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谱手书中的家训史

2017-07-24 18:11文丨袁新雨
遵义 2017年8期
关键词:训诫颜之推曹植

文丨 袁新雨

画谱手书中的家训史

文丨 袁新雨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大多数家庭、家族都会留下家风和遗训,而古往今来的家训便是这些家传风骨的集中体现。家训,是某一家族的先辈对后辈的教导和训诫。家训有多种载体,包括书信、诗歌以及单独成书的以家训为名的专辑、出版物等。

家训中较为著名的有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太宗的《诫皇属》以及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等。家训起于先秦,发展于汉魏六朝,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全盛。在清明祭扫之余追思家训、承袭家风,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与告慰。

孔子以“礼”训诫后人

在中国,“家训”最早可追溯至《尚书》。其中的《无逸》一篇便是以训诫后人为目的的文献,是为家训的鼻祖。

西周初期的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过了两年病死,周公一直辅佐周成王),在这篇文章中教诫周成王要重视农业生产,这样才能知道百姓的生活依靠。文中,周公还以殷商王朝中诸位贤君为例,讲述了勤政爱民方可享国久长,而不重视农业生产、不理国政则享国短暂的道理。他列举周文王实行温和政策、重视底层百姓的心声诉求从而统治长久的事例,告诫成王当“无逸”于政事。之后训诫成王不可过度纵情于观赏享乐等安逸之事(“无淫于观,于逸,于进,于田”),并告诫成王要包容、鼓励臣下讽谏献言。最后劝勉成王凡事要多从自身出发,省己之过而不要迁怒于人并反复叮咛要牢记如上训诫。真乃“深暖永叹,意味悠长”,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如在目前,拳拳之情恰在心间。

西周时期重“礼”,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为之深深折服。孔子希望以“礼”训诫后人,并以“礼”训诫天下。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之子孔鲤一次从庭上走过,孔子问他学《诗》(《诗经》)了没有,孔鲤坦诚地回答“没有”。孔圣人便告诉自己的孩子:“不学《诗》的话,如何能开口说话?”孔鲤便退下学《诗》去了。又一日,孔鲤又从孔子面前走过,孔子这次倒是相信了孔鲤一定学过《诗》了,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儿子有没有学习《礼》。孔鲤倒也实诚,坦言还没有学。孔子语重心长地教导:“不学《礼》的话是无法在世上立足的。”孔鲤便退下去学《礼》去了。

圣人孔子以《诗》《礼》教子,亚圣孟子是好家教的直接受益者。孟母三迁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还有孟母断织的故事,就更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家训。当时的孟子还没成为“子”,只是一个叫孟轲的孩童。孟母见他放学回家便问他今天学了哪些东西。年少的孟轲敷衍说:“还是那些而已。”孟母听了二话不说,拿起刀毁了她正在织的布。孟轲吓了一跳,问母亲为何这样做。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我把这布剪断一样。君子修习学问是为了广博见识、在世间树立英名。所以这样的人能够定而平和、动而避祸。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免不了要遭祸患苦难。女子在家要照顾好家人的衣食住行,而男子则要重视自己德行的修习,你如果不重视修习自己的德行,将来就免不了去当那作奸犯科之徒!”孟轲见母亲说得如此严正,便收起了顽劣,日夜勤奋学习。后来,孟轲拜孔子嫡孙子思为师,终于成了孟子,成了天下闻名的大儒,成了儒家文化中尊奉的亚圣。

曹操以自身经历勉励曹植

在古代生活中,人们与远方亲友交流的形式主要依靠书信。书信自然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和记录者。家训同样可以以书信为载体。汉魏六朝时期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人都以书信的形式对自己的后人进行简短的训诫。诸如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等人,都在书信中表达过对于子孙后代的希望和要求。家书篇幅虽然短小,但是却饱含了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的不仅是训诫之语,更是浓浓的亲情。

例如魏武帝曹操在给他的爱子陈思王曹植的《戒子植》就十分精悍,全文如下:“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钦!”

曹操年轻时曾因能力过于出众而让人颇为忌惮,于是便在23岁那年被“明升暗降”到顿丘做“空降”县令。顿丘当地情况十分特殊,可以通过建造祀堂、举行祭祀仪式等符合当地习俗的手段向百姓征收税赋。县丞王福(相当于曹操的副手)等当地官员每天都设下豪华宴席款待曹操,同时还以美人、珠宝贿赂曹操。曹操装出一副来者不拒的贪官样子,实际上却在暗中调查。终于,曹操调查出了事实真相:顿丘的经济、税收实际上都是王福在掌控,几乎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必须经他许可才能开展,否则就会得到严厉的惩罚。而王福横征暴敛来的这些钱财几乎都被他中饱私囊。据说王福还有一个非常豪华的仓库,其中的奇珍异宝让其他地方的高级官员都为之侧目。

掌握了证据的曹操找来一帮商人,把王福等人贿赂给自己的珠宝等财物全部卖给了这些商人。之后派人把王福等人请到了县衙,并向他们宣布了三件事:一是把变卖财物得到的钱归还给生活饥贫的顿丘百姓,并将王福等人用于行贿的美女遣散回家;二是把所有祀堂全部拆掉;三是农作物的税收减少一半。接下来就将县丞王福及污吏全部法办,并把这些人征敛来的钱财发还给了百姓们。但一年之后,曹操就因受到宫廷斗争牵连被贬回乡。

虽然被贬,但曹操对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非常满意,年至六十都未曾感到后悔。更是以此教育自己的爱子,希望已经年届二十三岁的曹植能够像其父一样,刚正果敢,有一番作为。全信仅有31字,但是其中却包含了曹操对于曹植的殷切希望:即便曹植少年天才,其父亦对他要求甚严,这份舐犊之情着实让人赞叹。

颜之推坎坷经历写就家训

颜之推是亲历南北朝政权频繁更替之人,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坎坷,三为亡国人;在北齐灭亡后心气渐消、壮志不再。虽然之后仍然致宦不退甚至为隋太子所重,但其在周隋政权为官更多是一种存续家族的选择,与北齐时那种壮心不已、敢于进取的心境完全不同。鉴于此,颜之推在入周隋之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以写作完善《颜氏家训》训诫儿孙安身立命、避祸传家为首要。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颜之推将自己毕生之学融会贯通于这部“古今家训之祖”。

《颜氏家训》中有《序致》《教子》《兄弟》《治家》等共计二十篇,详细阐述了读书学习是人应用一生坚持做的事情,唯有这样才能在为人处世上无所偏颇;同时还嘱咐自己的子女要“慕贤”,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楷模,方能走正人生之路。颜之推还在《颜氏家训》中明确了家族的各项准则,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家庭关系。强调本族要“去奢”“行俭”却又要“不吝”,甚至对生活中诸如打扫、咳嗽、盥洗等琐事都有明确规定。对于子孙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成为正直之人,甚至是社会楷模。

韩愈以诗训诫后代

唐代诗歌创作进入顶峰,家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诗的内容。作诗训家者众多,所以家训诗中就不乏出自大家之手的作品。在唐代家训之诗中以韩愈写给其子韩符的《符读书城南》最具有代表意义,信的大致意思如下:“是轮舆(古代对造车匠人的称呼)造就了木料的形状,是诗书的教化使得人能成为人。不论此人聪明、愚笨,只要勤奋肯学,就能掌握这些知识。同样的孩子,一个勤于学习而另一个荒于学业,最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飞黄腾达,成为卿相;而另一个却只能一生甘为‘马前卒’。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与他的出身并没有直接关系,只在于他自己的学识与才华。这学识和才华只要习得,就不会被剥夺,还望你勤加学习。做人就是要明白是非礼义,珍重自己的名节。不知道这些,不能博古通今,跟牛马有什么分别?另外,天气已经渐渐凉爽,正是你刻苦读书的好时节。我时时刻刻都记挂着你,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你学业的要求,写下这首诗来劝勉你,望你详加揣摩!”

韩愈先是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并用了比喻、举例、对比等多种方法反复强调。生怕不能引起儿子的注意,对于其子的严格要求可见一斑。而在诗的末尾又显示出了对于儿子的爱惜之情,可在爱惜之余,却又忍不住再“唠叨”两句“勤加学习”,如此揣摩之下确实十分有趣,韩愈严父和慈父的形象也同时跃然纸上。

每个人的成长几乎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这四个层面。家庭教育则是幼年时期重要的教育,一个家庭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若能以中国传统的圣贤经典为根本,以家规、家训、诫子书等为内容,并在家庭生活中,遵循和恪守这些内容,长此以往就能形成家族的共同行为规范和文化特征。

古典家训中强调的教子观、勉学观、处世观和择友观仍能在当代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些观念中的为人之道、处世原则以及交友原则等方面仍然能给现代人以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训诫颜之推曹植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行政行为的处罚性判断*
——对训诫法律属性的探讨
曹植《白马篇》:咏侠诗的经典佳作
七步成诗
李文亮等来道歉如何规范“训诫”
南阳宛城:二次训诫促涉罪未成年人反思悔过
颜氏家训千古传
浅析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迪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