倔劲儿,他一生被贬二十三年,历经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等职,所遭受的折磨比柳宗元多出数倍,但是他都坦然置之,表现了一个男子汉百折不挠的精神。
比如,“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谪到湖南的朗州(今常德)和永州,于元和十年(815年)同被召回京城。按道理,多年的“士风僻陋,举目殊俗”的南夷的磨难,应该使刘禹锡身上的张扬、戾气有所收敛,没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当刘禹锡与一群好友游览玄都观后,浑身的轻狂便又开始躁动起来,其他人噤若寒蝉,而他老先生却挥毫写下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作者以极其诙谐而鄙夷的笔触对那些庸俗如桃花的新得势权贵进行了讽刺,怨恨、嘲讽之情溢于言表,展现了一个男子汉的铮铮硬骨。没想到祸从口出,引起圣上不悦,他本人不但未能起用,反而连累大家再度遭贬。
如此教训,按道理人人都应该吸取的了。可是第二次被从“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召回京城时,他竟然痴迷不悟,故地重游,又作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人读到“前度刘郎今又来”一句时,就好像听见刘禹锡在说“我刘某又回来了,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他那丝毫不减的硬气、清风明月般的人品和对当权者的蔑视,真是令人景仰!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好友白居易也被解除了苏州刺史。冬末,两人在扬州相遇。一次醉酒后,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当场回赠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云: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唱一曲,暂凭樽酒长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让人眼睛一亮,经过多年的贬谪,刘禹锡仿佛是一块铁百炼成钢,尽管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内心悲苦,但他同时把悲苦化为了透彻的哲理。
而柳宗元呢,他自从被贬出京城,几乎一直是萎靡不振的。这些可以从他到了永州以后写给岳父杨凭、故交许孟容、李建等人的求援、诉苦信以及诸多诗作中找到痕迹。
三、风流不如元稹
从历代柳学研究资料来看,柳宗元至少与和娘的母亲、原配夫人杨氏、永州雷五的姨娘吕氏、遗腹子周七的母亲等四个女人有性关系。
柳宗元贞元十二年(796年)在长安与杨氏结婚为第一次,元和六年(811年)在永州与吕氏结婚为第二次。很多柳学研究者认为,贞元十五年(799年)杨氏去世至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在长安长达六年未婚娶,但在贬永州刺史期间,却反复诉说私生活之不幸与续娶之艰难,且先后与数名非婚女子同居,其中或有人所未知的隐情。其实,柳宗元的第二次结婚,具有明显而强烈的继嗣意识。倘若拿柳宗元的风流韵事与元稹比较,就更不如了。
贞元十五年(799年),杨巨源推荐元稹到自己故乡河中府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衙担任文书。因为工作清闲,元稹就四处闲逛。这年十一月下旬,他到蒲州东郊游览,夜宿附近的普救寺。盘桓数日,遇当地军队哗变,救远房姨母崔氏,认识表妹崔莺莺和丫鬟红娘。在普救寺,元稹略施小计就买通了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在红娘的帮助下,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农历二月十八日与莺莺私合,秘居了一个多月。后来,他借口去长安赶考,就丢下了莺莺。
元稹这一赶考就是三年,他考了两届,直到贞元十九年(803年)春吏部放榜,才知道自己已经进士及第。然而就这段时间里,他经李绅介绍认识了京兆尹韦夏卿并泡上了他的女儿韦丛。为了自己的前程,元稹忍心抛弃日夜盼望他回去的崔莺莺而与韦丛结了婚。可惜,元和四年(809年),韦丛丢下孩子突然病逝。五年(810年)三月,元稹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在江陵,他又娶一个名叫安仙嫔的女子为妾,并生下三个小孩。元和九年(814年)十月,安仙嫔也突然撒手西去。元和十年(815年),元稹等人因为刘禹锡的一首《再游玄都观》再遭贬谪,元稹赴任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到任后,又走桃花运,与裴淑结婚。这样算来,元稹正式结婚纳妾三次,倘若加上与崔莺莺、薛涛以及其他妓女(歌妓)的关系,简直令柳宗元自叹弗如。
元稹不但与很多女人有染,而且勾引女人很有技巧,还为此写出了大量情诗。比如,他勾引崔莺莺时首先买通红娘,并写了一首诗叫红娘送给莺莺:“春来频行宋家东,垂袖开怀待晚风。莺藏柳暗无人语,唯有墙花满树红。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惹阮郎。”诗中暗藏“莺莺”两字,词句含情,充满诱惑,令满腹诗文的崔莺莺看后不禁春心荡漾。
接着,他佯装得了相思病,并“不经意”地通过红娘传到了崔莺莺那里。这种无赖的行径欺骗痴情少女最有成效,崔莺莺柔情脉动,于是派红娘前去探视,并附小笺一方:“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似玉人来。”崔莺莺一时情痴,却使“卧病在床”的张生一跃而起,半夜里翻了墙头,直窜崔小姐闺房。虽然当时遭到莺莺斥骂,但是在“内奸”红娘的帮助下,几天之后终于水到渠成,与莺莺融为一体。
元稹爱妻韦丛比他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最著名的是《遣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懷八首》、《杂忆五首》、《妻满月日相唁》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元稹风流,几乎不讲场合,只要有机会,他就不会放过。甫抵江陵时,因为他刚刚丧偶,好友李景俭请他狎妓嫖娼,临别时,元稹作诗赠妓:“花枝临水复临堤,也照清江也照泥。寄语东风好抬举,夜来曾有凤凰栖。”风流之态,堪称后来以艳词传世的柳永的师祖。
其实,早在元和四年(809年)他以监察御史身份到成都,因慕女诗人薛涛芳名,便差人约请薛涛,并示以一卷“四友图”(文房四宝),请薛涛题跋。薛涛一挥而就《四友赞》,元稹惊服,渐生爱慕之心,于是,与比自己大十一岁的薛涛有了一腿。元稹调回长安入翰林院后,曾写书信给薛涛表达他的相思之苦:“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薛涛为此写了一百多首诗给元稹,其中云:“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后来,元稹与他人完婚,薛涛则终身不嫁。
柳宗元也曾风流,却不敢留下一丁点文字。
四、政绩不如白居易
柳宗元一生向往从政,以求“利安元元”,而他真正施展自己行政管理才华的时间并不多,唯有到柳州上任后,才真正放手大干,然而仅四年就病逝了。
后人评价柳宗元的政绩主要集中在他当柳州刺史的四年,而主要依据就是韩愈、刘禹锡等柳宗元生前好友的祭文,尤其是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称他:“既至(柳州),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在《柳州罗池庙碑记》中称:“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再加上柳宗元自己的《柳州复大云寺记》、《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种柳戏题》等诗文,就成了他的政绩佐证。柳州人后来编县志写史料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不可否认,柳宗元到柳州后确实做了一些实际工作,比如修整寺庙,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释放奴婢,还有种了一些柳树,等等。说他没有创新,因为他释放奴婢,是学阳城的。阳城德宗时被征为谏议大夫,因谏阻奸臣裴延龄任宰相,贬国子司业。后来又因重情义而怠侮捉拿罪犯的台吏,被贬为道州刺史。柳宗元曾写过《与太学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和 《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对阳城大为赞誉。阳城在道州刺史任上为时五年左右,他治民如治家,爱民如爱子,赏罚分明,为政有遗爱,深为邑人敬佩。当时道州人个头一般比较矮小,朝廷规定此地每年必须要送一批男人到京城供人观赏,并将其称呼为“矮奴”,阳城认为这是以良为贱,极为同情他们的遭遇,于是就上疏奏请,使朝廷取消了这种侮辱人格的制度,道州百姓无不感激涕零。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离道州仅百余里,且好友吕温时任道州刺史,他们都崇拜阳城和陆贽,所以在行为上也有所模仿。至于修庙和办学,柳宗元在永州时,历任刺史(柳宗元在永州待了十年,永州换了六个刺史,其中一个未到任)韦彪、崔能、冯叙、崔敏都有建堂修庙和办学的举措,柳宗元诗文中也有记载。况且,柳宗元自己崇佛,他的岳父在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台州刺史乃至京兆尹时也做了不少好事,口碑颇佳,所以,柳宗元到柳州后只不过是照葫蘆画瓢罢了。
其实,柳宗元的所谓政绩,远远不如白居易。
白居易虽然自贬江州司马以后意志消沉,但是对老百姓的关爱还是丝毫不减的。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干枯无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农田灌溉。又见西湖旧堤倒塌,往往造成农田干旱,因此,建一道从西湖断桥到孤山的长堤,在堤的两岸栽种杨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后人称这条长堤为“白堤”。宝历二年(825年),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虽然守苏仅短短一年零五个月,却做了一项当年得惠且遗惠千年的工程:他为了便利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时过千年,白居易修筑的白堤和开挖出来的山塘街如今皆存,这些政绩如今还在惠民,而且有质感,让后人触手可及。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