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奋进路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他们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从1986 年至今,潘志荣一直工作在包头市达茂旗人民检察院。身为汉族,他靠自学吃透了蒙古语法律术语和当地蒙古语方言,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双语”检察官。
对检察工作,潘志荣三十年如一日,勤勉敬业。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农牧区工作,走遍了全旗77个嘎查和行政村,巡访牧场牧点980多个。他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严格把好司法公正最后一道防线,多年来办理各类案件610余件,无一错案。办案中,潘志荣十分注重预防和教育。2013年,他编写了蒙汉双语《农牧区干部警示录》,向牧民发放3000余册,有效推动了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
对牧民,潘志荣总是无私奉献,播撒真情。了解到贫困大学生秦达孟的困难后,他主动承担起秦达孟的学费,一资助就是4年。他以自己的收入作抵押,连续6年帮助贫困蒙古族牧民贷款发展畜牧养殖。像这样的善行义举,在潘志荣身上还有很多……
对自己和家人,潘志荣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在巡访办案中,他总是自带伙食,即使在农牧民家里吃顿饭也要坚持付钱;有人送红包请他通融,他总是严词拒绝;80多岁的父母生活在牧区,5个兄弟姊妹有牧民、有保安,他从没关照过……潘志荣始终保持着检察官的浩然正气和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潘志荣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检察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北疆楷模” 等荣誉称号。■
今年52岁的王秀芝,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多年来,她一直奋战在辣椒育种第一线,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科研项目,选育“赤研”系列辣椒新品种15个,在14个省推广,面积达410多万亩,实现新增经济效益27亿多元。
2003 年,赤峰市把发展设施农业确定为全市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为了抓好栽培育苗这个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环节,王秀芝带领所里的技术骨干远赴山东、辽宁等地学习考察并率先引进工厂化育苗技术生产蔬菜秧苗,研究总结了适合赤峰地区的管理技术。技术推广后,每年为赤峰市设施蔬菜提供320万株示范种苗,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0%以上。
每当认定一个辣椒新品种,王秀芝就会组织团队开展新品种的成果转化,实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工作30年来,每年夏季她都要在蒸笼般的大棚里工作,冬季则远赴海南继续加代繁育;针对辣椒育种她就记录了100余本35000多条笔记;为了指导制种户播种,她几乎没有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由于她严格把关、精益求精,生产的种子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仅此一项就为制种户带来近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王秀芝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2014年12月9日凌晨2时,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的兴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卢玉宝撰写完生前最后一份材料,突发剧烈头痛被送往医院。4时28分,他4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寒意彻骨的凌晨……
2004年,在民办中学当教师的卢玉宝以优异成绩考上兴和县委组织部。在此后10年的工作中,他忘我工作,撰写了大量文字材料,编发了上百期高质量的组工信息,成为精通业务的“卢大拿”。
2013年,勤奋敬业、敢于担当的卢玉宝被提拔为兴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企业党工委书记,分管基层组织和非公党建工作。一年多的时间,33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实现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全覆盖,同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也实现优化升级。
2014年,兴和县委决定对全县8个社区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时间紧、任务重,卢玉宝主动请缨分管这项工作。那段时间,卢玉宝每天在几个社区间穿梭,他一天能奔波三四百公里。在现场,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从建筑施工到设计装修,卸桌椅、安玻璃、搬书本,他总是忙个不停……抓非公党建一家一家上门做工作,抓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盯着干,抓后进村转化升级一个村一个村促落实,卢玉宝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全力以赴。
卢玉宝向来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他长期租住在移民区的平房里、车库里,常年穿一身廉价衣衫、骑一辆二手摩托车,从没有利用权力为家人谋取私利,也没有为亲朋好友的请托开过一个口子,年迈的父母还在靠扫大街补贴家用,哥哥、妹妹都在外打工,妻子也没有固定工作。
卢玉宝被追授“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等荣誉称号。■
退休前,苏和是阿拉善盟政协主席,是一位正厅级干部。退休后,他放弃安逸舒适的日子,和老伴儿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安家、种树,使昔日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一眼望不到头的梭梭林。
2004年下半年,苏和提前从盟政协主席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带着老伴儿来到额济纳旗大漠中安了家,盖起了一排小平房,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当年,他就在黑城北面的沙漠里拉起了一道16公里长的围栏,将残存的3平方公里天然梭梭林围住。
在沙漠中种植梭梭,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苏和夫妇的住处距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有30多公里,只有一条简易的石子路,路况极其糟糕,他们只能每个月开车去镇上一次,买些生活必需品。沙漠中没有电,不但照明要靠蜡烛,还无法存放蔬菜和肉食,他们大多数时间只能用白开水煮面条充饥。
沙漠中人迹罕至,但嗅到绿色的牲畜却频繁光顾,不断偷食梭梭。苏和老两口每天除了浇水,还要巡逻。沙漠中气温高,苏和每次出去都要身背重达5斤的水壶,回来后壶已见底,还渴得嗓子冒烟。在苏和老两口的精心呵护下,梭梭苗逐渐恢复了生机,成活率不断提高,原本被骆驼啃光的残苗也再次长出了枝叶。
为了降低成本,2005年,苏和又在沙漠中修建了一个梭梭苗圃,当年就育了6万多株梭梭苗。如今,他的梭梭苗圃不但满足了自己用苗的需要,每年还无偿为周围的牧民提供梭梭苗。
扎根荒漠戈壁义务植树数十年来,苏和已栽种9万多株梭梭苗,营造了3500亩梭梭林,形成了一道长3公里、宽500米的绿色屏障,在漫漫沙海中建造了一片绿洲,一条黑城防护林带已悄然形成。
苏和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我压着,你先撤!”这是吉日嘎拉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吉日嘎拉,生前曾任西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局长。2015年4月22日,在西乌珠穆沁旗高日罕镇草原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年仅41岁。
4月22日11时10分,一场草原大火袭来,吉日嘎拉请命亲自带队上前线。熟悉地形的吉日嘎拉召集队友们集中“攻坚”,他冲在前面拿着灭火器一边扑打两侧的火,一边跟着火头的方向前进。15时40分,风力瞬间加大,风向也急速转变,眼看着几米高的巨大旋风,夹带着火苗、浓烟、草灰、尘土,向山坡上扑火的人群猛烈袭来。“赶快撤退!”吉日嘎拉急切地向大伙儿喊话,他突然发现一米高的网围栏拦在眼前。说时迟、那时快,大火马上就要烧身,他和战友包曙光默契地一起压住了网子。他命令包曙光:“我压着,你先撤!我打火经验比你丰富。”18时,大火终于熄灭了。然而,队伍里再也不见吉日嘎拉的身影。
吉日嘎拉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为民务实、尽职尽责,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牧民群众心中,吉日嘎拉是个乐于助人的好人。黄学秀老人是早年支边军人家属,从南方来这儿生活了60多年,由于老伴儿去世早,自己年迈多病,生活比较困难。吉日嘎拉了解实情后,很快为她办理了社保,此后他一有空就去老人家里坐坐。
在同事眼里,吉日嘎拉是谋事务实的好干部。每次下到村里,他总要把工作日记本装在随身带的小提包里。当镇长的4年里,他访遍全镇1348户,写满56本工作日记,把每一户的详细情况都写在本上、记在心间,大事小情解决一个问题便打个对勾。
吉日嘎拉被追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疆楷模”等荣誉称号,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评定为“烈士”,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社区工作无小事,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社区工作者就是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把平凡的小事做好,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心实意为居民服务、为居民办实事,才能赢得千家万户居民的笑容,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为包头市昆都仑区昆工路街道办事处东友谊22社区的党委书记,郭孝红始终把居民的利益挂在心上。
郭孝红将自己家的地址、电话和手机号码都贴到办公室的玻璃窗上,并保证24小时不关机,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她制定了“五必访”制度,即党员居民生病必访,结婚生育必访,家庭困难必访,家中或邻里发生矛盾纠纷必访,家里发生丧事必访。几年来,她累计走访居民1000余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的“贴心人”。
郭孝红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大胆创新,创建了“民意直通车”制度,搭建起“一点、三动、互联”服务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设立民意收集箱,以街居互联为载体,累计收集民意2000多条,解决实际问题700余件。她在包头市率先成立了“郭孝红工作室”,累计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疏导、法律援助、健康养生等服务2300余次,为社区400户老年人家庭安装防跌倒扶手杆,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发放助步器、轮椅、制氧机等1097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30余场、隔代亲教育12场,构建了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引领带动了一大批党务工作者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郭孝红坚持把学习提高作为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前提,根据社区实际开展了以“五好班子创建、做文明人、党风廉政建设、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等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组织党员骨干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实现了日常学习规范化常态化。
郭孝红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最美社工”“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许美芳、王英楠综合整理,感谢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
(本栏目责任编辑/许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