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帝福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我国小学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高效的课程教学对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积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教学进程陷入困境。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遵循新课程标准,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教学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摆脱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不断深入与快速推广,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程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尤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明显。本文笔者主要以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为基础,探讨了其相应教学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与教师对课程重视度不足:现阶段,在许多小学教育机构中,学校与教师多将教育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文化科目上,却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态度不严谨,甚至有些学校直接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内心产生“这门学科不重要”的错误思想,教学效果不佳。(2)学生被动学习:当前形势下,在部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是课堂中的主导者,单方面的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忽略了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其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率低。(3)教学方法单一:在以往许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灵活性不足,课堂氛围沉闷,且此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的认识也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
二、相应解决对策
(一)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思考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需遵循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年级上册《节约用水》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不进行教材知识讲解,而是先在班级中提出引导性问题,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活动需要用到水资源呢?利用该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要求各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积极发表意见进行小组讨论,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正确看待问题。之后,教師可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若世界上没有水资源,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使其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即“节约用水”。
(二)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广泛,且尤以多媒体技术较为明显。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兴趣是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可适当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三年级下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伊始可先带领班级学生认真阅读和学习教材知识,待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有所了解之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给妈妈的一封信》,黎平)的录音资料,使学生在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的钢琴声中感受作者对“妈妈”深沉的爱,以感染学生的思想与情绪,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录音中播放出经典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班级中大多数学生会有所感,跟随歌曲不由自主地唱起来,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对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增强品德教育实效
从根本上来讲,面向小学生所展开的品德教育不应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教育,而是要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将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生活中。故现阶段,该学科任课教师有必要将品德教育目标作为指引,并结合小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特点,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借助灵活、有趣的教育手段,增强品德教育实效。当前环境下,教师需改变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认识,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的载体作用。与单纯的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不仅可为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渠道,还可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这正是品德教育产生实质作用的必要条件。同时,为了放大实践教育的正面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两点:(1)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2)活动形式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此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与快乐,且还可使其更加真切的感悟自然,理解保护植物的必要性,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三、小结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从整体上来讲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教学中需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同时教师还需以实践活动为契机,增强品德教育实效,提高整体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