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碧娟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甘”。从古至今,为了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教育发展极为艰辛,需要教育人付出辛勤,付出心血与汗水,付出之后,所结出的果实却是甜美的、令人回味的、使人赞叹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收获,执一颗淡定心,无限爱延伸。
【关键词】童心;人格魅力;执着的爱;勤学探究;携手互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王秀妹—这个名字在学生心里就像妈妈,在家长眼里更是知心的朋友。1994年8月,年轻的她带着一腔热血走上讲台,现任职于惠州市第二小学。从教20多年来,她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在教育征途中,用自己拳拳的爱心点燃学生的希望,让学生在浓浓真情的温暖下健康快乐成长。
一、“童心”是她走近学生心灵的桥梁
认识王秀妹老师的人都说她是最适合当教师的。不仅因为她相貌淡雅,性格平和,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颗“童心”,还有一种游离于社会的纷繁、浮躁的甘于平淡的态度。在她看来,孩子的世界是最美好的,能和孩子一起成长,等于自己再次成长,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她在惠东县大岭新村小学任教,面对的是周边的农村和山区来插读的学生。孩子们非常淳朴,对老师非常的尊重和敬仰。她常在学生作业本上留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激励,或点拨,或指正,和学生一同探讨问题,一同查阅资料,一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在生活上,刚毕业工作的她,像朋友一样对待学生,关心着学生。每逢学生生日,她也总会组织同学们一起为生日的学生高唱《生日快乐》歌。
每当寒暑假,她总能接到学生的来信或是来电。许多学生在信中回忆说,与王老师在一起的日子是最开心、最快乐的,最怕是放寒暑假,因为寒暑假是最想学校生活,最想念王老师的时候。
如今,王老师虽然调离那所学校,但她早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来二小找到她。每逢节假日或教师节,电话那头总会捎来在异地他乡的学生最珍贵的祝福。走近学生的王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她的“童心”,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一样”的;她的“走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私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二、人格魅力是她感召学生的力量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她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工作中她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绝大部分节假日也都用在学习与调研中。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头痛、发高烧,她仍全心微笑教学。甚至有一次中午在校用餐被鱼刺扎住,下午也照常上课,这些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年来,她一直坚持平等待生,用家的方式创建了温馨的班集体,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从不打骂学生和体罚学生,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学生自尊心。她从来没放弃过一位“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染学生。
记得在2007年,王老师担任原来班级的班主任,所带的学生升上了六年級,思想更为波动。厌学的现象不说,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叫陈中凡的男孩是三天两头惹事。动不动就对同学拳打脚踢,甚至抄起板凳砸向别人。因此,同学们悄悄地封他为“小恶霸”,科任老师也经常向她投诉。他经常闯祸,王老师已经不止一次陪同受伤的学生到医院照CT。
王老师通过家访、电访、找他谈话,并主动在生活上关心他。渐渐地,她发现这个孩子可怜的家境:妈妈常年身体不好,没办法监管他;爸爸是一个司机,工作强度大,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同时还常年负担起一个病人的医药费,其艰难可想而知,所以一家的生活紧巴巴的。生活的压力让小中凡的爸爸脾气也开始变得异常暴躁,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耐性,不是打就是骂,要不就摔桌砸凳。小小的孩子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还染上了暴力的倾向。于是,王老师除了在学习上极力地给予他帮助和辅导外,还在生活上关心他。渐渐地,她和这个孩子的关系愈加密切,有什么事情孩子也总会向她说。她经常在班上表扬他的进步,私下组织了几个班干部帮助他。几个月后,小中凡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她把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真正地融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她的精心培育下,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升上高一级学校,后来许多学生还成了她的同行。
三、执着的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一)爱孩子赛妈妈
王秀妹老师就是因为喜欢小孩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王老师记得,在新村小学教四年级时,班上有一位叫廖一明的同学,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肮脏邋遢。寒冬腊月,他还穿着一双破凉鞋,成天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一言不发,眼神中透露出无助与哀伤。第一次单元语文检测,他仅得了二十几分。王老师并没有嫌弃他,而是一样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去接近他,多次找他谈心,可他的回答不是点头就是摇头,令王老师无计可施,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第二天,王老师就对他进行了家访,得知他的家境非常贫寒,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却很少往家里寄钱。为了维持生活,妈妈经常在家里整理从外面收集来的垃圾。不久,他也和妈妈一起捡起了垃圾,那时他才10岁。王老师的眼睛湿润了,谁会了解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拾垃圾的酸苦呢?从此以后,她时时刻刻都关心着他。他家的学习环境差,昏暗的灯光下,没有一张像样的桌椅。于是,王老师就叮嘱廖一明每天放学后都到她办公室完成作业。此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寒冬酷暑,王老师都辅导他完成作业再送他回家,王老师已经记不清两人吃了多少快餐了。
(二)爱校胜爱家
20年来,她从未因个人、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怀孕的她发觉胎动异常,学校领导、同事劝她请假休息,那时她在七联小学担任毕业班,为了不落下一节课,她拒绝住院治疗,每次都是上完课后再排着长队去复检,直至临产也没有请过一天假。由于每天早出晚归,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长时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小孩出生后先天性贫血,她为此流过泪,但她并不后悔她这种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1998年小孩还在哺乳期、体弱,家婆又年迈多病,她把母亲从老家请来照顾小孩,自己却一心扑在工作上。2000年后家婆因癌症多次住院。她白天在校兢兢业业的工作,晚上在家还需照顾老小。每当夜深人静时,她还在备课,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学校胜似自己的家。
四、勤学探究是她提高课堂效果的法宝
好学、勤学是王老师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0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自理了两万多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订2本教育读物、每学期读完2—3本理论书籍。
做一个有学问教师,一直是王老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教研上,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大潮下,面对学校生源杂,家长素质也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的情况,王老师为了教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做好每个教学环节。夜深了,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研读教材,查找资料,细致备课,常常熬红了眼睛。特别是近几年,孩子年幼、家婆癌症卧床极需照顾,仍主动要求并克服困难带头承担多项课题实验活动,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她撰写论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大胆尝试“情景呈现式”“任务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使个别厌学的学生,也喜欢听她的课。在二小经过两年的努力,把2011届毕业生从区统考人均60多分提高到92.5分。她的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师生和家长的充分肯定。
五、携手互助是她播种希望的心愿
王老师懂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的期望较老师来得更加殷切,更加直接。所以,有时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口婆心”,难以体会老师的关心。如果家校的携手合作,一起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都是一致的,教育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于是,家访就成了她和家长常用的交流方式。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她都尽可能地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从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如在现在的二小教五年级时,她班上有个叫周福联的学生,自暴自弃,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此学生“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他,和家长密切联系,了解到孩子的家庭非常特殊,爸爸几年前因病去世了,瘦小的妈妈靠在市场上摆小摊卖菜养家糊口,放学也会帮妈妈看档、收摊。在得知学校有香港慈辉捐资助学的名额,王老师立即帮助他申请到了捐助。得知情况后,孩子的妈妈伴随着泪水,激动地握着老师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从那时起,老师在福联眼睛里看到了他对老师母亲般的信赖。为了激励他学习,王老师还经常买学习用具给他。两年来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周福联各科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毕业统考语文达到了96分。后来,许多的家长还在王老师的影响下,也纷纷用不同的方式去帮助周福联一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老师满怀着爱在教育事业上耕耘,在无私的奉献中也成就了自己,从年轻的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承担多项课题实验,撰写论文、课例设計多次获奖,被学校、区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2010年被中共惠城区委员会、惠城区人民政府评为“师德标兵”,惠州市“优秀班主任”,所担任班级评为省“优秀中队”。我们相信,孩子在王老师爱的沐浴中,定会茁壮成长;而王老师,也会在爱的教育征途中,走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六、小结
王老师如一位航行掌舵者,悠然撑一支长篙,驾一叶兰舟,静赏岸芷汀兰,红花绿草;尽观千帆驶过,雾霭依然。甘做红烛甘为春蚕,用言传身教熏陶滋润学生,用生命之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追求教育的梦想之路,执一份淡定心,无限爱延伸。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