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celine 编辑 宋彬 摄影 季候鸟
波斯之顾左言它
撰文 celine 编辑 宋彬 摄影 季候鸟
如今的伊朗国民,迫切需要了解现实中的世界。
抵达德黑兰,入住酒店后,你就会突然发现,随身所携带的诸多电子设备,都不好使了。iPhone 5S/4G的手机漫游在这里,经常处于“无服务”状态。如果说国内的网速可以称得上兔子的话,这里的网速慢得就像乌龟爬。还有更闹心的事情,在伊朗,无论是在客栈还是星级酒店,不管是WIFI还是上网卡,邮件、图片基本都下载不了,出行前预期的远程办公更成为奢谈。开始还以为这一切的根源,都归结为伊朗的通信网络仍处于低速的2G时代。后来才发现,在伊朗,互联网的开发运用是严格受到政府管制的(发展中国家似乎都是这样)。这种限制,和国家需要改革开放、让大众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伊朗的意愿是相互矛盾的;而基于宗教信仰的因素,开放的步伐又不能太快,所以,如此的限制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记得初到伊朗时,在德黑兰街头闲逛,一家装修时尚的苹果专卖店,在众多传统店铺中跳脱得异常醒目。当我们还在感慨,被美国制裁多年的伊朗,也抵挡不住美国文化的侵蚀时,一位身着穆斯林传统黑袍“卡多尔”的女士走进柜台咨询。那一袭黑袍的轮廓,被苹果公司的商标映衬着,这一瞬,就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这黑白之间的博弈,似乎已见分晓。
曾记得,在浪漫之城设拉子,酒店里一典型高富帅,主动大胆地向我的同伴求婚,那愿一辈子陪她走天涯的浪漫宣言,让我们又感动又怜惜。最奇葩的事发生在亚兹德,我们在游览昔日行政长官的官邸时,遇到了一位伊朗大叔,在得知我们来自“秦”的故乡后,竟然兴奋不已,用生涩的中文,一口气向我们报出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锦涛、习近平的名字,这份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认知,都让我们自豪地为他鼓起掌来。
事实是,当我们走在街头,都会有人面对我们,手抚胸前,友好地说声“Salam”(你好)。当得知我们来自曾经遥远的“秦”,就会有数不清的、难以拒绝的合影要求。如果你在街心花园小憩一下,一定还会遇到各种题材的随机访谈。如今的伊朗国民,迫切需要了解现实中的世界。
K e b a b,音译过来就是“烤爸爸”,伊朗时下最流行的主打菜系,就是各种烤肉,烤鸡肉、烤牛肉、烤羊肉、烤……的统称(烤猪肉是绝对没有的)。外加一串烤得焦煳的西红柿,配上一份米饭。一般还会奉送生洋葱片若干,或者青菜叶、薄荷叶若干。在伊朗旅行的一个月时间里,无论走到哪里,“烤爸爸”几乎是我们每餐的首选。
在德黑兰入住的第一家酒店,午餐提供有鸡腿饭、牛肉丸饭等,每天有两个品种供你选择。那一整只鸡腿,连着四分之一的胸脯肉,用蔬果酱汁以及其他香料一起炖制成油黄油黄的模样,再配上黄油调拌的米饭,以及鲜红的小野浆果干,和一两根翠绿的番芫荽一起装盘,惹得我每次都胃口大开,大快朵颐。且不说那看上去状似米虫的超长大米给人的新奇感,光鸡肉的鲜香口感、筋道肉质,都是国内饲料鸡绝对没有的味觉享受。这种滋味,至今仍能缠绕在我的舌齿之间,久久不曾遗忘。
②数据资源预处理。这个时期是整个数据挖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经过对各种相关数据资源的转化、剖析与处理,不但能让数据更易于被识别,更能切实提升数据挖掘的成效。给后期相关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提供便利,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准性。比如,依据计算机互联网系统数据包中的端口信息、IP地址、等,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分类处理与集合整理,为将来的数据挖掘做好铺垫工作。
接下来的旅行中,除了在酒店里还有机会享受到鸡腿饭以及其他少得可怜的菜式外,普通饭馆里就只有“烤爸爸”可以提供了。当然,也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美食,在伊斯法罕,在这个被称为“半个世界”的城市里,我们还是在巴扎内找到了那家以芹菜炖羊肉出名的传统餐馆,绝对伊朗味道,难怪连著名的旅游锦囊都重点推荐。
等我们开始选择“烤爸爸”作为正餐之后,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来成为唯一选择,而无任何美食期待可言的时候,对于伊朗的吃,我们总算有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认识。
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制裁形势下,就是这样贫瘠肥沃不均的土地,就是这样勤劳务实的人民,造就了伊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敢情那水深火热的伊朗生活,都是我们以往认知的错觉!
在伊朗的路上我们一直有一个疑问,从德黑兰,一路南下,经过库姆、卡尚、伊斯法罕、亚兹德、设拉子等城市直到最南部波斯湾沿岸的阿巴斯港,这100多万km2的荒漠戈壁,极少看得到成片的绿洲,伊朗人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要知道,在这163.6万km2的土地上,生活着约7700万人口,尽管地下有着取之不尽的石油,但在国际制裁的背景下,缺少畅通的销售渠道,在霍梅尼时代,凭什么去自给自足呢?重重疑云之下,对于无意造成的浪费,我都会心怀愧疚,忐忑不已。可是一抬头,入眼的是伊朗爷们那超级海量的餐食规格,心里暗叹之余,更沉的疑问号又加在了我的心上。
待我们从阿巴斯港返回德黑兰,再一路北上来到大不里士、阿尔达比勒、拉什特、赞詹等北部城市,沿着里海再次返回德黑兰时,心中的疑惑终于彻底地灰飞烟灭。阿拉斯河谷的秀美风光,里海的一望无垠,两河流域的胡泽斯坦耕作区,阡陌纵横的水稻田,厄尔布兹山脉广袤的森林,翠绿的咖啡和茶叶种植园等等,这都是我的答案。
记得那个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拉什特西南方向的大山深处,沿途所看到的景色,连我自己都产生了疑问,这确定是伊朗吗?尤其在伊朗北部行走的这最后几天,这个疑问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我的大脑,莫可名状的喜悦感一点一点地累积在我的心里。是的,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制裁形势下,就是这样贫瘠肥沃不均的土地,就是这样勤劳务实的人民,造就了伊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敢情那水深火热的伊朗生活,都是我们以往认知的错觉!
因为国际制裁,全球知名的各订房网站普遍都查询不到伊朗各城市的房源,有那么一两个网站能查到的,都还仅限于德黑兰等大城市的极少数高档酒店,物以稀为贵,这酒店的价格也可想而知了。
怎么办呢?那就在出门前仔细研究各种锦囊和游记吧,犹如大海捞针般收集各类房源。当然,LP还有穷游锦囊的酒店电话地址等还是靠谱的,但价格就不好说了,因为美元兑换里亚尔的汇率随时在浮动,官价与黑市汇率差很大。所以,精打细算的人就会犯愁。电话预定吧,你又不能直观了解酒店内部环境是不是你喜欢的风格,其他的设施配置更不可能一一询问和了解清楚。
于是乎,打印或抄写一套介绍看得顺眼的酒店名称电话和地址,然后在切换到不同城市后,让出租车司机载你到目的地,这就成了通常的做法。当然,若不讲究风格环境什么的,电话预订就最省事。
人在旅途,难免会产生惰性,除非酒店让你特别失望,通常入住了就不会再轻易更换地方,当然,酒店满房而你还想续房,那就极有可能会被请出来。所以,在伊朗旅行,对于凡事讲究性价比的人来讲,无疑是一种历练。会让你不再有那么多讲究,会让你学会放弃,更逼得你凡事要切换角度,从积极面去思考,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要学会自得其乐。
我们曾计划在晚间乘火车去亚兹德,因为临时没有买到火车票(在伊朗,坐火车也是一票难求啊),只好改乘大巴去卡尚。又因为语言的表述差异,出租车司机错把我们拉到了市郊的“中央车站”。发往卡尚的大巴竟然不在这个车站,无奈,我们只得放弃卡尚,直奔伊斯法罕。哈哈,有点不靠谱的旅行就这样启程了。
有人说,了解伊朗,可以从清真寺开始。于是,在抵达伊斯法罕的第二天清晨,我们首先选择了徒步去城市北端的贾玛清真寺。其一,伊斯法罕的贾玛清真寺历史悠久,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堪称千年以来,伊朗宗教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二,从地图获知,从酒店出发要穿过人口稠密的老城居住区,我们正好有机会可以感受一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在老城区行走期间,我仿佛看到了记忆中的“高台子”,这相似的建筑结构、环境和人文,让人顿生穿越感。也难怪,除了语言不同外,几乎所有的元素都与新疆喀什地区相近,信仰的又是同一种宗教,不一样才怪呢。
在转过了几条街之后,我们所有的人就找不到“北”了。这迷宫一般的街巷里,虽然有路牌,却是像天书一般的蝌蚪文,完全看不懂。终于,我们问到了一位略懂英语的女子,绕过了数不清的弯巷,终于来到与大巴扎毗邻的贾玛清真寺。在高耸的穹顶街巷里穿梭时,我们经过了各种目不暇接的工艺小作坊,无意间还闯进了伊朗传统工艺绘画的私教课堂。那些传统的簪花铁艺、土陶彩绘、漆画家具等手工制作现场,更让我们惊讶连连,瞪大了眼睛,挪不开脚步。
待姗姗来到贾玛清真寺门前时,已是正午,刚好赶上了清真寺做午礼拜的时间。随着祈祷的人流,我们缓步走进这座公元11世纪的古老建筑。伊斯法罕的贾玛清真寺,无论是历史还是建筑规模,都堪称伊朗之最。由于历史上不断的改扩建,这座清真寺浓缩了历代伊斯兰建筑的精华。在76m×65m的宽敞庭院里,一座由大理石砌筑的精美水池,完美地倒映着四周高耸的“伊旺”,代表着伊朗辉煌的历史时期,默默经年。
离开贾玛清真寺,混迹在伊斯法罕大巴扎里,我们和当地人一起,挤在人头攒动的餐厅里品尝着当地深受欢迎的传统美食。身边的情侣或夫妻,自然流露出的缠绵情意和互喂食物的亲昵场景,让我又恍惚空间的穿越,这里真是“封闭”的伊朗吗?伊斯法罕的礼拜五,又遇到穆斯林的礼拜天,几乎所有的巴扎商店都关门谢客,宽敞的街道上也冷冷清清。在伊朗旅行的游人,通常会在这一天选择赶路,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我们却反其道行之,以逸待劳,早餐后轻松前往市中心的四花园大街,古波斯时代著名的“四十柱宫”,就隐在这一片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园林景观大道的绿荫之间。这里古木参天,芳草吐艳,成为当地人户外休憩的最佳场所。
亚兹德,伊朗最著名的拜火教圣地,位于中部沙漠腹地,古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埠之地。千百年来,由于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乱和严重自然灾害,亚兹德遗留下众多完好的古老建筑和民居。据史料记载,亚兹德有着7000年以上的历史,堪称“地球上最古老的城市”。时至今日,依然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是活着的人类文化遗产。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抵达亚兹德。街道人迹寥寥,商店都关门闭户,只有炎炎烈日在这里不遗余力地炙烤着,恍惚来到了一座空城。直到黄昏时分,街上的路灯次第点亮,店面大开摆货迎客,人来车往的街道,让寂静了一整个白天的城市顿时鲜活起来。站在街头,我蓦然发现,这就是这座古城最有魅力的时刻!
从亚兹德前往设拉子,我们又和不期而遇的两位来自江浙的美眉一起拼车,460km的旅途,轻松享受着。记得初到德黑兰,在酒店里偶遇这两位热心的美眉,在为我们指点迷津后就分手拜拜了。毕竟,我们是慢享伊朗,她们却是要一路向西穿越四国,大家的行程是完全不同的线路和节奏,有缘相遇再洒脱别离,都没曾想过还有再见的时光。
设拉子,尤其以粉红清真寺出彩。这个雅号应该是国人所赋予的,它的真实名字叫Nasir al-Mulk,中文翻译为莫克清真寺。印象中穆斯林的清真寺建筑应该是蓝绿为主色调,象征着严肃和庄重。那这里怎么会出现如此欢快明媚的粉色调呢?有的说是设计之初选材的误差,也有说是建造者所表达的意图,我以为在虔诚的穆斯林世界里,这些说法似乎都站不住脚。带着疑问,我们在清晨甫一开门的时间,就走进了这座始建于1876年的清真寺。
在伊朗,它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那些著名清真寺相提并论,却能够荣登我国内地权威旅游锦囊的封面,足见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许多人选择冬季去到设拉子,就是为了目睹它在冬季暖阳下的妙曼身姿。
移步哈菲兹墓地,这里同时也是一座花园,环境优美,仙气十足。哈菲兹,伊朗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被年轻人所传颂。对于伊朗人来说,他的影响,甚至超过另一位伊朗诗人,蜚声国际的萨迪。在这里,有深情抚摸灵柩及其上文字的美女,有大声朗诵或默念着哈菲兹诗歌的帅哥,还有走路都仿若舞蹈的小萝莉,更不必说一旁捧书细读的情侣、窃窃私语的姐妹了。在哈菲兹墓地的时光,萦绕我们的,是浪漫的文学气息、精致的生活氛围,这里传递的是宗教信仰之外的伊朗文化气息。
阿巴斯港,伊朗南部霍尔木兹甘省的省会,位居波斯湾与阿曼海的衔接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宜人。暮色时分,我们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波斯湾,与当地人一起沐浴夕阳,感受一天中最浪漫的休闲时光。
而在海湾地区最大的岛屿——格什姆岛上,有一座名为拉夫特的渔村,其村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逊尼派阿拉伯人。其妇女在或艳丽或纯黑的卡多尔之内,还戴着用金属薄片或纸卡做成的面具,只留双茫然的眼睛在外。这种极其保守又奇异的现象,是在伊朗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另类风景。为了波斯湾,为了拉夫特村,为了延续一千零一夜中的梦想,我们来了。
顶着烈日乘渡轮来到近似荒蛮的格什姆岛,然后一个小时又接一个小时的车程,最后在海边一堆低矮粗糙的水泥建筑前下了车。顿时,骄阳似火,热浪如炙,整个人犹如“烤爸爸”。但是,放眼一望,心又掉到冰窟里,拔凉拔凉的,真正地经历着冰火两重天。我们登上高坡眺望,整个村庄犹如一座空城,破烂粗糙的房子比比皆是,浅黄色的墙体在烈日暴晒下更显其热力无穷,小巷尘土朝天,空无一人,更别说传说中披着轻纱戴着面具的拉夫特女人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