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记者 李佳旭
大基地:耕耘春天
文丨记者 李佳旭
贡米之乡——湄潭金色田园风光(林 明/摄)
黔货出山,基地先行。遵义农产品要想走出大山,甚至走出国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缺一不可。而建设好农业产业生产基地,正是要练好基本功的先决条件。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作为遵义的农业生产基地,“标准化”无疑成为了必须恪守的准则。
遵义是一个红火的城市,红火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还有辣遍海内外的遵义辣椒。辣椒产业是遵义黔货出山的一个支柱性农业产业,种植面积现已达到200万亩,居全国7大辣椒主产区首位,遵义辣椒畅销海内外,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再到做标准,“遵义辣椒”已成为引领全国辣椒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从遵义“走”出去的辣椒,油润圆滑、色泽光亮、香辣兼具,虽然单价比其他产区的稍贵,但是在辣椒市场上,特别是西南地区十分受欢迎。遵义辣椒之所以供应不求,也正源于它的优良品质。其中永乐镇的有机辣椒早于2009年就被国家专业机构认证为全国第一家有机干辣椒产品。东莞、成都、重庆等地客商纷纷与该镇的有机辣椒基地建立直销网络。遵义辣椒以其有机品质、优良口碑迅速占领市场,从单纯的农产品变身为辣椒行业的“风向标”,成为“黔货出山”的先行军。
喜获丰收(赵 昶/摄)
遵义自然环境优良,在生态上占有得天独厚、其他地区可望而不可即的优势,除了辣椒,还有众多蔬菜品种在省内外都享有良好的美誉。
在仁怀市五马镇一家大型农场内, 不仅能体验采摘和品尝新鲜蔬菜的田园之乐,同时,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欢快游动的鱼儿,小桥流水美景中争相开放的花朵,也让人流连忘返。记者进入一个大棚中就看到,一个个肥嘟嘟的彩椒长势喜人,肉厚多汁、口感清脆,而在另外一个大棚中,橙黄色的番茄虽没有吸引记者的注意,但是咬上一口,却感觉无比鲜甜。
农场负责人王总介绍,基地对选种、育苗、田间种植、采收、加工等一系列流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符合国际要求的质量控制标准。目前,农场已经申报了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随着消费者追求档次的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日渐增强,农场为了与国际接轨,农场先后引进了国际先进农药残留检测设备,并组建了达到国际标准的安全检测中心与先进的实时管理控制中心,建立了以网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追溯体系,使产品质量及其安全性再次升级,引领了行业发展趋势。
为什么要强调“标准”?因为标准就意味着品质,意味着消费者的肯定。遵义农业基地建设一路走来,无论是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超对接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市长“菜篮子”工程保供基地……无一不是将“标准化”进行到底,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承诺。
今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年,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之年,是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的井喷之年。遵义市各县(市、区)要把今年作为全市的蔬菜建设年,在蔬菜基地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引进龙头企业,有选择性地发展适宜本地的叶类、瓜类、豆类、菌类、菇类、冷凉蔬菜等品种,确保全市建成规模以上商品蔬菜基地15万亩以上,带动种植125万亩以上,实现县县都有蔬菜基地。(王 斌/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正值春耕关键时间节点,各蔬菜基地正抓紧育苗、起垄、覆膜,强化基地精细化、规范化,助推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
在全省一类贫困村——道真自治县忠信镇水石脚村,花菜育苗大棚里菜苗长势良好,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很快就能移栽到菜地里了。去年以来,水石脚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避免农户单打独斗,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来了龙头企业——闽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了蔬菜育苗基地和商品蔬菜示范种植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当地有500多户农户参与进来,共计发展蔬菜10000亩,其中花菜面积就达到5000多亩。针对群众普遍担心的技术不熟、销售不畅等实际情况,水石脚村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不但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还负责产品回收,以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在农业基地建设中,龙头企业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不仅带动了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也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单品价值。“云雾高山出好茶”。湄潭已经成为全国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份,龙头企业的茶叶种植基地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让黔货大踏步地走出深山,更让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了实惠。
在湄潭县高台镇的一座荒山上,1200亩茶园碧浪翻滚,茶树即将进入采摘,这里就是琦福苑茶业公司的种植基地。这片茶园基地按照高品质低残留的管理方式,经过智能监测、科学管控提升了茶叶品质,短短五年时间,销售额就突破7000余万元,合作对象包括中粮集团、联合利华等知名企业,生产的“遵义红”红茶畅销海内外,并在高台镇带动茶叶种植3万亩,涉及农户2000多户。
除了引进龙头企业大范围地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各地也在培育本土企业和致富能手,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近几年,在余庆县敖溪镇官仓村出了一个生猪养殖能手苏绍健,他的养殖技术在当地首屈一指,成品猪远销湖南、广东等地,年创收上百万。每年一到出栏的时期,官仓村街上的大货车就排起了长龙。在苏绍健的带领下,官仓村窝凼村民组建立起了“绍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跟着苏绍健一起养猪的大户都有十多户,整个合作社年出栏生猪上万头。要让黔货出山,就要有人带动、有力发动。官仓村采取“支部+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通过苏绍健这样的养殖能手示范带动周边村民专业化发展种养殖,建立的创业带富基地就有8个。
一直以来,酒都、茶乡的名片让遵义享誉海内外,而今,以生态香菇为代表的健康有机农产品“遵义绿”,也开始逐渐发力、“菌”临天下,不仅热销四川、重庆、北京、上海、福建、湖北等地,还远销美国、澳大利亚、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闯进国际大市场的小香菇,来自遵义北部偏远贫困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来自深山中的大扶贫产业。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在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调研时也表示:“香菇产业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同步小康看到了新希望。”近年来,香菇产业等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了道真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2015年、2016年分别直接带动5000、8000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遵义市也围绕市场调结构、企业建基地、基地上项目,真正让绿色产品风行天下,助推脱贫攻坚。2016年,遵义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75个,带动就业达15.5万人。
绥阳县旺草镇黑木耳生产基地(陈国举/摄)
清明前夕,在务川自治县丰乐镇田村村,村民们正在构树基地里除草。去年刚刚采割过的构树,随着春天的到来,很快就会萌发枝条,长出叶子,因此,眼下又进入了最为关键的管护期。
地处贵州北部的务川自治县,是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9万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如何找准产业助力脱贫,务川依托良好的山地生态优势发展起了肉羊养殖,一度远销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供不应求。一段时间之后,饲养山羊的饲料又成为了难题。于是务川又瞄准了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很高的构树。
2013年,务川自治县开始构树种植并积极探索、实践“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的构树产业扶贫模式,并从浙江金华引进了浙江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杂交构树新品种。2015年起,金桑公司在丰乐、镇南、柏村三个乡镇试种了5000亩杂交构树,采割下来的构树,很快就被肉羊养殖场抢购一空。目前,金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建起了构树育苗基地,共有70个大棚,每个大棚能够育苗10万株。
如今,务川已有构树2.5万亩,涉及全县13个乡镇,2000多户农民。今年,该县还将种植5万亩。务川自治县扶贫办构树产业项目负责人夏祥军介绍,按照规划,到2018年,务川要实现种植构树10万亩,直接带动10.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农业基地建设在地区农产品经济中占有极重地位,在遵义各大农业基地,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生产成方连片形成了规模效应,在管理上又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为提供统一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运作模式上,遵义积极探索了多种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了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农业基地的建设不仅能长期稳定地向区域内外提供大量农产品,为黔货出山做好后勤保障,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有力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