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东
数字印刷的前景被广泛看好
潘晓东
本文通过对数据和数字印刷在全球发展态势的分析,从“市场需要”与“技术满足”两方面论述了数字印刷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并分析了我国数字印刷发展面临的实际困境,指出我国应在全球印刷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过程中,把握契机,重视数字印刷技术的研发。
数字印刷;印刷业;按需印刷
在包装、纸张和印刷供应链上具有权威性的英国Smithers Pira公司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数字印刷市值占印刷包装产业总市值的13.9%,而在2010年,这一数值仅为9.1%。”据其预计,“2020年全球数字印刷市值占比将达到17.4%”。数字印刷的发展前景被看好。
因为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阶段,中国数字印刷的起步并不比发达国家迟多少,可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印刷产值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仅在0.4—1.57个百分点之间(见表1)。这固然有统计口径上的原因,但数字印刷的性价比不高,难以从传统胶版印刷市场夺取更多的短版印刷业务却是不争的事实。上海市的情况同样如此(见表2)。
表1 “十二五”期间我国印刷总产值及数字印刷产值情况表
表2 上海市2010—2015年数字印刷产值统计
每四年一届的德鲁巴印刷展一直有着印刷业发展风向标的美誉。在2016年的德鲁巴印刷展上,数字印刷再度成为市场的热点。
数字印刷设备的展示面积首次超越传统设备的展示面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展出面积排在前七位的厂商中,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有6家之多,惠普公司取代海德堡公司雄居第一。
小森、海德堡、高宝等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也纷纷推出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数字印刷设备抢滩数字印刷市场。
达到B2、B1幅面的数字印刷设备登场亮相,摆脱了数字印刷设备相当一段时间来徘徊在A3、A4幅面的尴尬状态。
以色列人班尼·兰达分析的影响数字印刷快速发展的五大瓶颈——幅面、速度、质量、介质、性价比,除性价比外其他四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突破。
顺应数字印刷日趋增长的局面,数字印后得到了供应商与生产企业的充分重视,Scodix(视高迪)、Highcon(海科)、Kama(凯马)等数字印后设备受到更多生产企业的青睐。
贯穿业务承接、组织生产、物流配送全流程的控制软件正在引领企业向无人化工厂的方向发展。
数字技术让人们对未来的印刷充满遐想。
对于数字印刷的发展趋势,早在2013年末美国的《数字输出》杂志就发布了名为《数字印刷业现状》的年度调查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技术的进步将极大地扩大印刷市场的范围,并为印刷企业吸引到更多客户。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从整体来看,印刷市场,特别是数字印刷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增长。”
事实也是这样,2011年由科印传媒组织的“数字印刷企业美国考察团”在回国后撰写的报告中称:“Color Centric公司,一年有近2000万册图书及画册的业务量,自身研发了一套系统软件,与下游企业及出版商合作,终端用户只要使用该软件通过网络就可以将出版物或画册电子版文件上传到公司系统内,在线发出订单,Color Centric公司就可以在系统内按照客户的需求来制作个性化的产品,哪怕是只有一本的订单也可以制作,大大方便了出版商和个人用户。”时至今日,这在国内也不稀罕,差距仅在于订单数量与产品类别,美国更多的是“图书及画册”,我们更多的是相册,而且国内也没有一年可以做到2000万册订单的企业。
美国无疑是数字印刷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国家,英格拉姆、闪电公司、Vistaprint、Shutter fl y……这一个个品牌名声籍甚,它们有着自己生产的数字印刷设备、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有着广阔的市场。数年前,CAP Venture印刷调查公司的调查报告即指出:“美国按需印刷零售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8%。2009年,全球采用传统胶印的书刊占全部书刊的94%,个性化按需数字印刷书刊占5%,电子书占1%。有人预测,到2015年美国印刷市场传统胶印书刊量将下降46%,而数字印刷与按需印刷书刊量将上升28%,另有30%的图书将以电子书的形式向读者发行。”实际情况究竟如何?虽说至今尚未看到相关报道,但数字印刷的市场占比继续攀升则是肯定的。
一项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市场需要”与“技术满足”这样两个前提,缺乏“技术满足”的“市场需要”是梦想与追求,缺乏“市场需要”的“技术满足”即便予以精心培育与辛勤灌溉,也终将因缺乏生存土壤而无奈夭折,数字印刷在近期的快速发展正是因为“市场需求”和“技术满足”的两相契合。
就市场而言,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们有可能从追求温饱进而走向张扬个性,这也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人实现了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以后,就会去追求爱与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就会为自我实现(Self-Transcendence needs)而继续努力,这就引发了市场的潜在需求,个性化的印刷业务快速增长。
在市场发生的这一变化中,互联网普及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因为,互联网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大大减轻了印刷品原本承担的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承的作用,以至于报纸自2011年以来出现了持续5个年头的大幅下滑。
市场的这一变化恰恰让最易满足个性需求的数字印刷获得了发展机遇,而走到极致、适合大批量印刷的胶版印刷日渐式微。
就技术而言,在数字印刷突破了产品质量、承印幅面、印刷速度、印刷介质等几大关键技术以后,数字印刷无需印版、一张起印、与互联网无缝衔接等优势凸显,市场空间迅速扩张。
近年来,数字印刷进入短版图书印刷领域的速度加快,不少传媒集团或图书发行企业购置了大型连续纸数字印刷机。为了营造健康有益的生产环境,建筑出图由氨水熏蒸改为喷墨打印。原先受到幅面限制不敢涉足数字印刷的包装领域现在也跃跃欲试,因为包装印刷的整体要求相较于商业印刷来得低,深圳汉华、上海泰威、深圳万德等一批本土数字印刷机品牌也相继出现。由可口可乐率先尝试的“昵称瓶”“歌词瓶”等差异化包装方式被证明是拓展市场的利器,一大批跟进者纷纷模仿,也在自己的包装上使用个性化的数字印刷。同样,在建筑装潢业,除了瓷砖制作采用数字喷印工艺外,墙纸也由以往的批量预制走向根据定制按需打印。在纺织印染领域,出于减少污水处理的考虑,喷印工艺也在渐趋走强,而且设备与耗材的国产化势头迅猛。
综上所述,数字印刷这几年快速发展并非偶然,是顺应市场需求、在技术上又有所突破的必然结果。看清楚了这一发展趋势,对于那些还没有主动接触数字印刷的企业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虽说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数字印刷并不会取代传统印刷,但数字印刷凭借着个性化市场的发展,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却是一种必然。
中国步入数字印刷市场是由街头出现的星罗棋布的门店类企业开始的,它们采用数字复印工艺取代了过去的复写誊印工艺,并且以经济快速发展期兴旺的建筑业图纸打印市场作为自己的基本业务与盈利来源,伴随着按需印刷业务的拓展与技术的进步,这些企业不断更新数字印刷设备。至于传统印刷企业添置数字印刷机、新增数字印刷生产工艺还是近几年的事。
“十二五”期间,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市场保有量呈持续增长态势,表1中的相关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数字印刷》杂志每年发布的数字印刷设备市场装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在运营的单张纸高端彩色数字印刷机1632台、生产型彩色数字印刷机5377台、连续纸高端彩色数字印刷机128台、高速喷墨数字印刷机33台,加之截至2011年已装机并投入使用的近4000台生产型黑白数字印刷机(考虑到黑白机的市场扩张速度更快,在这之后已不做专门统计),仅是上述这些高速(端)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叠加已经达到11170台。事实上,整个印刷市场拥有的数字印刷设备量远远超过上述数据。即便认定2015年176.15亿元人民币的数字印刷产值全部由11170台生产型设备来完成,每台设备每年创造的产值也仅为157.70万元,日加工产值仅为4320元人民币。企图以如此低的加工产值来消化高端数字印刷设备的庞大折旧显然十分困难,这也是我国数字印刷发展面临的一个实际困境:一面是数字印刷可能出现的爆发,一面是数字印刷在我国印刷市场中占比始终不高。
弄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解决就显得异常紧迫。在笔者看来,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
1. 海外设备和耗材依赖度高,缺话语权
我们当然不反对引进外资与购买其他国家的各种产品,但是在关键领域我们还是应该掌握核心技术,否则就只能听人摆布。就数字印刷设备而言,放眼看去不是来自美国的惠普、柯达就是来自日本的富士施乐、柯美、富士,即便是进入这一领域时间不算短的北大方正生产的数字印刷机,其使用的喷头依然靠海外采购。技术上受制于人又何来话语权?这就决定了中国数字印刷设备采购价格的高企。
有人认为,既然别人有更好的产品我们又何须自己研发?须知,在关乎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一个规模巨大并被持续看好的市场不应任人宰割。计算机直出印版(CTP)工艺在中国普及的过程证明,只有实现了国产化才能带来充分的价格竞争,才有可能大幅拉低海外产品的市场售价。
2. 数字印刷门店无法担当重任
至今为止,从事图文印制的门店类企业仍是我国数字印刷领域的主角,它们的作用不容否定,但资金偏少、技术人员不足、缺少高水准的业务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虽说这片市场也很活跃,但要求它们扛起行业领军大旗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这几年虽说不少上规模的书刊印刷企业开始引进数字印刷设备,但毕竟处于市场培育期,还未到盈利的阶段。待到数字印刷设备大规模地步入包装印刷企业并帮助企业获得利润,相信在这些规模化的企业中必定会产生出在行业内有影响的领军企业。
3. 无法满足大批量的个性化订单
大批量的零星订单与高额采购的数字印刷设备需要批量生产来消化其庞大的折旧成本是一对矛盾,投资星罗棋布的店面与普遍不饱和的生产业务也是一对矛盾,采用怎样的经营方式来协调这两者间的关系,至今还缺乏尽善尽美的商业模式。近几年流行的中央工厂模式可能是解决这对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有助于减少对每个门店的设备投资,也有助于中央工厂购置的大型生产设备处于相对满负荷的生产状态。
4. 具有创新意义的增值产品偏少
数字印刷以满足用户的个性需要为特点,既然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那就得有设计师与用户间的充分交流,但沟通是有成本的,为了减少这块成本,不少企业以规范化的模板作为经营的基本工具,这自然就大大减少了用户的使用热情,如何处理好这二者间的关系,依然需要数字印刷企业积极探索、不断摸索。
总之,培育一个适合数字印刷发展的大环境需要各方的努力,庞大的中国市场为所有企业所觊觎,我们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块市场,关键是需要我们正视并合理解决上述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继续努力。
正是因为看到了数字印刷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湖北省民主促进会专职副主委唐瑾通过调研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五次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以数字喷墨技术为突破点,推动我国向印刷强国迈进的建议》的提案。
虽说唐瑾并非是业内人士,但提案中对印刷业的整体形势分析得十分清楚,“2016年我国印刷业产业规模已超过1.1万亿元,已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印刷大国,但还不是印刷强国,存在部分印刷企业小散乱,污染严重,印刷机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等问题。同时,全球印刷业正朝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国印刷业面临着弯道超车的巨大契机”。在提案中她指出:“据美国《快速印刷》杂志统计,2012年在美国印企销售额中,胶印占比21.4%,数字印刷占比42.5%。但数字印刷在中国印刷产业中所占份额仅为1%左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印刷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数字印刷技术装备完全依赖进口。这意味着事关新闻出版业发展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印刷业就像被人卡住了‘喉咙’,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为此她希望政府“推动印刷业像高铁一样,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迅速做大做强”。可以说这个提案字字珠玑,言简意赅,直抒了印刷人的心愿。
由于科技的发展,数字印刷正处于进一步爆发的前夜,作为发明了纸张和活字印刷技术的古老国度的印刷人,我们有责任推动数字印刷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个已经明确把成为印刷强国作为“十三五”奋斗目标的国家不应该少了这块新技术的支撑,跛脚难以成为巨人。
(作者单位: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