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郑赟
分时租赁中国汽车共享出行新机遇
□ 文/郑赟
城市拥堵、环境污染,以及限号给城市出行带来的各种问题,催生了“互联网+出行”概念的诞生。除了网约车出行平台,一些创业公司开始瞄准分时租赁这一更加细分的领域。自由流动的汽车分时租赁服务便是其中之一,将为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中国首个汽车共享业务车纷享(CCClub)出现在阿里巴巴商业园区——一组小型车队在园区内部为人们提供出行服务。2013年,中国的分时租赁汽车达到780辆,其中旗下汽车超过50辆的公司有五家。如今,中国拥有超过26000辆分时租赁汽车、数十家业务运营商,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长沙、武汉等一、二线城市,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尤为繁荣。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分时租赁汽车数量将保持约45%的年复合增长率。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前景向好,主要由以下因素驱动:
政府政策法规:为治理空气污染、鼓励共享经济,2014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多项政策,鼓励汽车共享业务发展。此外,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车辆限牌政策也促使消费者采用替代出行方案,从而对汽车共享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公共交通运力:中国公共交通网络发展仍无法与城市化发展进程完全匹配。比如北京市2004-2014年间人口增长速度就高于城市出租车数量的增长速度。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51.6万,而出租车不足7万辆。因此,城市人口必须寻求“智能出行”等替代交通方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汽车分时租赁优势明显,可以成为传统公共交通的主要替代方案之一。
郑赟
罗兰贝格执行总监
客户出行需求:中国的汽车总量(汽车保有量)与驾照持证人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罗兰贝格预测,到2020年,中国驾照持证人数将达到3.55亿,而汽车保有量将仅为1.95亿。对于那些没有私家汽车的驾照持有人而言,汽车分时租赁将成为一种可能的出行方案。
共享经济概念:共享经济概念在中国逐渐兴起,并不断渗透到场所、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由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享受服务而非拥有汽车,所以包括汽车分时租赁在内的共享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愈发盛行的潮流趋势。2015年,罗兰贝格曾进行过一项相关调查,在180位受访者中,47%的人表示“听说过”汽车分时租赁,经介绍之后,有76%的人对使用汽车分时租赁“感兴趣”。汽车共享公司——中国(上海)电动汽车租赁公司Evcard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该公司超过50%的会员年龄在25-35岁之间。
与其他成熟市场相比,2015年中国汽车分时租赁的全球市场份额略小,拥有车辆约占全球分时租赁汽车总数的16%;注册会员约有8000人,占全球总数14%,其中活跃用户比例仅为15%-30%。但我们仍坚信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并能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广阔空间。
近5年来,不同背景的相关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评估并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从而建立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国际企业,特别是整车厂,越来越关注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汽车制造、零售与专业服务来构建新型生态系统。
图 主要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与汽车数量预计
而中国本土的相关企业主要分为三类:整车厂自有、整车厂提供支持的第三方运营商和第三方科技公司。其中大多数依靠政府补贴与本地化资源。这些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独家合作伙伴关系,争取在其商业模式盈利之前能够初步建立市场地位。初期的业务增长较为缓慢,但2013年以来,本土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大规模扩充汽车数量,到目前所拥有的汽车数量已高达分时租赁市场总车辆的90%。当前中国汽车分时租赁市场总车辆数约为26500辆,仅微公交Microcity一家就拥有约10000辆,紧随其后的是EVCard(4000辆),我行I-Go(3000辆)和车纷享CCClub(2400辆)。
目前,中国的汽车分时租赁市场主要以本土运营商为主,外资运营商落地中国市场的经验还十分有限。
目前,中国汽车分时租赁市场主要有以下挑战。
挑战1:符合地方政府要求
运营商需要符合一系列初始条件才能在中国运营汽车分时租赁业务,而满足这些要求并非易事,特别是在牌照限制严格、停车面积有限的大城市中。因此,想要在中国成功地建立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关键是要与当地政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基础设施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也有助于运营商快速扩展业务网络。
• 获得必需的营业执照与许可
○ 所有城市都要求运营商持有由工商部门颁发的租赁营业执照
○ 部分城市(如北京和上海)还要求运营商持有由交通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 旗下车辆拥有合法牌照,特别是在一些为分时租赁汽车颁发专门牌照的城市(如上海的Y牌),这种牌照通常每年都有配额限制
• 构建基础设施网络
○ 与政府、第三方等合作提供停车解决方案
○ 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备充电装置
挑战2:尊重客户的价值主张
如果仅仅关注政策规定和政府期待,运营商可能会忽视客户的价值主张,无法构建适当的用户场景,从而导致车辆的低利用率。选择适当的用户场景是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理想的汽车分时租赁用户使用场景应当是基于特定的使用需要,并在日常运营中易于实现,其特点包括:
• 充分的基于该场景的客户需求
• 有限的其他替代出行服务或交通解决方案(例如滴滴等)
挑战3:初始投资与运营成本较高
汽车分时租赁运营模式中的主要成本包括车辆购置、售后维护等,也包括首次购买和保险等高成本项目。如果无法与价值链上其他企业合作,汽车分时租赁运营商在初始投资和运营等环节将面临极大的资金压力,对现金流产生负面影响。
挑战4: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与别国不同,中国市场上出行的替代解决方案价格较低,这将提高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影响分时租赁汽车的出行率,进一步限制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的盈利能力。
挑战5:客户不当行为造成额外成本
导致成本上升的另一个因素是客户的不当行为,如违章停车、损坏车辆、丢失钥匙、交通违章、预订错误、违法租用、拒绝支付等。为解决客户不当行为造成的问题,企业不得不强化线下团队与相关技术,由此也推高了额外的成本支出。
• 更高的保险费用:虽然客户不当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和车辆丢失等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付,但在之后的几年中,保险公司将对出险企业提高保费
• 更高的材料成本:丢失钥匙、加油卡/充电卡、车辆牌照等损失不在保险公司的赔付范围之内,企业需要自己承担
• 更高的线下运营成本:企业还需要承担额外的洗车、挪动停放不当的汽车、追踪被盗汽车等其他相关费用
• 更高的后台成本:处理、追缴违章罚款等特殊情况的费用
挑战6:提高利用率
根据罗兰贝格的财务模型计算,运营商20%的单车日均利用率是中国汽车分时租赁业务盈亏的分界线,远高于大多数运营商的车辆利用率。在2016年,行业平均水平仅约为12%。
与成熟市场相比,汽车分时租赁在中国仍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商业模式,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然而,汽车分时租赁的客户潜力巨大、汽车数量增长迅速、来自不同背景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分时租赁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由于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模式的特殊性和中国市场的特有难点,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的成本基数较高且收入低于预期,至今在中国市场上也少有运营商能成功实现盈利。
但我们仍然对中国汽车分时租赁市场充满信心。如果能够对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加以优化——明确目标用户、革新用户场景、改进与优化运营能力、与价值链上的企业建立坚实的合作关系——业内企业终将受益于中国市场未来的巨大潜力并实现盈利。
此外,中国的市场环境比较理想。用户对“共享出行”的接受程度高,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和政策性支持(例如“智能出行”项目),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进入市场,从而推动了汽车分时租赁的蓬勃发展。
与其他市场类似,中国汽车行业也正从单纯的汽车制造向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行业转变。在行业转型的大潮中,最先采取行动的企业无疑将抢占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最大的市场份额,这将与约三十年前,大众汽车率先进入并抢占中国市场的成功经历如出一辙。
责任编辑:白云
baiyun@staff.ccid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