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安才
阳光财政照亮乌蒙山区扶贫路
——云南省大关县助力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纪实
●通讯员王安才
大关县财政局为贫困村学生送温暖
为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补助
广袤的乌蒙山区,行政区划主要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环境优美秀丽,资源得天独厚。然而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极不相称的是其复杂的贫困现象和较深的贫困程度,据相关资料统计,乌蒙山区贫困发生率高达47%,是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六大片区之一。同时,这里也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20.86%,其中苗族人口逾100万之多。
财政如何助力少数民族群众精准扶贫脱贫?近年来,深处乌蒙山区腹地的云南省大关县抢抓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重大机遇,牢牢锁定到2019年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的总目标,精准识别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99人,按照“六个精准”和“5+N”的要求,探索运用“六搬五近”易地搬迁方式,动员县内少数民族搬迁户代表到集中安置点参观,为动员搬迁打好基础;统筹推进重点建设村、美丽乡村示范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少数民族区域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培训;组织56名少数民族代表到贵州省大南山和普洱市柏河村参观学习,积极打造天星镇汤家坪和木杆镇三江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县脱贫出列1个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15469人,其中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1882人;动员易地搬迁户2815户,建设安置点30个,其中涉及少数民族居住安置点9个;整合项目资金1200万余元,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培训12期500余人次。
财政助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在整合资金的基础上,把大力气用到点子上,举全力参与精准扶贫脱贫项目资金管理。保障并积极参与大关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保障机制健全”、“编制规划民族村寨五网通”、“产业促脱贫的抓实”、“保民生政策”等工作的落实。
健全保障机制。全县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联席会议每月听取全县民族乡、民族村专题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每年分别听取两次少数民族扶贫攻坚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困难和问题。
编制规划民族村寨“五网通”。由县直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民族村组调研,编制大关县民族村及村寨脱贫攻坚规划,计划到2019年实现153个民族村寨的水、农网、路、广播、通讯信号全覆盖,为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通水村寨30个,通农网村寨10个,通路村寨21个,广播、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
抓实产业促脱贫。围绕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建设要求,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力发展畜牧、核桃、竹笋、中药材产业,不断优化农业供给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脱贫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共培养农业龙头企业12个、专业合作社163个、种养大户981个,逐步建成10万亩中药材基地,发展茶叶2.7万亩。
落实政策保民生。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线和低保线,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降低贫困人口就医费用,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加大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重度残疾人生活保障力度;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建设投入和师资配备力度,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减免、补助政策,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对少数民族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鼓励引导其到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并对考取二专以上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给予一次性1000元助学补助。
在精准扶贫脱贫及统筹整合的涉农资金使用上,大关县采取建立脱贫出列村项目库、涉农部门资金整合项目库,由县财政局、涉农资金整合办公室牵头,根据项目库建设情况,制定全县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报经涉农资金协调领导组审核,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今年以来,全县安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7156.27万元,用于财政、发改、民宗、交通、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133个扶贫脱贫项目。目前,全县脱贫出列1个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15469人,其中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1882人;动员易地搬迁户2815户,建设安置点30个,其中涉及少数民族居住安置点9个;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培训12期500余人次。
“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专款专用的规定,“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项目和资金“碎片化”使用,制约了精准扶贫措施的发力。为解决这些问题,2017年,云南省大关县积极探索实践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新方法,多措并举规范涉农资金整合,解决涉农资金使用分散、“供需错配”等问题,助推“三农”发展,确保全县脱贫攻坚取得成效。截止2017年3月中旬,全县分两批安排整合涉农“碎片化”资金27156.27万元,其中:第一批安排整合资金1690万元,涉及财政、发改、民宗、交通等部门项目31个;第二批安排整合资金25466.27万元,涉及交通、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项目102个。
完善制度保障,做好规划衔接。坚持一年一编资金整合方案,重点解决“怎么整合”、“整合资金干什么”的问题。由县扶贫办按照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范围和方向,牵头收集建立项目库,审核把关资金整合方案,按方案规定组织实施,保证脱贫攻坚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有效衔接,用脱贫攻坚规划统领扶贫工作,让整合的资金跟着规划走,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推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县全面坚持推进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公示制度,在政府门户网站和主要媒体公开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实施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村级公告公示制度,公告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项目实施结果、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公示设置在标识醒目的村(社区)服务中心和人口聚集点,公示时间为7天。
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户建档立卡
待搬迁的贫困户
养殖大户养殖的西门达尔肉牛
村寨通路为高寒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打基础
加大监管力度,构建多元化监管机制。县政府把纳入统筹整合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作为监管重点。制定出台《大关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方案》和《大关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行项目管理,项目实施部门建立相应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项目主管部门完善相应的项目监管制度,督促项目按时、按质实施,确保整合项目资金效益的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深度参与涉农资金整合管理监督,在每个贫困村选举产生3—5名义务监督员,参加村两委会议,参与项目日常监督和扶贫项目竣工验收等,构建多元化资金监管机制。
强化绩效评价,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资金整合使用的绩效评价,并将其纳入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案表,将资金来源、项目类别、资金使用对象填表入册。对资金整合使用进行全程记录、跟踪问效、考核验收,保障资金整合实施项目的责任单位、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建设方式及工作措施、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补助标准、完成时效等清楚明晰、一目了然,形成了将脱贫成效作为衡量整合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的规范,对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在资金监管上,该县对中央、省、市、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安排的专项资金,以及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以县和乡为单位的片区开发项目资金、安居工程项目资金、易地开发项目资金、互助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其他扶贫项目资金进行重点监督管理。
财政部门根据资金的用途特点和各部门职责分工,分别会同县扶贫、发改、民宗、人开办、林业、残联等部门对专项扶贫资金进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县财政部门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采取专户管理,实行分账核算;县财政局收到上级预算指标后,由扶贫项目主管部门报请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县财政局和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向项目实施单位下达资金指标,同时县财政局将专项扶贫资金拨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县扶贫项目主管部门和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扶贫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安全合法使用。对已建成的扶贫项目,由县扶贫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项目所在地乡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竣工验收,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和绩效评价,县财政对项目实施单位财务资料进行合规性检查。工程项目验收后,项目实施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将项目工程内容进行公告。
阳光财政助力脱贫摘帽
关注贫困村留守儿童现状
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确保项目和资金安全运行。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负责监管项目计划的落实、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和费用支出的审查工作。项目实施单位负责监管按项目计划进行建设、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按规定使用资金、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准备报账材料、提供项目资料、建立会计档案,对项目实施的质量和真实性负责。县财政部门负责扶贫资金的报账监管。县审计、监察、检察部门负责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虚假内容,骗取、套取财政扶贫资金的,由县财政部门收缴被骗取且已拨付的财政扶贫资金,并按《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涉及违法的按程序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巍巍乌蒙山,悠悠民族情。在乌蒙山片区的扶贫攻坚过程中,云南大关财政用实际行动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推动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本栏目责任编辑:范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