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历练人生 勇于担当

2017-07-25 08:11文锋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成人礼成人仪式

文锋

“通过这样一种仪式,让我忽然感觉自己确实已经成人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在今年2月25日南宁市第三中学举办的成人礼上,该校学生小柳说道。该校的成人礼活动由升国旗、观看成长与责任视频、学生代表发言、行成人礼、家长代表致辞、校长致辞、过成人门、放飞高考心愿、留下青春印迹九部分组成,通过参加这样的仪式活动,学生们深刻理解了成人的含义,读懂了责任与担当。

成人礼,可谓一种庄重而寓意深远的礼仪,在青少年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启迪、教育和过渡作用。

千年仪礼,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一般指冠礼和笄礼,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古时男子满年20岁时行冠礼,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和社会承认,之后可以娶妻。女子则是在年满15岁后行笄礼,及笄之后可以嫁人。

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中国古代对冠礼和笄礼非常重视,《仪礼》一书还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先秦学者认为,“成人”首先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现状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具备了这个基本认知后,还需接受诸如仁、义、礼、乐的教育与熏陶,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

将“成人”寓于品德修养中,对“成人”提出道德要求,体现了古人对高尚品行的重视。

说起来,“成人仪式”其实是一种“过渡仪式”,其包含着三重基本结构,即分离仪式、中转仪式、重入仪式。人类文化学家阿诺德·凡·根纳普指出:“当人们被接纳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地位之前,必须先将他们与旧的社会地位分离。”通过这种符号化的仪式,个体才能获得为社会所接纳的一种身份,对个体而言,仪式的意义在于构造一种“过渡”,为个体获得新的社会身份提供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标志物。

几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存在成人礼这样的仪式,只是不同民族的活动形式可能有所不同,如:中国的汉族、韩国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民族,其传统成人礼的标志均是在仪式中“加冠”;埃塞俄比亚一些部落男孩的成人礼为“越牛”仪式;秘鲁的男孩成人礼是“跳崖”仪式;我国部分瑶族男孩的成人礼是“上刀山”“过火炼”等仪式;非洲某些部落孩子成人礼行的是“割礼”;还有一些民族有“拔牙”“纹身”“穿鼻”等施之于肉体上的仪式……这些仪式体现了对参与者个体身份的认同,意味着这些个体从此享受与其他成年人一样的权利和资格,且必须承担作为成年人共同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部分中学已开始举办成人礼活动。1993年12月,上海市黄渡乡团委在外滩的人民英雄纪念塔前举办了“上海市第一届18岁成人仪式”,当时800名年满18岁的新成人面对国旗,手持《宪法》,庄严宣誓。201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学习共建团工作五年规划纲要》,提倡重點推进“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成人主题教育活动。此后,成人礼活动在国内各高中、大学校园中盛行起来。

勇担责任,体验成长

在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和他驯养的狐狸之间有一段对话,狐狸说:“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小王子问:“为什么?”狐狸答:“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的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以上对话,可谓对“仪式”的经典解释。仪式是一种社会认同模式,其相对规整、固化的行为背后,蕴藉着某种群体意识,能体现仪式参与者对某些价值理念的认同。仪式本身的庄重感,既强化这种共识,也增强了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知。

成人礼正是如此。《礼记·冠义》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成人礼不仅是用仪式来感召青年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体验生命成长的活动,更包含着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重要使命。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成人礼。美国的成人礼主要是举办高级舞会,参加舞会的青少年身着华丽礼服,佩戴精美饰品,在晚宴厅中跳交谊舞,以此感受成年身份。俄罗斯的青少年在年满16周岁时,会收到当地民政部门发来的专函,邀请他们参加由政府代表担任主持的成人礼,主持人会在仪式上阐述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最后向青年男女颁发公民护照。日本将每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一定为“成年日”,这一天,参加成人礼的适龄青年会穿上和服,发表成年誓言,对父母、师长和社会各界表示感谢,有些青年还会拜谒祖先……各国的例子表明,成人礼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礼仪教育活动。

我国现行宪法中,年满18周岁的学生被视为法律意义上的成人,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已年满18周岁的青少年并未具备相应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他们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生理发育与心智发展之间不同步或错位,并未从“小少爷”“小公主”的家庭身份中走出来,凡事依赖父母、长辈的帮助,成人的身份意识仍然较弱,导致后来出现“啃老”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学校、社会、政府相关部门,很有必要为适龄青少年举办庄重的成人仪式,以明确他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重实质,正确引导

今年2月26日,南宁市第二中学举办了成人礼活动,1 500多名高三学生走进南宁孔庙,庄严宣誓成人。仪式上,学生们背上重达七八公斤,象征“生命重量”的书籍和带给家长的特殊礼物,步行6公里来到南宁孔庙。在青环路滨水公园内弯道木桥,学生们还引领被蒙住双眼的家长绕过各种路面障碍,体验“守望相伴”。最后,大家在孔庙前集合,整齐地通过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到达大成殿广场,郑重地领取成人证书。

这样的成人礼,在许多高中学校中已成为惯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仍有个别学校、家长对成人礼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的家长不舍得放手,哪怕在成人礼上也替孩子擦汗、拿衣物,让人感到这不是成人礼,而像亲子活动;个别学校举办成人礼流于形式,甚至还搞商业演出,与礼仪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无论举办怎样的成人礼,“放手”都应是重要的一环。除了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意识,父母也应学会“放手”,适时“断奶”,承认孩子已成年的新角色,让孩子走出家庭的“暖房”,勇敢走向社会,承担起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学校在设计成人礼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个性发展,注重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与责任意识,着重体现“礼”的本质内涵,使青少年充分理解“成人”的真谛。例如,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以班级、小组或个人为单元,设计主题为“心目中的成人”“成人的责任”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借助家长、社会资源,延伸与拓展成人礼教育的空间,形成教育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事实上,综观成人礼的渊源与发展,这一礼仪活动的举办方,更多还是家庭(种族、家族)、政府与社会。因此,对于成人礼的举办与设计,不应只把责任推让给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同样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家庭可以选择一个重要的日期举办成人礼活动,如在孩子18岁生日时举行身份证发放仪式,让孩子感知已经成人的概念。政府和社会则可以设立“成人日”“成人活动节”,定时组织辖区内的适龄青少年,每年举办一次庄重的成人仪式。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举办怎样的成人礼,都应注重正确的导向,切不可误用、滥用成人礼。把不健康、不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东西带给孩子,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成人”教育效果,相反还会误导孩子的认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们应该进一步传承与发扬成人礼这一优秀传统,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把这一仪式的内涵与意义释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让迈入成年行列的青少年们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召,从而成功开启人生阶段的新旅程。

(责编 周伟琳)

猜你喜欢
成人礼成人仪式
成人礼感想
特别的成人礼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成人不自在
成人礼
Un rite de passage
千奇百怪的“成人礼”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