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7-25 15:33方义成王传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宁国市种植业现状

方义成+王传芳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前宁国市种植业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80年代至90年代为重要支柱产业,90年代后逐渐成为特色种植为主,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下降。该文分析了宁国市种植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结合现代生态农业特点,提出了种植业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植业;现状;对策;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3-0003-03

宁国市位于北纬30°17~30°47,东经118°37~119°24,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与浙江省安吉、临安交界,南与绩溪县接壤;西与泾县、旌德县毗邻;北与广德、宣城相连,连接皖浙2省7县市,是典型的山区县级小市,东西最长75.5km,南北最宽55.3km,市域面积

2487km2。总人口38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全市山地5.43万hm2,丘陵15.54万hm2,平畈3.5万hm2,其中耕地面积1.66万hm2,水田1.43万hm2,旱地0.23万hm2。“十二五”以来宁国市种植业围绕优质粮油、绿色有机茶叶、道地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和保障性菜地建设,突出发展休闲采摘水果等特色产业,以绿色植保和科学施肥为技术支撑,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种植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 宁国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1.1 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和效益仍保持稳中趋增

由表1可知,从2011年到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933.3hm2,减少6.27%,粮食平均产量由5850kg/hm2增加到6186kg/hm2,增幅5.6%;油菜种植面积减少0.01万hm2,减少2.43%,菜籽平均产量由2235kg/hm2增加到2400kg/hm2,增幅24%。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玉米及其他杂粮种植面积增加,规模种植面积比重增加,其中3.33hm2以上种植大户从而20多户增加到100多户,种植面积超666.67hm2,其中有机稻种植133.3hm2,产量和种植效益增加,有机稻平均效益达到45000元/hm2,稻鸭共育、药稻轮作和稻菜轮作生态高效种植模式出现,种植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1.2 特色经济作物快速发展

1.2.1 茶叶种植面积和产值增加,无性系优质茶园尤为明显,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 宁国连续7a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市”。2016年,茶园面积近5333.3hm2,茶叶产量2600t,产值3.5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3.30亿元,占总产值比重93.0%。2011年面积约0.37万hm2,产量2155t,产值1.50亿元。2016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2380hm2左右,2011年仅为666.7hm2左右。2016年,茶农涉茶收入约5500元,2011年约为2500元。2017年黄花云尖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登记,为我市茶叶品牌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1.2.2 中药材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16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多hm2,其中当年种植的速生中药材1611.9hm2;历年存蓄的木本药材水栀子333.3hm2;铁皮石斛种植面积10hm2,石斛苗实行了工厂化组培。中药材总面积较2011年的1420hm2增长40.8%。。2010年宁前胡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宁前胡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66.7hm2增加到1392.4hm2,产量占全国前胡产量的1/3。

1.2.3 采摘水果业 水果种植面积略有下降,产值大幅提高。2016年,水果面积1253.3hm2,总产量4705t,较2011年面积1340hm2、总产量4500t,分别下降6.5%、增长4.6%。葡萄、红心猕猴桃、早熟梨、黄桃、蓝莓、草莓等休闲采摘发展迅速。

1.3 保障菜地建设,香菇生产较快的发展 2013—2016年共建设民生工程蔬菜基地242.67hm2、其中设施84.67hm2,露地158hm2。全市共有蔬菜基地401hm2,其中设施126.33hm2,露地274.67hm2。较2012年蔬菜基地200hm2(其中设施73.33hm2、露地126.67hm2)增长100.5%,其中设施蔬地增长72.3%;露地增长116.8%。2016年全市菇棚面积86.67多hm2,袋料栽培香菇年產1300万棒,年产鲜菇近1万t,产值1.2亿元,生产主要分布中西部地区。

2 存在问题

2.1 种植业的多头管理体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种植业是古老而传统的基础产业,历史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作为种植业的基础之一的耕地属国土部门管理,山坡地多(茶园、果园)属林业部门管理,粮食生产出来属国家粮食部门管理。在农业管理部门内部种植业又分为多头管理,国家分种子管理局和种植业司,地方更复杂;如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负责种植业种子和投入品管理,菜办负责蔬菜种植管理,农业产业化负责产业发展和主题培育,种植业局负责种植业技术推广等。分段管理与服务易形成各自为政,阻碍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2 经营规模偏小,主体不强 我市地属皖南山区,地少山多,耕地规模不成片,6.67hm2以上大畈全市仅有330余处,33.3hm2以上大畈仅20几处,大部分水田、土地、山林生产要素都是农户承包经营,规模偏小,不集中,不利于从事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虽然近年来种植业有一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缺乏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一家一户种植与现代市场脱节,即使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也卖不出好价格,如香菇产业由于没有龙头带动,虽然苏浙沪市场价格很高,但我市的价格一直不稳定,经纪人常常压级压价。农业龙头企业少,主体带动示范作用较弱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瓶颈。

2.3 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组织少 虽然我市涌现了100余户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10余家茶叶和中药材合作社,但种植面积有限,同周边县市比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社员比较松散,不能形成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基本停留在原始生产阶段。组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种植业产品品质提高和市场销售,形成不了规模和品牌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有剩余变得紧张,劳动力价格也越来越高,缺乏代耕、代管、代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2.4 基础设施条件差 种植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年宁国市的农业基础设施虽进行了改造,但传统种植业设施仍很滞后,很多设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如农田的放水沟、塘坝都年久失修。茶山以及林地的水土流失,都未纳入农业基础设施的范畴;茶园、果园作业道路基本处原始状态,特别是病虫害综合防控、自然灾害防控设施的设备比较缺乏;适合山区种植业生产农机缺乏,种植业生产械化程度低。

2.5 农村劳动力匮乏 由于传统农业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加上我市工业较发达,大部分青壮劳动力都到工厂上班或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农村变成了空壳村、空心村。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了农村的主要成员,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人员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因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对年青人的吸引力弱,如春茶采摘集中在每年3月底到4月份,20世紀80年代都是年轻的女性采摘,现在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妇女或老奶奶采摘,每天工价都在130元左右,而且熟练的采茶工难找。劳动力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3 发展对策

3.1 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发展规划 从投入品、种子、种植、产品加工到产品质量安全都由一个部门(种植业局)来负责,同时涉及到种植业的农田划定,水利设施都由种植业部门根据种植业特点和自然环境牵头实施。根据宁国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历史农业生产习惯,结合林业和其他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不同的区域发展不同的种植业,如东南及中部发展中药材、优质杂粮(小红薯)、优质水果和优质白(黄)茶园标准基地示范区;西部及城郊发展保障蔬菜、采摘水果、水稻规模种植、优质白(黄)茶园标准基地示范区;西部发展“黄花云尖”名优茶、有机水稻、香菇和中药材,结合“皖南川藏线”打造农旅结合休闲农业示范区。

3.2 加强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 农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已无法对接开放的市场,农业劳动力缺乏和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农村部分土地抛荒,目前农村土地确权办证已结束,必须加大土地流转,实现种植业规模化生产。由于我市的山区地貌特征,北方的大规模农业生产不适应,适度规模尤为重要。适度规模一方面可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同时能得到效益最大化。

3.3 加强新型种植业主体培育,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大力培育种植业家庭农场,使家庭农场成为种植业生产的重要主体,标准化种植基地创造者;大力发展新型种植业服务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种植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能力;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者和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力军;培训一支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种植业的中坚力量。

3.4 拓展种植业新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种植业+ 种植业是农业四大产业之一,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与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还为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和渔业提供饲料,同时,种植业的分布和发展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发展种植业还具有风景、休闲体验、旅游和养生等新功能;畜牧业、渔业、林业和种植业都能互相结合发展,同时种植业生产、加工、服务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又促进种植业多样化发展。如通过发展连片的油菜不仅可提供优质菜油,同时油菜花又可以观赏从而带动旅游观赏发展和农家乐发展。种植业+旅游、种植业+互联网、种植业+运动休闲、种植业+养生等多种新形式,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单一种植业收益。通过拓展种植业新功能和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使农区变景区,基地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富民。

3.5 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强品牌建设 深挖传统农耕文化,加强保护,让农耕文化促进种植业多元发展,加强品牌创建,如宁国香菇肉质肥厚,菌柄粗短,质地细密,外形美观,柔软爽心,香味浓郁,品质优异,1986年出版的上海果品职业教材中介绍;香菇“安徽过去祁门产量最多,宁国县和歙县汤口所产品质为全国之冠”;宁前胡个大皮黑、条长、内黄、香味浓等优点而著称,清代就享有“宁前胡”之称;黄花云尖茶1985年获得农业部部优名茶等,通过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种植业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高效农业高地,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标准、质量与品牌的有效统一,闯出一条“建设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路子。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宁国市种植业现状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种植业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