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吴勇军
金融业迅速崛起,缩小与一线城市的差距
文 / 本刊记者 吴勇军
郑州商品交易所
金融市场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活力。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外汇、衍生品和黄金以及中国特色的产权市场等。我国绝大部分的金融市场集中在了上海和深圳两地,北京虽然缺乏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但在地方产权市场等方面却拥有巨大规模。
郑州金融市场处在全国什么地位?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之后,该如何发展呢?
经过近几年的“穷追猛赶”,郑州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引擎注入新动力。据数据显示,“十二五”末,郑州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63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9.6%,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长35%,达110亿元。2015年证券交易额高速增长,增幅高达176%,比2014年提高10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同比加快4.9个百分点,位居周边9省会第2位。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04家,比“十一五”末增加97家,其中增加银行业机构13家,证券期货业机构63家,保险业机构21家。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挂牌上市企业总数达118家。其中上市企业41家,占全省的33%,较“十一五”末增加9家,新增首发融资82.93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49%。“新三板”挂牌企业77家,占全省的45%。
“十二五”期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年均增加1931亿元,年均增长24%,2015年末达到17445亿元;“十二五”期间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加1447亿元,年均增长26%,2015年末达到12956亿元。
金融组织体系全面完善。基本形成了涵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的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面提速。大力助推企业主板上市、“新三板”挂牌,建成区域四板市场,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4个板块层级全覆盖。“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挂牌上市企业89家,总数达118家;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在全国率先建立金融支持小微企业“1+4”推进机制,“银行+共保体”融资模式、小微创投基金走在全国前列,小微增信集合债券、小微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填补了全省空白。2015年全市小微企业融资余额2455亿元,同比增长32%,比2013年改革前翻一番,位居全省首位、中部6省会前列。
2015年12月23日,郑州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省内第1家、全国第10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城商行。据郑州银行2016年3月28日公布的2015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郑州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691.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924.94亿元,存贷比为55.73%;
郑州有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强势金融机构,而且金融聚集区已经聚集金融机构超过200多家。郑州的“一带一路”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加快确立,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提升。
在“十三五”规划中,郑州定位“亚洲经贸金融中心”,成为国际商都。郑州市提出,到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辐射功能,立足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把郑州打造成为国际商品期货定价中心、中原经济区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要素市场交易中心、中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业综合配套中心。
2016年11月4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第八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DI•CFCI)。该指数利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四大领域的85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31个金融中心城市,包括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六大经济区域的28个区域金融中心。根据第八期CDI•CFCI指数的统计,31个中国金融中心城市贡献全国金融业金融增加值的54%,拥有全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81%、证券公司总资产的96%、保险公司总资产的96%,包揽了我国100%的全国性金融市场。可以说,我国几乎所有重大的金融改革创新都发生在这31个金融中心并对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产生深刻影响。
根据发布的指数榜单,我国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的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天津、重庆、南京、苏州。其他城市排名为:大连、西安、武汉、郑州、厦门、福州、济南、沈阳、青岛、宁波、长沙、无锡、昆明、哈尔滨、合肥、南昌、乌鲁木齐、长春、石家庄、南宁和温州。
我国的金融资源加速向领先金融中心集聚。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上海、北京、深圳)及六大区域的领先金融中心(大连、天津、杭州、广州、武汉、成都),9个城市拥有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总资产分别占31个金融中心总计值的90%、77%和98%,金融业增加值占60%,资本市场(不考虑区域性股权市场)占100%。金融机构资源集聚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4个一线城市京、沪、深、穗所占据的金融机构资源和综合实力超过了其他区域金融中心的总和。蓉、渝、杭、津、宁则逐渐与排名靠后的区域金融中心拉开距离。
区域性金融中心“极化凸显”,各区域逐步涌现领头羊。大连、天津、杭州、广州、武汉和成都分别在东北地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六大经济区域的区域金融中心中保持领先,区域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从中部地区来看,竞争格局逐渐成形。中部地区共有5个城市明确提出了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设想,分别是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和南昌,其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分别为13、14、21、25和26,总体而言,中部地区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实力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中部地区5个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偏低,2014年5市金融业增加值平均为428亿元,同期全国28个区域金融中心的平均值为577亿元。中部地区金融中心整体偏弱,特别是在机构国际化和金融商业环境方面差距较大,显著低于28个区域金融中心平均水平。
在中部地区,郑州在金融市场和保险机构方面具有优势,但与武汉相比,特别是在金融机构实力和金融人才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短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对河南金融业给予了浓墨重彩,除了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之外,金融豫军被寄予了诸多厚望,或将迎来全面崛起时代。据悉,《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河南将加快“金融豫军”全面崛起,基本建成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到2020年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
郑州银行总行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