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李俊伟李茂林
突破“高原现象”—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教师杨振辉素描
本刊记者︳李俊伟李茂林
今年刚好跨入知天命之年的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教师杨振辉没有想到,人们对她的“界定”居然源自于她的一篇论文。
2008年,她在《语文教学的智慧》一书中发表过一篇题为《“高原现象”的突破》的专题研究文章,对小学教师“高原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切实的解决办法。
教师的“高原现象”一直是教育的焦点话题。许多小学教师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能评的“小高”职称已评,“中高”“正高”名额少,遥不可及,行政职位也少,于是便失去方向感,步入迷茫状态。
“杨老师是突破‘高原现象’的典型。”学校校长闫彩虹对她如此评价。
理由很简单。早在36岁时,杨振辉就已晋升“中高”,各种各样的荣誉也都悉数获得。按道理“追无可追,求无可求”了,但是,杨振辉却在语文教研组组长的位子上有滋有味地干了21年,给人们的印象是“永远在跋涉,永远充满激情”。
采访杨振辉,正值江南的雨季。她一头蓬松的烫卷发,端庄、典雅,笑着和记者打招呼,蓬勃的朝气似乎能赶走这雨天的阴郁。
从1996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起,杨振辉已经顶着这个头衔长达21年。
是否也有些职业倦怠呢?杨振辉的答案很有味道:“教研组长就是排头兵。因为排在前面,就要注意形象,时刻保持警醒,怎么敢倦怠呢?”
排头兵并不好当,首先你得做出样子。当杨振辉还是“小杨同志”的时候,她工作的量不比别人少,工作的质不比别人差,遇到难题的时候得顶上去。“那个时候,我就是急先锋、敢死队员。”因为敢冲、敢拼,“小杨同志”还是赢得了很多机会。
1991年,杨振辉参加了“九五”国家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子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语学法指导实验研究”,担任实验教师,历时七年有余,随课题组潜心研究对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问题。其间,她上研究课、示范课、教改探索课数十节。回忆起那次活动,杨振辉表示她收获的远不止一纸荣誉,最重要的是将“学法指导”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思想精髓扎根在自己的头脑,并在以后的教育教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她语文教育思想的灵魂与核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好在年轻的时候被逼了,打下了老底子。”杨振辉如是说。
成为“老杨同志”后,杨振辉便隐身幕后,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剧务人员”。“舞台应该交给年轻人。”她说。
四年级二班的语文老师陈俊很有感触。2007年刚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她就跟着杨振辉“学徒”,像语文组的其他老师一样,是杨振辉的徒弟。每次赛课、研课等活动,站在台前的是陈俊他们这些徒弟,而杨振辉则默默地在幕后做服务工作。有一年,“老杨同志”陪陈俊参加在张家界举行的湖南省品德素养大赛。比赛前一天晚上,考虑到张家界的具体教育情况,她又帮着陈俊更改方案一直到凌晨三点。课前熟悉学生,杨振辉亲自上阵,与上课班级的家长和孩子打成一片,让他们对接下来的课堂充满期待。最后陈俊获得了省一等奖。
不过,更多的时候,“老杨同志”履行的是专家的职能。因为是老江湖,杨振辉几句简明的指导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吴红果老师曾经就被这样“点”过。2007年,吴红果参加了一次赛课,赛课的课文是《给予树》。在准备期间,杨振辉多次去听吴红果的试讲,并建议她以文中金吉娅的思绪变化为主脉,逐步展开。简单的提点让吴红果受益匪浅:“经过杨老师的提点后,我豁然开朗,在之后的讲课中通过对金吉娅情绪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条理更清晰,学生能够走进文本场景,自然会设身处地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这样做,课堂效果一下就出来了。”
数据最有说服力。初略统计,近十年,杨振辉指导学校语文组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共获奖21项,其中荣获教育部一等奖1人,省级特等奖1人,省级一、二等奖7人。
最多的时候,杨振辉演绎的是老大姐的角色。
学校教导主任丁松青也是杨振辉带过的一名语文教师。他刚转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的时候,对一切还感到很陌生。开完教职工会议后,杨振辉主动和他交流,把自己的“独门秘籍”都交给他。在杨振辉的指导帮助下,丁松青很快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同事和家长们的赞许与肯定。2006年10月,丁松青参加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总课题组上课竞赛,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获得一等奖。“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已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难点与疑惑就去找杨老师交流。即便现在已经担任学校教导主任,我依旧保持着这个习惯。”丁松青说。
有时那种关怀是润物无声的。学校的年轻教师田芳也难以忘记刚来湖南大学子弟小学第一次上公开课的情景。“上课前,初次见面的杨老师似乎看出了我有一些紧张,走过来鼓励我。她轻柔简练的言语、肯定信任的目光,让我一扫方才路上的忐忑,坚定信心要上好职业生涯的第一堂公开课。”
“杨老师对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的关心不仅是在专业上的指导,还真心地关注我们的成长。”对于杨振辉诚挚的关怀,刘春梅老师深有体会。来学校工作了10年后,对于语文组安排的教研课任务,刘春梅想通过做讲座来完成,这样会更省事。杨振辉知道后,认真地对她说:“春梅,演员想要有过硬的演技,一定会去多演练话剧,教师的教学水平想要上个台阶,得多上示范课来锤炼。示范课不仅有学生听课,还有老师、专家旁听和评议,以及教学反思等环节。只有经过这样真刀真枪的磨练,才能悟透课堂教学理念、过程和技巧之精髓,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进程,完成教学目标。”这让刘春梅顿时醒悟,决心认认真真上示范课,扎扎实实学功夫。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有这样一位大姐,语文组的工作一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2010年,语文组被省小语会授予“优秀单位”称号;2013年,语文组被岳麓区教育局评为“2011-2013年优秀教研组”;2016年,语文组被湖南省总工会授予“芙蓉标兵”称号。
和往常一样,在教第一单元课文时,与杨振辉同教一个年级的陈冰老师又从杨振辉那里受到了启发。
这是一个说明文单元。给小学生上说明文可有点难度。“老杨把学生领到自然中,带他们观察学校的迎春花,然后要求写一篇关于迎春花的文章。我也得到了灵感。”
杨振辉处理课文时总有自己的路子,所以大家也都乐于向她学习、借鉴,她也同样乐于被学习、被借鉴。每次在教学安排时,她有意将自己的进度放到前面。有人问:“难道不怕被超越?”“我是老同志,就是用来被超越的。”杨振辉俏皮地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与体验是杨振辉教学的一大法宝。在教童话故事的课文时,杨振辉会让学生们扮演角色。如《小木偶的故事》这一课,学生们通过饰演小木偶、小熊、小女巫、小狐狸、熊警官,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小木偶因只会笑而遭受不幸的经历,进而理解了故事背后蕴含的“人需要用丰富的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哲理。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杨振辉说,“语文课堂上知识讲解固然不可或缺,但传授习惯和方法更重要。学生获得好的习惯和学习方法,不仅表现为一时的分数高低,更是让人终生受益的财富。”她与记者分享了一次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
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杨振辉首先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询问他们有没有听说过桂林,是否去过桂林。在热情回应的学生中,她挑选了几位,让他们说说记忆中或者印象中的桂林是什么样的。然后,杨振辉给学生们观看了《桂林山水》的记录片,并让他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桂林山与水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最后,杨振辉鼓励学生们结合记录片与课文,用合适的字、词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效果也让杨振辉充满了期待,“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课文,我相信学生们学习时思路会更清晰,领悟到的东西也会更全面、更深入。”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阶段小学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二:一是学生感觉无东西可写,下不了笔;二是平白直述,记流水账,文章没有精气神。
杨振辉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写作者思维狭窄,立意不畅,文章没有格局。她说:“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要有站在高处的开阔眼界,才能立意高远,作出好文章。”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杨振辉常常就近取材,带学生去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等承载着历史人文的地方实地体验。并把一些人文故事讲给学生听,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加深他们的理解,开阔他们的眼界。“我会带着学生们一步步地夯实基础,积累多了,学生写作文的水平自然会进步。”
难得的是,杨振辉不时把这些思考与探索变成文字。这些年来,她在《湖南教育》等期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如《学法指导重在方法和能力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之我见》《钻研教材知苦知乐》等。她还独著、参著教育著作6本,主持、参与部、省级教科项目十余项。
有人也曾关心她:“职称也评了,何苦还那么认真。”每每这个时候,她便很认真地解释:“教育也是静的艺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才能更接近教育的真谛。”
正因为这样,她一直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记者随手翻开她的教案,严肃、认真的态度跃然纸上。虽然已是语文教学界的“老司机”,但是换了一届学生、重新教同一篇课文时,杨振辉会重新备课,绝不重复使用教案。她说:“我们的课程和教学理念都要与时俱进,哪怕是同一篇课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更新、更好的讲解方式。虽然辛苦,但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时,我心里想着,只要能够上好每一堂课就好。”
凭借满满的责任心,杨振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湖南省首批百名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长沙市优秀语文教师、教育部“2014年基础教育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国家基础教育数字资源小学语文学科审查专家、湖南省教育厅“小学部分学科资源开发”特聘专家,等等。
这就是静水流深。“我享受这种感觉。”杨振辉很坦诚地表示。
“她是工作狂。”提起爱人杨振辉,作为大学老师的卢斌又是骄傲又是无奈。
已经不是拼的年纪的杨振辉依然身兼数职,不仅是湖南大学子弟小学的语文教师、品德课教师,还是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四年级三班班主任以及中队辅导员。于是,忙便是常态,“失联”的情况时有发生,让她先生又气又急——“她经常大晚上了还不回家,打电话也不接。有一次晚上十一点了还联系不上她,让我着急了好半天。”已经成年的女儿也常打趣说:“我是在幼儿园和学校长大的,而不是在家里长大的。”
提到那一次深夜的“失联”,杨振辉不好意思地笑了:“那天我是在指导一名年轻教师讲课,为参加全国的赛课做准备,交流得太投入就忘了时间,也没看手机。”
刘春梅就是见证者。“我一直记得,2011年我参加省里的说课比赛,杨老师陪着我在阅览室准备了足足一个月,不断地帮我纠正我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经常要拖到阅览室‘打烊’以后,最后连阅览室的管理老师都恨不得赶我们走。比赛前一晚,杨老师陪我去看赛场、安装课件,还帮我调整了课件的内容。随后,又把我带到她家,和我讨论说课时的注意事项,细致到说课的姿态、语调甚至嘴角上扬的弧度,聊到深夜才结束。”
除了教学教研工作,能量满满的杨振辉还经常组织策划学校的中队活动,虽然很辛苦,但她乐在其中。2016年,杨振辉联合陈俊老师组织四年级二班、三班近百名学生举行了一次联合中队主题队会,表演场面大、时间长,节目精彩纷呈,受到全校师生和家长的好评,其中《少年中国说》还被选为湖南教育电视台2017年的春晚节目。陈俊由衷地感叹:“杨老师善于组织‘兵团级作战’,场面越大,越是游刃有余。”
彩虹背后是风雨呀。为了这次活动,杨振辉付出了很多,不仅要写方案、编排节目,还要协调两个班级学生的空余时间,组织他们一起排练,就这样辛苦地准备了一个月。彩排当天,杨振辉得了重感冒,加上一个月以来的劳累,虚弱的她撑不住了,差点跌倒。在一旁帮忙的家长看到后劝她说:“杨老师,您快回家休息,接下来的工作交给我们就是了。”
同事们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她就是那样,时刻充满激情。”“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似的。”看到她这么拼,也有人好心地提醒:“悠着点,毕竟你也不年轻了。”对此,杨振辉只是笑笑。“我就是‘好为人师’。”杨振辉很认真地说,没有半点戏谑的味道。她这个“好为人师”可不是贬义,因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她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人师”。
而这个信念真正树立源自于她的求学经历。1983年,杨振辉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取湖南省第一师范。尽管她从小就梦想成为老师,但当时心里对老师的认知还很懵懂。“记得第一节课是班主任给大家上的,内容只有一个:为什么选择做一名小学教师?我当时只感觉从老家澧县考入第一师范的仅三四人,能名列其中倍觉光荣,没想过其他的。”后来,她融入了这所始于城南书院的学校,先贤“经世致用”的思想沁入灵魂。“1914年秋,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本科8班学习,我们186班的教室就在本科8班对面。”这样的场景让杨振辉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做一名小学教师,就是我的人生选择。”当工作成为神圣使命的时候,激情与拼搏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就在报道刊发前夕,我们又得知,杨振辉主持的“国学经典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课题被列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名单。
看来,她丝毫没有让自己停下来的想法。在她心里,不待扬鞭自奋蹄,才是突破“高原现象”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