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亮
一、课标解读
本节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强调对教具和学具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将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变化、分析现象产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原因及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并能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掌握地球公转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学会分析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掌握地球公轉运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会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理解四季的产生及五带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制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设置、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和变化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演示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模型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如表1)
专家点评:本节课导入新颖,以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旗时间的变化和不同季节正午时旗杆影子的长短变化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升学习兴趣。讲解昼夜长短变化过程中使用自制模型演示,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规律。讲解昼长的计算方法时,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总结效果较好。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多次使用图片并设计问题,形象展示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时,让学生根据图片展示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加深学生印象。但在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没有讲解四季和五带的产生,如果加上这部分内容,课堂容量会更丰满,但可能会影响本节课设计思路主线、冲淡授课重点。怎样把后部知识更巧妙地加入课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地理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东营名师 韩红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