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良新+佟艳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传统农業大省,其耕地质量和产量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耕地质量的下降和粮食供需矛盾的深化,耕地质量和可持续生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休耕轮作、休养耕地逐渐被提上日程。耕地休耕轮作对于耕地休养,提高耕地质量,保证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河南省为例,对耕地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论述了休耕轮作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河南省开展休耕轮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休耕轮作;补贴;政策体系;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16-02
引言
耕地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一直以来,我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0%的人口。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人们不断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增加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粮食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很多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如过度开垦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土壤、水体污染,物种急剧减少等。目前,我国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普遍很低,有机质含量仅为1%,显著低于欧美国家(2.5%-4%)。河南省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很高,耕地过度利用的情况更为显著。为应对这一困境,河南省开展探索休耕轮作制度,这对于河南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耕地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后备资源逐渐枯竭
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目前耕地面积为12 288万亩,居全国第三;但河南省人口密度超多600人/km2[1],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23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亩)。与此同时,河南省人口数量在缓慢上升,人均耕地面积也相应逐渐下降。此外,由于河南省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如郑州、许昌等地即将耗尽后备耕地资源。
(二)耕地土壤养分下降,土壤贫瘠情况严重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物质,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其中的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程度的衡量指标。此外,有机质对于土壤的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团粒结构对于调节土壤的热量、肥力、水分和氧气等至关重要。土壤养分根据有机质含量来划分,共分为6级,级别越高,土壤养分越差。河南省耕地的平均有机质含量为8.9g/kg 土壤,处于土壤养分的V级(6.1g/kg—10.0g/kg)行列之中,河南省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此外,河南省耕地作物生长必须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也很低。如有效钼、有效硼和有效锰等均低于临界值。
(三)耕地受污染情况严重,食品安全受到影响
科学合理的农药和化肥使用可以减少害虫,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大量不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将会导致土壤、水源、产品污染。所污染的作物农药残留超标,会降低作物品质,危害人体健康。据调查统计,2007—2014年间,河南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由 2007 年的 254.6 kg / hm2增长到378.2 kg / hm2,增加 1.48 倍,农药的单位面积施用量由8.28kg /hm2增长到12.36kg/hm2,增加了1.49倍[2]。据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对全省37个重要水源监测的结果显示,64.9%的水源水质超过了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药[3]。很多农民对于农药的认识不够,缺乏剂量的认知,盲目追求药效,导致施用过量,造成农药残留和水源污染。
与此同时,严重的污染也来自于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加之监管不足,导致三废通过降雨、降尘和排水进入土壤,造成耕地的污染。其污染主要为重金属污染,常见的有镉和砷[4]。这种情况在城镇郊区的耕地尤为严重。
二、休耕轮作在河南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国外学者对休耕轮作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于休耕补偿、休耕地选择和休耕时限的研究。如美国、日本、欧盟等的休耕制度已经较为完善,且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表1)。河南省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休耕轮作将会收到显著成效。
(一)有利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的保护
迄今为止,河南省农业生产主要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目标,对于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农药、化肥污染及大量抽取地下水等均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休耕轮作减少了作物的种植面积,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的污染。
(二)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传统农业经营观念已经在河南省农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对于新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品种不敢尝试。这种情况导致了我国某些作物产量过高,而有些作物产量又过低。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均较高,农产品利润较低。然而我国却因为国外粮食作物较低的价格或是国内作物产量较低,需要大量进口某些国外的粮食作物。休耕轮作制度可以逐渐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补偿或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民在不降低收入的情况下执行休耕轮作制度,同时改善我国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耕地掠夺式的经营方式就愈加严重。耕地生产力不断下降,土地更加贫瘠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休耕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地下水的抽取和增加地下水的积蓄,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如焦作工矿区,环境污染严重,可通过强制休耕或轮作污染物超富集植物(忍冬、蜈蚣草、印度芥菜、苎麻)[8],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当土壤污染治理达标后再恢复农业生产。
三、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休耕补偿问题
對于农民而言,最关心的是休耕的补偿问题。休耕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势必会导致粮食作物的产量降低、农户收入的降低。因此,实行休耕补贴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然而农户经营耕地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亩地的经济收入也是不同的。因此,休耕补偿补多少、怎样核算补贴又成为关键问题。既要考虑政府的资金承担能力,又要考虑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各地方政府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偿方案。
(二)轮作作物选择和休耕期的确定
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生态类型多样化,不同地区的轮作作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确实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才能得到农民的支持,才能可持续的推行下去。除了轮作作物种类的选择之外,休耕期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休耕期过短,地力恢复不足,起不到休整的效果;休耕期过长,又会导致耕地的荒废和浪费,影响地方粮食的整体产量。
(三)休耕农户的生计问题
耕地休耕后,休耕区域农村将会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大量农民将会外出务工。加上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远超过农业收入,所以农民外出务工后,再次回归农村务农的可能性较小,即使继续耕作,也往往是家中的老人(50—70岁)进行耕种。多数老人文化程度低,对于科学耕作认识不足,尤其是缺少农药化肥的科学施用知识,很难达到通过休耕提高地力、保护耕地的目的。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留住青壮年农民,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耕地的科学耕作,提高农民收入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四、河南省实施休耕轮作的政策与建议
(一)做好休耕轮作的宣传教育
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休耕轮作的长远意义认识不清,对休耕轮作后的利益保障不能确定。因此,各地政府需要就休耕轮作的意义、制度、补贴等进行大力宣传,消除农民的顾虑,确保农民自愿主动参与到休耕轮作的政策中去。
(二)制订合理的休耕轮作方案
在对多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休耕轮作试点市(县),应用4年的时间调整休耕轮作方案和组织形式。然后由点及面,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休耕轮作制度。在制定休耕轮作制度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不会影响到省、国家的粮食安全,休耕面积控制在全省耕地面积的20%,粮食生产总体质量、经济效益超过实行休耕轮作之前。(2)注重统筹规划,成立由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水利保护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联合成立的休耕轮作管理小组,相互配合,协调统筹,明确实施单位,逐步实施,细化责任。(3)建立严格监督制度,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各级政府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定期开展检查,特别是任务和补贴落实情况。对于任务落实情况可以采取遥感技术,实现动态实时监测。对于挪用、截留资金的,要按照法律规定,严肃处理。
(三)确定耕地休耕轮作的合理补贴标准
对于农民而言,休耕轮作最重要的是不影响经济收益。因此,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候,要深入市场调查,确定最合适的补贴标准。同时,还要区分休耕和轮作情况的不同,对于轮作作物种类,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建议,并制定相应的补贴标准。对于休耕,要根据市场价格制定适宜的补偿标准。
(四)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政策体系
小规模农户发展效益不足与现代化农业存在着矛盾。而休耕制度的执行,必然带来进一步的农户分化,使农民更加难以专注于农地经营。一直以来,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生存之本,农民离不开土地。然而小规模的农地效益很低,难以保证收益,所以农民兼业、务工情况普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限制,农民在城市中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农民仍然计划着老年时期回到农村,经营土地,为自身养老。近年来,该省各地土地流转势头强劲,各种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效益显著。然而,近年来土地纠纷日益增多,多数涉及土地流转中的资金截留、价格因素、土地权属、生活保障等诸多问题。在休耕和轮作地的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到补贴归属的问题,因此,必须明确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和受益权,健全土地流转政策,只有“三权明晰”才能避免土地纠纷,完善土地流转,进而确保耕地休耕轮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河南省耕地资源保护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休耕轮作可破解耕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休耕轮作意义显著,但在河南省推广起来仍需很长时间,效益也需要进一步检测和评价。通过部分试点,全面推广,最终可以实现耕地保护、地力培养、生态环境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Tong Yan,Niu Haipeng,Fan Liangxin.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transform vacant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to cultivated land in a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 of central china.Sustainability,2016,8(11):1192.
[2] 魏瑞.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划,2016,37(8):67-71.
[3] 唐琳,赵辉.河南省农田农药残留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9):201-203.
[4] 王想霞,麻顺广,李林奇,等.濮阳市10类食品重金属及农药污染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95.
[5] 各国轮作休耕制度有何借鉴[J].国土资源,2017,(1):58-59.
[6] 卓乐,曾福生.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休耕制度对中国大陆实施休耕制度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6,(9):80-85.
[7] 刘沛源,郑晓冬,李姣媛,等.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休耕补贴政策[J].世界农业,2016,(6)149-153,183.
[8] 邵云,郝真真,王文斐,等.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6,(17):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