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夏黎
(兰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甘肃兰州 730030)
古诗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悠久,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学样式,古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宝贵的教育资源。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既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特点。“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1]将古诗词引入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求,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而对于古诗词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这就达到了小学阶段对于古诗词“熟读成诵,不求甚解”的基本要求。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一般关注自己感兴趣或者生动有趣的事物,这一点在低年级的学生身上体现地尤为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古诗词课堂上得生动又取。在相应的环境内,实现所有孩子潜能的自由发展。[2]教师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音画、借助场景表演的方式再现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学习效果更明显。
笔者结合自己在兰州市某小学任教期间的教学实践,现在就情景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的构建谈几点思考与做法,权且抛砖引玉。
一、利用实物展示情境
语文教学必须从感性认识入手,有助于更加直观地展现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和感知。直观展示包括实物展示、实物投影、实践操作辅助方式。如在讲授《画杨桃》这节课时,当我讲到那些嘲笑“我”的同学们因为不知道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效果这个道理,我拿出一个杨桃实物,叫坐在不同位置的孩子分别说一说:“你亲眼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众说纷纭,并且每个孩子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于是,通过杨桃实物他们懂得了:的确从不同位置看杨桃是不一样的,因而理解了课文中的孩子们之所以会嘲笑“我”,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这样的展示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之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而且对于学生对课文主旨和中心的把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一些说明文,比如《游子吟》,对于孩子们并不熟悉的事物,利用实物投影或者绘画辅助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在阅读中想象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引导朗读时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从创设的不同情境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学习古诗时,我们应当对孩子提高朗诵的要求,要注意停顿、韵律,指导学生随着作者心情的变化去感受课文,学着用不同的语气去朗读课文。语气读准确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老师营造的课堂情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通过诵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脑海中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景。通过老师适当的提示去调整朗读的节奏、情感,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具体的语言形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作者情感有更准确的把握。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境
语文是生活之源。小学生虽然对当代社会生活有所认识和了解,但他们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联系生活再现情境,就是把学生的生活和作品中描述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孩子们生活的宝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在讲到《望洞庭》这首诗时,学生并不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两句诗中“镜未磨”的意思。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镜子的样子。让他们知道生活中的镜子因为很光滑,所以可以照出事物的样子。而诗句中的镜子指古代的铜镜,需要打磨才能够变得光滑和明亮,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地像一面未磨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通过孩子特有的生活体验,将诗句带入常见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诵读、感悟,体会作者平和的心境和广阔的情怀。例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送朋友去边塞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先是让孩子们观察地图,了解元二将要出使的安西在哪里,离中原有多远,环境怎么样。联系生活对比边塞和“渭城朝雨浥轻尘”的中原风光的不同,想象元二即将面对怎样不堪的生活,因此就能体会作者此时不舍和担忧的心情。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
四、利用多媒体渲染情境
诗的意境是指诗所蕴含的情调和境界。诗的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诗人将自己最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凝练的故事作品中,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們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用诵读、想象、感悟等方法去欣赏古诗的意境之美。
比如讲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中的“烟花三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并且配合滚动播放一系列展现江南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为什么是“烟花三月”,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刺激下,孩子们展开想象体会着三月江南的盛景:“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江面上水汽蒸腾、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五、角色扮演表现生活情境
为了使课文情境真实再现在学生面前,我会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角色。这种方式比分角色朗读更深入,更能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比如《赠汪伦》这首古诗,我在课堂导入时播放歌曲《送别》,并让两名学生表演送别的场景,随着音乐的代入,孩子们了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我的导入也变得自然起来。恰当的角色表演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变成课文中的某个角色,让孩子站在角色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
“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他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与课堂之间的互动,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r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第4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