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史椿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从时代大背景来分析,“互联网+”的全面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式;高职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G7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高职思政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每天花在上网方面的时间很长,也乐意接受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学习这样的方式,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饶有兴趣。互联网又是一把利器,具有两面性,学生们今天的思想和言行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老师们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充分利用全面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和契机,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也是可能的。学生们都拥有了上网的基本条件,除了机房,还都拥有智能手机,相当多的学生还拥有私人的电脑或平板电脑,能通过校园网上网,也能承受必要的上网费用。学生们还掌握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与交流的基本技能。
二、已经决定放弃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方式
一年来,我们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方式进行了多种设计和实践,已经确立了一些可以采用的方式,同时也放弃了一些不太现实的方式。
决定暂时放弃的方式主要是信息化慕课平台在线自学方式。首先,通过和重点本科学校专家们的交流,我们得知建设慕课平台花费巨大,动辄数百万经费,作为高职类学校在思政这样的公共课上如此投入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在技术和师资方面也存在短板。其次,现行的慕课都是本科学校打造,我们认真进行了观摩,也让部分学生进行了学习,结果学习效果甚差,主要原因是这些平台的课程不太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决定暂时放弃的还有微课方式。高职学校的思政课是公共课程,学生精力投入方面有限。从课程特点来看,该课程属于德育类课程,把德育类的课程当成知识类课程来进行传授不太符合教育规律。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经被证明不是一种理想的德育课教育教学方式,而把说教方式变成微课这种互动性更差的方式搬给学生效果不会太好。微课方式至多只能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种补充,而不会成为主要使用方式。
三、已经决定采用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方式
以下几种方式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决定继续观察和采用。
(一)信息化课件统一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的主要表现就是“讲授+演示”,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最具有可行性,是思政课进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对设备和老师学生的要求也最低。这是运用信息化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是整合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一种教学呈现方式,形式活泼,方式多样,内容丰富,老师们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流程如下:
1.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PPT、Word、Excel、flash等工具,根据需要准备好授课材料,包括文本、音频、视频等,然后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整合。
2.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教师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和校园网络,合理安排进程,逐步呈现这些内容。
3.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协作讨论学习。
4.老师进行引导和总结,达成观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信息化小组协作教学方式
这个方式是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教师提出小组协作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对同一内容进行相互的沟通和配合,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这是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在课外开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主题明確,任务驱动,团队协作,共同提高。其流程如下:
1.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2.老师提供在线资源共享,建立协作学习的网络环境。
3.老师组织协作学习活动,完成协作学习的成果报告,最后进行成果的展示和评比。
(三)信息化主题探索与实践教学方式
思政课有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教师选择适当的问题,由学生在这个范围中自主选择一定的主题,然后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和交互功能进行探索学习和实践提高。这是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在课外开展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保持了学生较强的自主性,保证了学生能根据自己兴趣特长探索与实践合适的主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流程如下:
1.教师提出探索性和实践性的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适宜的课题。
2.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供学生查阅或学生自己网上寻找。学生以相关的资源为基础,作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实践报告。
(四)信息化交流群互动教学方式
这个方式是利用QQ、微信等工具,建立学习交流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可在互联网上建立贴吧进行专题交流。这种方式主要运用于教学的课前准备和课外拓展,弥补了课堂统一教学方式的不足,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其流程如下:
1.老师利用QQ、微信等工具,建立学习交流群,或在互联网上建立专题贴吧,引导学生加入。
2.老师在群里进行作业布置,资料上传,视频播放,答疑解难,心灵沟通等活动。这些可以有效节省课堂用于播放视频、观看资料的时间,把更多空间留给学生进行活动的开展,观点的碰撞,成果的展示和个性的宣扬。
3.老师应在群里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学生的个性签名、个人说明、个人空间等细节,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关注焦点,在适当时机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增强思政课的德育功能。
4.老师在课堂上对交流群的交流情况进行总结,该表彰就表彰,该批评教育就批评,以表彰为主。普遍性的问题就统一讲解,个别性的问题就在课后个别辅导。
5.通过交流群活动,老师拥有了大量的具体化学生元素(如该班级具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状况、专业特长、实践活动等),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在课件制作和课程设计中以具体化学生为本,重新设计贴合学生实际和热点的案例与问题,让思政课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授课班级的学生为本。
作者简介:杨 超(1977-),男,汉族,四川夹江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史 椿(1987-),男,汉族,四川眉山人,本科,助教,现供职单位:眉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