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系,广东 珠海 519090)
协同理念引领下高职体育“校企合作,五岗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侯德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系,广东 珠海 51909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协同教育理念下提出“校企合作,五岗贯通”的新型高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平台,构建了学生“认岗、轮岗、试岗、顶岗、从岗”全过程教学实践组织形式,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职业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协同理念;校企合作;高职体育;五岗贯通;人才培养
今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用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只有全民健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更是给体育产业带来了诸多利好消息,极大地提振了产业发展。据《2015体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服务、体育经济、体育培训、体育与互联网科技融合等体育产业细分行业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行业发展的瓶颈。而要突破瓶颈,必须大力加强体育专业人才职业教育。肩负职业人才培养主体责任的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发展的无缝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提高人才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简称广科院)在协同理念的引领下,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历经初创、摸索、稳定和成熟4个阶段,形成了高职体育“校企合作,五岗贯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协同学”思想最先来源于物理学中对开放系统的研究,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学思想体系中,成为当下主流的教育理念之一。当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时,这种协同效应被称为协同教育。在高职教育理念中,“校企协同”指的是以学校和企业为教育主体、学生为教育客体的双方作用于社会资源,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多元化、融合程度更高的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协同、学校与家长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就业与市场需求协同,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促使学校与企业间的高度融合。
2.1 “五岗贯通”的由来
“五岗贯通”培养理念源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发展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实现创新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努力打造集服务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为一体的特殊性人才,以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
2.2 五岗的内涵
2.2.1 认岗 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对职业选择的作用方面,更注重原因或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人对职业发展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高职学生对就业岗位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了对岗位职责、工作技能的要求、岗位价值、发展前景、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2.2.2 试岗 试岗指高职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专业学习后,进入校企育人平台,有选择性地在1~2个岗位进行为期1~3个月的试岗过程,由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者协同帮助学生尝试岗位工作,为将来的工作角色定性。
2.2.3 轮岗 轮岗是指高职学生在实际经营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轮换训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其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它是现今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非常有效的创新模式。
2.2.4 顶岗 顶岗是指高职学生在企业经过一定周期的试岗过程后,选取与自己相适应的工作角色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顶岗实习过程。
2.2.5 从岗 从岗是指高职学生在企业历经认岗、试岗、轮岗和顶岗等4个教学实践环节后,最终进入专业职场的从岗过程。
2.3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随着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化,校内单一实训教学基地已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为适应我国体育产业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广科院不断加强与体育行业的校企的深度合作,搭建资源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解决了体育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五岗贯通”问题,为学校各体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珠海体育产业发展紧跟国家体育产业与“一带一路”政策号召,发展态势良好、特色鲜明。全面打造以体育赛事服务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园,期望通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打造珠海城市新名片。为广科院“五岗贯通”体育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基础。
3.1 建立岗位课程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广科院从“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到“1+1+1”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再到“学校+企业+员工”模式,在“校企合作,五岗贯通”实践过程中,借助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合作,让学生到赛事策划、赛事组织、赛事执行、裁判员等岗位上认知、体验、轮换、顶岗、从业,根据行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分别建立体育运动与训练、体育市场开发与运作、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及体育场馆管理岗位课程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使课程建设与市场需要有机衔接,有力地解决了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3.2 坚持“校企合作,五岗贯通”育人过程
体育专业学生第1年在完成体育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校企协同平台,让学生以真实的岗位工作综合实践学习为主,由专门的培训导师对学生进行岗位的针对性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实战运作经验来强化对岗位的认知。学生在企业历经短期的工作认岗后,第2年上半年,对体育工作角色进行定性,而为期1~3个月的试岗过程,主要是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对各种工作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基础性工作的能力,以为企业和学生将来双边的就业意向提供宝贵的参考依据。将学生分组进入企业,不同分组的学生将会面临同一工作岗位的不同角色的工作,以一定的周期后再进行岗位角色的更换,在短期内不同工作角色进行岗位轮转,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实习结合起来,强调了学校和企业作为2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主体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它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保障专业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随后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从事与未来工作岗位切实相关联的工作内容,正真体验企业工作状态,领略企业文化。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质性的顶岗工作,企业付给学生一定的有偿报酬,经过专门性考核,挑选出最适合其岗位的学生将来正式成为企业的一员,从事岗位工作,努力打造“企业人”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包括工作态度、敬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让其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员工,成为一名“职业人”,通过校企共同育人,完成专业教育全过程,具体见图1。
3.3 人才质量
在“校企合作、五岗贯通”的人才培养中,在无数次重复中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指导下,使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佳:近2年来,服务大型赛事的学生6 000余人次,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职业技能强: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128人次,其中一等奖43人。综合素质高:有学生走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大舞台,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高于同类院校学生水平,《中国高校之窗》《央广网》与珠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企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专业办学通过“五岗贯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组织学生参加相应职业技能竞赛,成效显著。总之,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将专业能力培养嵌入到真实的岗位中,以“五岗”为纵轴——“认岗、试岗、轮岗、顶岗、从岗”,逐级递进完成专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是一个使学生认识岗位、实践岗位、再认识岗位、再实践岗位的无限循环过程。在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角色更迁”的蜕变,即从学生、实习生、正式员工、职业人的身份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时空发展过程是螺旋式提升专业技能,“五岗贯通”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零距离就业,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场竞争力。
4.1 结 论
4.1.1 协同教育理念是“五岗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4.1.2 先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职业教育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是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过程,学生管理的自由度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1.3 达到学校与企业间的多元化融合,主要体现在岗位所须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企业文化、职业态度等方面能力以“经验式”直接嵌入到学生脑海中。
4.1.4 理论与实践高度地结合,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在岗位中与实际操作中有机地结合,专业理论原理在实操中得到应用,同时实操可以进一步检验相关原理。
4.1.5 校企协同、互惠双赢,在认岗、轮岗、试岗阶段借助企业育人平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在顶岗、从岗阶段根据企业所需,量身订制特色职业人才。通过“五岗贯通”的人才培养过程,既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又为企业提供了完美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实现了互惠双赢。
4.2 建 议
4.2.1 依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标准,目标明确地培养高素质服务性技能型体育专业人才。
4.2.2 强力提升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从业能力。
[1]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04/ c-128701693.htm.
[2]王晓慧,侯雪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7(4):61-61.
[3]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225-231.
[4]祁洪祥.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学生轮岗实训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0(9):63-66.
[5]杜庆波.企业大学一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J].教育探索,2008(7):132-133.
G807.4
A
1674-151X(2017)01-12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2.064
投稿日期:2016-12-10
侯德红(1968—),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