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怡
那年盛景重现
◎王文怡
鸡汤文里说,七年时间,全身细胞都会更换一遍,所有难过和开心,都能重新来过。用七年去忘记,够了。但当记忆的按钮轻轻一点,七年前的那些回忆能连成片似地回放,比如披星戴月地把一天花在兜转与暴走上;又比如再怎样早起,但还有一波人更早地等在红色的宏伟的建筑前,串成弯弯绕的长龙;再如,但丁像好高,香蕉羊很怪。
事实指出,要么七年前的印象太深刻,要么鸡汤文总是少了真实的料。
全球首家的世博会博物馆,最近在上海盛大开幕,它轻易戳中了回想键,让人们一下闪退到热闹的那年。造型不可名状,建筑的胫骨弯弯曲曲,博物馆的卖相似乎留着当年那些馆的影子,连当中玻璃质感的那片也好像盛开的世博轴。大门口站得笔挺的志愿者同样身穿“白菜服”。
七年,小鲜肉在岁月杀猪刀的磋磨下能成为咸肉一块,那年的阿姨现在长成奶奶辈,她一手抱着小宝,一边点播屏幕里的参观照片,“你看呀,当时宝宝还没出生呢,世博会都是人。”他们缩成密集的点,拥在土耳其馆前方的道路上。
“综合类世博会5年办一场,专业类的会期3个月。”世博年表的展板前,讲解员夏蓉,清楚流利地说着故事,参观群众像星星捧月亮那般包围一圈。
对于被付之一炬的水晶宫,丘吉尔感慨那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在博物馆的黑幕里闪着透亮光的宫殿模型,是在呈现世博的开始,不再带着经历火难的悲调。“水晶宫有中国馆,展出中国瓷。”背后大屏幕一帧帧地用图画怀旧166年前,当它定格在殿堂内的中国制造时,夏蓉不早不晚地补上注解。
博物馆八个常展厅的前四个,由国外的设计师布景。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世博盛会一一展开,时间轴从最开始的1851年跨越到七年之前。“维也纳世博会要在多瑙河畔开幕了,之前那条会季节性泛滥的河得到了治理。后来,《蓝色多瑙河》衬着河光美景,在盛会上演奏起来。”“芝加哥在世博那年成为白色之城,因为白炽灯的照亮。另外,日后我们熟悉的柯达照相机、口香糖与爆米花都亮相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坐标1915年旧金山,特意打翻的茅台酒,发散浓香,后来它一举获得世博金奖。”
原本干瘪的展馆模型,因为夏蓉的旁白,一下变得血肉丰满。
赶在世博开幕前一天完工的西雅图太空针,完好保存在布鲁塞尔的名胜原子塔,还有,很不幸日后成为二战子弹原料,当年在纽约耸立的锥形加圆球的建筑,特赖龙和佩里球,和红似火的中国馆一样,都是世博标志。
博物馆里,等比浓缩的它们依旧顶天立地地存在。
比起这些展厅艺术的扭捏的婉转的表达,后四个更放得开。熟悉的红色斗拱撑起屋里的骨架,“白菜服”、各种花色的门票、扇子和板凳,世博章与护照等等曾经拥有的展品,还有利物浦香蕉羊、意大利的但丁雕塑、英国种子、泰国神像……七年前看到的,一波波地撬动记忆的盖子。
“家里的世博门票能摆成小半副扑克牌,回家翻出来。”“扇子以前收过好几把,没了啊。”“英国馆的种子,我知道,想不到还能再见。”“我买过戴黄帽子的海宝娃娃。”那些怀恋与回想像翻滚过的气泡水一样冒出来。
原来跟着夏蓉走的阿姨,脱离出包围的阵型。门口,海宝分腿叉腰,一手打招呼,和七年前一样,只是好久未见。阿姨挽着蓝色小人,自拍留影。
那年,夏蓉想当“小白菜”(世博志愿者)的时候,报名已经关闭。但现在七年后,没能成为志愿者的遗憾被扎实地填补了,夏蓉觉得圆满。不再是单纯的旁观与怀念,她正刷新着别人的世博印象。
“有阿姨兜转完,想着留下纪念,于是来找我签名。”夏蓉一边着墨写祝福,一边耐心地听她絮叨,当初在捷克馆仰望天花板上的瓷器,震撼极了,后来还买了介绍捷克瓷的书。
一些用心的参观者听完夏蓉的全场解说,又回到原点,当即开始新的一轮游。“他们说,世博会暴走一天的美好充实感好像回来了。”
不知有意无意,数字七出现在回忆汹涌的时候——相隔七年,全球首家世博会博物馆开门;人们最感怀深切的,是博物馆里的七号中华智慧展厅。
摆放板凳与“白菜服”的玻璃柜上方,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满屏展开,担贩吆喝,船家摇橹,宾客买酒,小厮扛着达官的轿子,画里的街头巷尾流露着市井味道。过会儿,历史长卷下线。屏幕换了调子,开始播放七年前那场盛会的精彩集锦。
最后的展厅,开场的是一杆天平,钢筋的楼房与绿叶满枝的树各占它的一边。“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夏蓉念着底座上印刻的疑问,意味绵长。仿如拥有正反向的硬币,世博会一面热闹欢腾地展现荣耀,另一面,冷静深沉地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