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担心吃什么?中国要进入“该怎么吃”的时代!

2017-07-24 17:03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CFIC陈君石
饮食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众食品交流

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CFIC 陈君石

还在担心吃什么?中国要进入“该怎么吃”的时代!

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CFIC 陈君石

你一定听过“还有什么是能吃的”这样的抱怨,但是,这可能已经翻篇。陈君石院士认为,中国应该进入“该怎么吃”的时代,这其中的观念转变,凝聚了他对中国食品安全与营养数十年的观察和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不时可以听到有人抱怨,“现在还有什么是能吃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多人对食品安全非常担忧,但另一方面,谁也无法否认,今天的食品产业有了巨大发展,食物种类非常丰富,人们也热衷于谈论美食,可以说,总体上大家吃得还是比较欢乐的。

这两种现象一比较,会不会有点矛盾?显然,公众过于聚焦在食品安不安全,而忽略了食品的其他方面,从而有了偏激的想法,这个问题值得业内人士思考。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不可少,但更需信息交流

公众一般认为,安全的食品就是吃了没病,包括不至于食物中毒以及长期的所谓“致癌”,因此,有些人认为带“天然、无农药残留、新鲜、绿色、有机、本土”等字眼的食品才是安全的。而且他们认为,既然我掏钱买了食品,那么你就有责任百分之百地保证食品是安全的。

专业人士则会从科学事实出发,试图告诉消费者“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是,从语义上来说,“风险”一词暗示了恐惧和焦虑的感觉,无论风险大小,总归是“坏事”,而且公众对于风险的判断,总会有一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心理,“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的观念很难在公众脑海里扎根下来。

因此,在食品安全公共传播领域,多年来一直想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使消费者不至于对食品的安全供应、监管部门管理食品链的能力产生怀疑,不会对食品企业能否兑现承诺而感到担心。

目前,全世界均使用“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这一说法和理念,但“风险”交流似乎更容易打击消费者的信心,让消费者对食品更加恐惧,让消费者对于当局未能解决问题而感到愤怒。不交流并非解决之道,这样只会造成谣言和错误信息的滋生、泛滥。因此,我们值得尝试一个新的理念——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转变为“食品信息交流”。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确实要面临一点食品安全风险,但“吃东西”是有很大好处的,包括营养、健康、美味等,这两者相辅相成,单说一方面都不完整。所以,尊重科学、满足公众感知的风险交流不可少,但更需要引导公众全面了解食品的各种信息,以此重塑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并减少政府对交流的顾虑。

业内专家就食品信息交流达成基本共识

2016年11月10日,在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食品三司的支持下, “食品信息交流新策略研讨会”邀请到业内专家、企业、媒体、监管者代表,就有效食品信息交流的目的、目标、策略和方式等进行交流,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会议总体上认为,“风险”这个名词具有天然的负面属性,容易使风险交流成为负面信息的载体,从而激化消费者对食品的紧张和担忧,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转变为 “食品信息交流”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与会者建议,食品信息交流就是要拓宽交流的内容,它应该围绕食品的各种维度和属性展开,包括政府为提升食品监管水平做出的努力以及监管措施,还有食品行业在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努力;它除了提醒公众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风险,也要传播食品能带来的健康益处,还要教育公众如何正确地处理和烹调食物,避免食源性疾病以及不合理膳食带来的健康危害和疾病。

食品信息交流应体现多方参与

应该说,客观分析和反思“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的局限,才能真正从观念上认可食品信息交流。

众所周知,食品安全风险是需要经过科学评估的,是有标准和工具可依赖的,这就决定了交流的主体主要是科学家和政府,而且往往是由科学家和政府向公众单向传播的,单向的传播实际上并不利于建立各方的互信。食品信息交流同样要以科学为基础,但更强调政府、企业、媒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各自为战,同时要重视第三方平台发挥的润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话交流。

在过去,风险交流意味着“有风险才交流”,风险小或无风险往往不发声,最后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政府和企业只在危机事件中被迫发声,其沟通效果并不好。食品信息交流更强调在平时积极主动地与公众开展对话交流,重视食品生产、监督、消费全过程的信息交流。

加强能力建设,借助新媒体传播食品信息

当前,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出现给食品信息交流带来很大挑战,但这也是很大的机遇。食品信息并非天然地能吸引公众去了解,这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渠道和交流策略,满足他们对食品信息的不同诉求,比如抓住热点,采用动漫、视频、直播等新的形式进行传播。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已非易事,内容更广的食品信息交流更需要全面的能力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加大资源方面的投入和保障,比如,我们应当对官员、专家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向公众解答热点问题,生动地传播科学进展。同样,也需要加强对媒体记者的培训,使他们具备有关食品的科学知识,能够自觉地以科学为原则传播食品信息。

总之,2015年《食品安全法》和实施条例均加强了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视和要求,但是,目前的形势是谣言和误导性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已经超过食品本身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健康危害,解决之道就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食品信息交流体系,尤其是发挥媒体在纠正和缩小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食品信息交流是一个新的挑战,相信我们在这个领域可以做出创新性的工作。

独家对话陈君石院士

记者:陈院士,关于“食品信息交流”和“风险交流”,最明显的是字面含义不同,风险给人负面的感觉,而食品信息是中性的,除了字面感觉,是不是只强调风险交流了导致过去的工作确实有局限性?

陈君石:当然的,字面的意思已经反映了交流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记者:但是,如果把食品信息交流所包含的内容单列出来看,实际上是有国家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去对应的。比如营养交流,本来也是有人做这块工作,为什么过去没有重视呢?

陈君石:不是没有重视,过去都是分散的,按照你的说法,就是部门的职能。比如食药监总局的职能就是只管食品安全,我只传播这方面的信息,不传播别的。现在需要把各项工作统领起来,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顶层设计。当然,这不是说食药监总局本来不管营养,现在也要去管营养,分工还是有的,只是强调要从社会层面上整体考虑。

记者:顶层设计当中,需要把各个工作的重要性重新安排吗?

陈君石:不是的。我先说大的,政府、食品企业、科学家,这三块都要遵循同样的理念,政府包括各个部门都要有这个理念,企业不仅仅要讲你的食品安全做得怎么好,也要讲产品的研究、开发。对于科学家来说,食品安全的科研要做,食品营养、功能也要做。对于媒体报道,你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尽管我的某一篇文章可能有所侧重,但是总体的传播工作要全面去讲,要讲食品的各个方面。我们很强调,交流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信任,有了信任才有信心。所以,2017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要加入营养宣传,也是围绕这个目的。

记者:从历史来看,是不是因为2008年发生了很严重的三聚氰氨事件,导致一直以来对安全性抓得特别紧,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食品其他方面的关注?

陈君石: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国际上也是这种现状,也是最近才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从科学、从实践来讲,都是慢慢发展过来的。风险交流这个词就是由于食品安全出了问题,才提出来需要风险交流。但是风险交流做到以后,现在人们意识到不能单纯讲安全,食品还有其他方面的属性,这是一个发展和认识的过程。

记者:也可能原来我们安全也研究了,食品的营养也研究了,功能也研究了,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把它整合传播、交流的时候?

陈君石:对。因为消费者需要的还是整体的东西,不能把一个人想了解的东西,分割成为两小时讲安全、两小时再讲营养,这是不行的。

记者:食品安全信息交流这个概念是您先提出来的吗?还是国际上大家慢慢形成共识了?

陈君石:还没有共识,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这么一个潮流。是Patrick Wall教授(Patrick Wall系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 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提出来的,他跟我商量,说以后是不是就叫这个,我们觉得食品安全风险交流面太窄,我们要拓宽,拓宽以后就可以叫食品信息交流。

记者:是不是Patrick Wall教授在国际上也遇到了跟中国相似的困境?

陈君石:他说欧洲也只是有些人刚开始在讨论这个理念,但是并没有像我们这样具体研讨了,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我们已经把交流的目的、涵盖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交流讲得很清楚了,应急交流和日常宣传教育的关系也探讨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有点思路了,虽然还不敢说是一个体系,但先在业内达成共识还是很重要的。

记者:对于消费者来说,过去他最关心的是安全,是不是因为他关注营养的需求没有被发掘出来?

陈君石: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只不过这两者衡量一下他觉得更要担心食品的安全,但除了安全,还是有很多人关心应该吃什么。

记者: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如果我们按照食品信息交流的理念去做,我们整个行业就会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陈君石:是这个意思,但不能孤立地讲,应该说我们各项工作都会有质的发展。对于政府,如何能够真正建立起各方的互信机制,减轻工作压力;对于企业来说,不用一天到晚去应对安全的舆论压力,有利于企业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讲,他能得到更全面的信息,理性消费。最后是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责任编辑/邹佳璇

猜你喜欢
公众食品交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