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春玲+朱蓝辉
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它更侧重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发展。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線实践者——教师来说,具备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特殊的从教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职教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本文对相关研究分类进行了研究述评,以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有启发价值。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概念内涵的研究
国内关于教师职教能力的研究源于21世纪初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对行业从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为重视,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内涵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也反映了对教师职教能力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亦无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共同的认识是,这是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早提出了“职教能力”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吴泽)认为,这是一种将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等相关的常识和知识相结合形成的教师职业基础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整合各种知识,形成以基本教学能力、职业技术教学能力、自我发展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教学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能力。
有研究者(李耀麟)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是指教师在课程活动中,着重传授职业技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工作过程或职业实践为导向,秉承开放、职业、实践的原则,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和学生特点来设计和执行相关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有研究者(陶宇、任聪敏)提出,职业教育教师第一要掌握当地经济发展方向,了解当地与专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掌握专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第二要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具有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第三要以学生为本,对不用类型的高职学生,能在教学上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有研究者(张秋埜)认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承担培养应用型学生的重担,应具备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实际生产技术与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就是寄希望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既能当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又能当该职业方面的业务专家。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内涵逐渐形成大致统一的观点,认为职教能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顺利完成本职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指导中所需的、直接影响高职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个体心理特征,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职业认知积累、职业素养与教育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指导方面的核心专业能力。
二、关于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关于职教能力的构成,有研究者(吴全全)提出,高职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2)拥有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能力;(3)拥有职业教育教学论与方法论知识的能力;(4)拥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知识的能力。有研究者(李耀麟)认为,高职教师的职教能力应包含教学内容设计能力、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能力、教学研究创新能力、职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有研究者(李畅、王国庆)认为,新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应该拥有企业实战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设计能力这三项职教新能力。有研究者(徐国庆)提出了高职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认为其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与专业建设能力三个基本要素。有研究者(戴士弘)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1)专业水平,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同时掌握本专业的实践能力;(2)职业水平,了解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3)教学水平,懂得学习者的基本的认知规律、课程评价能力、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为中心的一体化课程教学;(4)整体素质,特别是社会活动能力等。
关于职教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当不仅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及实际动手能力等。虽然研究者们提出的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以下三个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于是,倡导高职教师要下企业实践,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等发展策略,这些不同研究之间正在形成一个系统的逻辑链条,有助于未来相关研究体系的形成。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组织制度研究
实践层面的研究建议学校改革教学评价标准、职称评价制度和绩效制度,重点考核教师实践能力,激励教师内心发展需求,对教师的职教能力进行提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不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低等问题,研究者对教师职教能力提升路径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研究。
有学者(汤霖、邬亚平)认为,提升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关键是对教师的能力提升要做好规划,在新的发展要求下不断更新,对人才的评价制定契合实际的规范和要求;实施教师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长效更新计划;不能按照传统的课时量和论文数量作为考评依据,而应该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育实际工作的量化考评和绩效考评办法,当中还应该包括教学中工学结合程度,为社会提供的服务量等。有研究者(万德年、夏晶)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向新进教师提供岗前培训、职教能力培训与考核、丰富实际实践工作经验、教学教研研讨会常态化、老教师传帮带等措施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并且以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作为教师工作绩效奖励的推动力之一,最终使高职教师队伍在人才结构上趋于合理化。
针对日益壮大的高职教育规模和实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研究者(曾良骥)提出,高职院校应建立教师培训的相关措施和制度,即教师与企业两者相互密切联系,教师定期下企业并且定岗参加企业实践生产,针对重点的项目进行相关的培训,共享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以达到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和教学技能上双层面的职教能力提高。
关于教师职教能力提升的组织制度方面,根据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组织管理建议。有研究者(张洪春)以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的个体发展、过程发展和组织发展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制度,涵盖权益保障、学术科研、机遇抉择以及组织合作等制度。有研究者(王桂玲)认为对于高职教师,有两部分的职教能力不可或缺,一部分是教师教学技能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体现在学术会议交流、继续教育培训、全面的师资培养制度等;另一部分是实践能力发展,体现在职业资格证的考评、挂职锻炼、校企合作等。这些策略涉及到岗前培训、学术交流、下企业实践、职教能力测评、评价激励机制等,为高职教师提升职教能力提供了基本的、多样化的思路。
有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角度展开了研究。高等教育对学术型教师和教学型教师的研究与分类管理较为充分,对教学兼实践指导性的高职教师的研究匮乏。纵观所有相关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切入的关于职教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对教师个体成长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有研究者(李升泽)从激发从教者积极性方面做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绩效技术,结合冰山模型加强内驱力塑造,激励教师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推动教师积极展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一个从提高绩效的视角入手的分析,但是他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在所有研究中属于比较少数的一个,也是未来相关研究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视角。
四、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培养过程与模式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参加职后培训与交流是教师提升职教能力的重要措施,并对培训制度、模式、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研究者(王艳萍)强调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因为现有的访问学者、顶岗工作、到师资培训基地学习成本高,覆盖面窄,而校本培训则可以让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校本教师职教能力提升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选择,关键在于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养过程与薪酬制度的配合等方面的设计与执行。针对已有的职教教师培训,有研究者(徐国庆)建议一要实施系统化深度培训,从目前的“快餐式”培训转为系统化深度培训,二要实施做中学培训模式。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持续积累和形成过程,系统化设计和有触动的培训过程都很关键。
对于教师下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有研究者(刘孝刚)根据专业教师下企业意愿不强、任务模糊、时间紧、效果参差等问题,提出学校对下企业教师要给予时间和政策支持,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教师必须带着研究任务下企业,同时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和职工培训工作中。有研究者(陈新开)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上应该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以学生能否吸收所教授的内容为标准。还有的学者认为高职教师要提升开发教材、选择教学素材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实践中必须要深入研究的方面,尤其是关于教师如何下企业更有教育效果,对教师的职教能力、职业素养、职业认知的提升更有帮助的系统性的研究都是需要加强的。
五、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所有教育研究,行动研究最可贵。关于高职院校职教能力培养,在实践层面有一些行动值得关注。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校内教师评价测量和项目化课程改革來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有的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有的是整合校内资源,建立校内企业,推动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
有的高职院校从自身的改革实践出发,提出了以特色化的培训课程来塑造教师的全新职教观念,以项目型课程来提升课程改革力度,以职教能力测试评价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在具体改革举措方面,提出了通过特色培训,使全体教师树立“6+2”观念,以“项目型课程”来加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以职教能力标准设立和不断测评来促进教师积极性的自我提升,在校内通过职教能力测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促进全体教师职教能力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有的高职院校以区域内大型主流企业为对象开展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高职教师则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服务能力,打造以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为成员的师资队伍,最终实现师资共建、校企共赢。有的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的积极互动,向企业宣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培养的学生更能为企业所用,争取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有的学校是积极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创办学校自主产业,教师参与经营,逐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国内目前有职业性高校近千家,提高教师职教能力的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仅对于整个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具有根本性作用,而且对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都十分重要。加强教师职教能力培养提升的校本行动研究对于那些从教学型本科高校转过来的学校更是迫切,他们大部分教师习惯于课堂讲授,从课本到课本已经不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下大力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设计,从教师管理考核到课程管理、教育教学进行系统设计,推动教师切实行动起来,提高自身的职教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六、关于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职教能力的研究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中一支活跃的力量,他们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丰富的经验,而教育教学理论尚有不足,他们在职业与专业能力方面擅长,而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加强。在国际上,聘请兼职教师是一种普遍做法,尤其是实践操作性强的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例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功能多样,它部分承担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功能,在社会职能发挥上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院校,这类学院的高级职业教育教师大部分来自社会兼职人员,他们在吸引和管理兼职教师方面的举措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有研究者(刘培琴等)认为,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身份使得他们对社会真实的需求更了解,对于专业型课程教学有积极作用,他们又由于身兼数职,工作场所不固定,管理不到位,因此需建立相关信息数据库,加强兼职教师聘任后的岗前培训,同时注意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发挥兼职教师特长。有研究者(周慧娜)调查了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情况,发现兼职教师生产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较强,但在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组织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建议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方面的法规,扩大兼职教师吸收渠道、遴选“乐教”“适教”的兼职教师,同时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提高兼职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生活最直接相关的教育,为此,高职院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与员工培训等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引进吸收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七、研究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纵观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研究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广泛,对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概念内涵、能力构成、组织制度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实践层面的行动研究有一定探索,但是公认的可供借鉴的实践操作模式比较缺乏,对兼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探讨也是很有价值的,这些不同角度的探索与研究,丰富和加深了对高职院校教师职教能力的认识,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可借鉴可操作性的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者认为当今高职教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措施,但措施的有效性却不了了之,无人验证。少有研究者深入课堂观察研究,具体分析教师职教能力中存在的问题,也少有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一手资料分析研究所提策略的有效性,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建议未来研究需继续深入探究校企合作机制;教师如何在企业、行业学到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如何将学到的操作技能有效地转化为职教能力,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对职教能力构成因素与对策集中,倡导校企合作,教师下企业等
无论是对于职教能力概念内涵、因素构成还是组织制度与培养模式等方面,现有研究都集中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提出的对策也基本上都是从倡导高职教师要下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展开。关于校企合作中如何促进教师职教能力发展的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尚无,教师下企业也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对广大高职教师具有指导性的提高职教能力的实操指导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是一个行业领域的研究都没有看到,这些不仅需要实践者的开拓创新,更需要研究者的总结提升与宣传推介,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三)多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角度展开,较少关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对教师职教能力的关注还属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多是从外部的高职教育质量、学校教学改革的视角展开,较少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关注不够,更多是将提升教师职教能力作为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手段,忽略了高职院校教师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发展需要,使高职教师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未能唤醒高职教师自身改革的动力,使得最活跃的教育因素教师处于改革的被动地位,建议未来的相关研究加大对教师个体职教能力发展与提升的深度研究,为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管理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与模式。
总而言之,一方面,关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教能力的研究内容尚待进一步细化,研究取向有待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研究界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角度日趋宽广,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入,研究的方法逐渐丰富,整体研究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笼统到特殊个案的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徐国庆.高职教师课程、教学能力分析与提升路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12).
[3]李耀麟.高职教师职教能力与测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35).
[4]吴泽.高职专业教师职教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7(4).
[5]吴全全.论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6).
[6]陈龙图.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5(4).
[7]李畅, 王国庆.谈高职教师三大职教新能力的再造[J].教育与职业, 2010(1).
[8]陶宇,任聪敏.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5(11).
[9]曾良骥.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7).
[10]张秋埜.浅议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6-48.
[11] 宋现山.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D].兰州大学,2010,12-15.
[12]汤霖, 邬亚平.论高职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6): 107-108.
[13]万德年, 夏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4): 75-77.
[14] 張洪春.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制度与政策建议[J].教育导刊, 2015(5): 10-13.
[15]王桂玲.产业转型升级下教师职教能力的培养[J].晋中学院学报,2014(12): 81-83.
[16] 李升泽.高职教师职教能力培养研究要要要基于绩效技术与冰山模型[J].高等农业教育, 2015(6): 111-115.
[17] 王艳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4(5): 66-68.
[18]苏志刚.切实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07(15):66-67.
[19]王晓华, 梁宁森.“校企共同体”下高职院校师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12):48-51.
[20] 张静岩.对高职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5): 92-93.
[21]刘培琴,张容,邹吉权.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方法与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11):66-69.
[22]周慧娜.提升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对策研究——基于对天津市部分高职院校的调查[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5(1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