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本剧校本课程有效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2017-07-25 13:41余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课本剧历史教师

余羿

(广州市南沙东涌中学,广东广州,511453)

一、问题的提出

1.历史课本剧与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关系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而历史课本剧可以说是实现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灵感激发的优秀表现形式。课本剧从确定选题、剧本编写、道具使用、台词运用等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筛选、整理、重组,对于细节地方要注意斟酌,力求真实客观,可以进一步拓宽深入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研究领域。

如《风雨潇潇马关楼》这一历史课本剧,该剧组成员上网搜索了不少有关马关条约的剧本,又查阅了不少相关史籍资料,通过比对佐证,尽可能详细了解,客观求真,深入领悟李鸿章、伊藤博人物性格,以及与签约有关的幕后故事。随着对资料的深入了解,课本剧的学生编者开始对李鸿章其人有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认为单纯评定李鸿章是一位卖国贼是不恰当也是不公平的,学生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质疑:“真的是李鸿章卖的国吗?”并写下自己的感言《我眼中的李鸿章》,这样从课本剧的创作衍生到专题型的研究性学习,不但使他们对李鸿章这个中国近代“重臣”,乃至近代中国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更多地培养了学生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与探究精神,学习“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2.历史课本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关系

历史课本剧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学生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转化为戏剧形式、表演展示,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教学手段。从编剧排练、道具制作、服装化妆、背景布置到多媒体软件的设计问题等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同学们独立策划完成,各组职责明确密切配合,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这一课本剧的准备和演出工作之中。为了编写好的剧本,编剧组的同学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有关书籍,对台词字斟句酌,对人物的发型与衣着反复推敲。道具组的同学们为了使场景更加逼真,会多次设计修改自己的演出服饰。演出组的同学认真揣摩剧本、分析人物。学生在参与课本剧的锻炼中要比单纯课堂上单向地接受教师“听讲”的方式收获要多得多。学生主体意识贯穿于历史课本剧实施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反思达成教学三维目标,达到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目的。

3.历史课本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新课标提倡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创编剧本前,一定要深入研究历史教材,从纵向整合的角度,把握历史素材,同时还要熟悉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从横线融合的角度,把握相应的核心教育要素。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史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并演出具有戏剧冲突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4.历史课本剧的编排表演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学生在参与课本剧创作和表演之时,充分感受着戏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体验戏剧中故事矛盾的冲突与变化、不同角色人物的性格与心理特征、舞台综合艺术的表现特征和情感,了解表演、歌唱、音乐、舞蹈、场景、舞美等不同艺术类别在剧中的作用及相互间的影响与关系,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达、沟通、团队合作及树立自信心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体会着创造的快乐。

课本剧让学生在编导、排演不同剧目的过程中同时也通过与剧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有些优秀剧本还进一步被推及到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全校师生面前展演。如此大型的活动,还要协同其他工作人员,如艺术科组、语文科组、团委等,还要涉及到协调舞台演出效果、舞美灯光、道具服饰等 ,实际上都在从不同角度,方方面面地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力。

5.历史课本剧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关系

几年来,本校与科组始终贯彻坚持“以为人本,唯真唯实,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历史课本剧作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典型模式,让学生以独立个体的价值取向,对历史作出想像,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十分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题组通过历史课本剧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发展奠定人格基础,通过学科性的综合性开拓探究为学生发展奠定认知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为学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为学生发展搭建实践平台。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阶段 具体实施内容

第一阶段 确定课题研究的主题方向与步骤;撰写开题报告,签订合同书等;开展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研究范围、进行成员的分工与责权的限定。

第二阶段 进行戏剧常识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对戏剧及其创作特点、创作流程有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各课题组根据自身的资料汇编形成成果一《中学戏剧常识读本》。

第三阶段 开展各年级的剧本创作,形成成果二《学生优秀历史课本剧》。

第四阶段 以粤剧为抓手,形成成果《粤韵悠扬四洲情》这一具有地方特的的研究成果。

第五阶段 1.教师整理最后材料,总结、心得、论文、光盘、视频等。进行适当地筛选和分类,并进行一定的标志。进行成果展示。

(二)解決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1.小组合作法

历史课本剧具备了合作学习的精神。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都是以小组方式系统进行,排演历史剧本身就需要多人的合作,而且要分工明确,每一个环节都是使历史剧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搜集史料是为了给创作历史剧本提供翔实而可靠的素材来源,导演选择角色演员是为了诠释出历史人物的性情和故事情节,排演剧目的是为了使演出达到良好的效果。总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感也得到提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课本剧也需要加强校内各个科组之间的合作互助。课本剧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公众场合展演给观众欣赏。课本剧通过学校的各个社团合作,如语文科组、历史科组、艺术科、团委等多方部门的共同努力共同创作完成某部经典剧目。

2.建构主义学习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授授课内容的能力。

在对课本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们按照上述规则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打分。从打分情况而言,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以及改编能力相当高,说明情境教学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会的创造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以及编剧才能的空间。但学生的舞台演出能力普遍反映有点紧张、怯场,有时会忘记台词,说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有待提高。

3.多元智能发展法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学生个体的能力分为“语言、数理、视觉、音乐、运动、人际交往、观察、存在智力”八种智力类型。不同个体的智能倾向是不同的,在历史课本剧创作过程中,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体现。有些学生善于书本记忆,能很快找到相关书籍和章节;有些学生善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强烈的舞台爆发力;有些学生乐感能力强,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课本剧的方式,无疑为各种智力倾向的学生都提供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平台。提高了写作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通过运用语言智能、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促进了多元智能的发展,同时也培养艺术、文化等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课本剧创作已成为本校历史科组社团活动的保留项目。本科组也一直积极推广课本剧在学校社团中的创作与运用,秉承一贯的风格,高一历史科承担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优秀剧目参加区、市级组织的历史剧创作大赛,并且选取最好的剧目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大型汇演。历年来在校园艺术节中演出的节目如《昭君出塞》、《风雨潇潇马关楼》、《荆轲刺秦王》等优秀剧种。

4.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及知识、能力现状,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进行教育和教学。不同的人,因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个性也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他们对某一学科知识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课本剧在一个统一的目标上,分出不同的环节,化整为零地解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按照各自不同的就近发展区域去完成达成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如都按统一的要求和进度进行,就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发展倾向而“因材施教”。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识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就必须让自己成为磁场吸引住学生。一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有不断汲取和接纳的心,有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丰富多样的知识层面,扎实牢固的专业素养,高效有益的钻研能力,都是教师成为磁场的金钥匙,也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敲门砖。

课题组成员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紧密结合,课题组购买了大量教师专业发展素养的书籍,并进行专题学习和研讨,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为课题研究灌入新的理念观点和操作方法。同时在课题研究中,注意在资料积累上下功夫,多读书,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水平,尽量做到求真求实,力求历史课本剧接近历史的真实客观。

2.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资源

本人承担的课题《中学历史课本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是针对当前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来的。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定期集会,分工合作,重点突破,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分阶段达成既定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以课题研究为依托,通过课本剧的主题研究方式,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走访座谈、购买书籍,结合课堂教学中课本剧开发与使用,初步构建了切合学校和地域特点的校本资源:《广州市番禺区东涌中学校本课程》《广州市番禺区东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与案例》丛书等。其中《历史戏剧常识读本及写作指南》已成为校本课程之一,成为高一年级社团活动的指定教材,高一年级历史科的社团活动就是课本剧的创作与演出。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3]杨译.历史课本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强中国.中学历史课本剧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5]罗敏华.历史短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学研究,2010

[6]王世光.论角色扮演对培养历史思维的作用[J].教育学报,2010

[7]张仲琴.历史课本剧的尝试——《戊戌变法》一课教学构思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2003(06).

[8]吴磊.高中历史创新体验活动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9]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师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本剧历史教师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最美教师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