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和翅膀

2017-07-24 21:23帕蒂古丽
回族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舌头汉语

帕蒂古丽

幼年时,在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共居的大梁坡村,我学会几种语言几乎是同时的。要想知道村子里的各种事情,就需要多几根语言的舌头。

我清晰地记得,在汉语学校里学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熟悉牧区生活的我,不难理解它的意思,这个词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古代的汉人对畜牧人群的体恤,从而让我产生了类似拥有共同经历般的亲切感。以致从学校回到家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父亲检查羊圈。人一旦从一种文化中获得认同和收益,就会随之对这种文化产生心理认同。

我不认识几个汉字的维吾尔族父亲,却牢牢记住了写在搪瓷盆底的“大众”两个字,尤其是对“众”字情有独钟,他饶有兴致地注视着这个由三个人叠加而成的象形文字,给我打了个比方:“众”里面有三个人,就是有我、有你,还有你妈;有回族,有哈萨克族,也有维吾尔族。父亲的话语暗含了汉字的“众”,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深刻的感激和认同。或许正是“众”这个汉字中透露的人本意义,还有这个汉字中隐含的那种人文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的父亲。有时候我猜测,父亲是不是通过对不多几个汉字的辨认和领悟,还有与周围代表这种文化的人的接触,认同了汉文化中某些打动他的东西,才把我们家六个孩子全部送进了汉语学校。就像我,会不由自主地将“亡羊补牢”这个简单的寓言,與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它与另一种文化对游牧民族的关照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出对另一个民族的好感和文化认同。

真正理解一种文化,为这种文化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近半个世纪汉语的浸染,我理解了父亲这个维吾尔族人,他为何能透过对几个汉字的理解,达到对持用这种文字的民族的胸怀和人本观念的深入理解。直到现在,我才将他当时想要表达而无法表达的意思,用文字还原了出来。

有时透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缝隙看到的,才是没有被遮蔽的我真正想从另一个民族身上看到的东西。

感谢我的父亲替我选择了汉语学校。他从喀什伽师县,去往北疆的一路上,肯定吃够了语言不通的苦头。现在在新疆,我的舌头在维吾尔语、汉语甚至哈萨克语之间打转。我热爱母语维吾尔语,母语让我能够深入维吾尔民族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深层心理。而汉语,让我的文字交流值,成千上万倍地扩大,让我的作品广泛地传播。如今这两种语言,已经成为我的两只翅膀,平衡着我的飞翔。

多学了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比别人多了一种思维方式,生命就多了一种指向。语言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向度,向下意味着多了一根探测生命深度的钻头,向上意味着多了一根接收生命信息的天线。它会拓展人的思维区间,增加境界的高度和生命厚度,使人的精神得到更新。一种语言,好比一种文身,可以帮助人标记一种文化身份,让人游刃有余地深入到另一种文化之中。

对于《被语言争夺的舌头》,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评委会的颁奖词里有一句话:“作品通过个体民族语言记忆记录一个时代的文化选择。”我认为,交往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舌头汉语
新疆乌鲁木齐维吾尔族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情况调查
清晨
学汉语
浅析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表演
天热时狗为什么要伸出舌头
追剧宅女教汉语
奇妙的舌头
汉语与拼音
注意,斑马也来抢镜啦!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