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7-07-23 01:33:18汪武志
海峡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信仰价值观政治

汪武志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汪武志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是支撑一个人主体意识的基石,也为个人发展明确目标,为民族和国家进步凝聚共识和力量。现阶段,新媒体以海量的信息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意识形态战”的新空间,西方国家重视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高知敏感人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使这一群体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

网络环境 信仰危机 高校思政教育

关于信仰的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信仰是对理念思想的完全肯定,并由此产生一种敬重和感情升华,且由此产生坚定的行动意志[1]。可以包含三个维度,第一个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对终极价值的确认;第二个是社会意义上的对某种道德情操的坚持;第三也即政治意义上的,即产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国家现阶段形式特点的了解、拥护与确定。我国大学生存在信仰缺失是多方面的,最严重的也就是政治意义上的信仰缺失。本文主要从第三个层面即政治层面探讨信仰问题。

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现象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真正的信仰危机指因为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后个人原有的信仰动摇,但又没有确立新的信仰的精神状态。人们信仰的多元化多半因为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政治环境的宽松、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错综复杂、海量增长的信息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影响大学生对信仰的选择。在互联网本身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全面夹击下,使得大学生信仰同时受到来自宪政改革、公民社会、普世价值、虚无主义等方面的多重话语夹击。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信仰的虚无化,星座占卜、崇拜明星、迷信宗教等已经悄然走入大学生的生活。对社会主义信念和时政,大学生越来越不感兴趣。而高校承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辅导员,也被越来越多琐碎的行政事务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无暇顾及本业。另外部分高校辅导员也存在照本宣科,或者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变成了电影课的情况。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考察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手续流程,没有真正深入开展思想引领,对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考察流于形式。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2.1 网络文化时代的影响

网络环境也即新媒体环境。所谓新媒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就是传统媒体的电子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环境并不只是媒体形式的差别,还有传播形态的差别。喻国明认为,与传统媒体以机构和“把关人”等特点不同,互联网是以个人为元素的“高维媒体”,多了一个维度,激发的是无限的可能性。互联网比传统媒体都多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价值空间[2]。从这个角度说,新媒体即生活本身。因而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传播,具有以个人为传播载体、去中心化的特点,以去等级化为路径、以平等为交流的特征,以轻松活泼为传播的形式、去严肃化的内核。信仰传播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又以严肃化、组织化、仪式化等为特征,必然跟新媒体时代培育的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有所背离。笔者通过发放1000份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91%的受访大学生已经不看《新闻联播》,93%的大学生已经不看报纸,但是对流行文化、明星娱乐的喜爱却高达82%。网络媒体无中心和无权威的传播形式,必然造成其回避政治问题的倾向,这就与当前大学生逃避深刻的话题,追求个性和个性化的表达产生冲突。因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如果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影响力,必定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网络化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把关人”。由于信息爆炸,尤其是社会信仰的纷繁复杂影响下,大学生的信仰分化严重。大学生信仰包括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家庭主义、家族崇拜、生命崇拜、神灵崇拜和金钱崇拜[3]。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调查,中国现在有手机网名规模达5.94亿[4],大学生手机用户几乎达100%,手机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和生活的重要伴侣。这种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使得大学校园文化非常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网络环境的“众阅分享”消解了大学生信仰传播的正义性和权威性。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依赖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畴,手机成为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平台里面的资讯多样化,给大学生日常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选择可能,因此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以兴趣为纽带的“圈子”,这类圈子是固化的组织,会迅速强化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而对传统信仰产生抵触情绪。

2.3 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说:“西方国家遏制我国发展的战略图谋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决不希望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顺利实现和平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保持高度警觉。不能抱任何幻想。”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中国有一天也会走上东欧和前苏联共产党政权的路,美国必须做它能做的一切来鼓励这个进程……美国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信息、国际交流,以及类似的软手段来破坏中国共产主义制度的。”互联网成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扩张的有力武器。被美国培养的中国代理人,以“网络大V”的形式出现,与体制内被收买的腐败分子里应外合,将互联网变成言论自由的法外之地。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信仰的式微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问题,也与西方国家不断的文化西化战略密不可分。

3 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3.1 适应网络环境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爆炸让大学生处于信息的洪流中,全世界都处于萨伊德所说的“文化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处于这种文化的强力支配下。传统的大学生信仰模式就是立足于“精英—大众”的信息流动渠道,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渠道,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表达和交换,是不符合互联网平等精神的。有鉴于此,要不断适应网络社会特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引导的主体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的教师。一是要建设一支专职化的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专门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入党培训、进行党支部立项等活动,并与网络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建立合作联系,开展讲座、大学生思想政治培训等工作,作为学生干部培养的思想文化机制建立起来。二是要加强对大学思想政治教研室老师和大学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培训,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和大学生辅导员队伍素质。据了解,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等大课已经成为睡觉课、电影课,学生抵触、逃课的现象严重。不少大学思政教师成为了被学校忽视、被专业老师瞧不起、被学生抵触的对象,其待遇也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很死板,也可以很生动。对此,必须应通过一定的形式,遴选综合知识能力强、对组织忠诚、对网络时代敏感的教师和辅导员,牢牢抓住教师人才培养这个关口,抵挡住西方国家的思想颠覆活动,牢牢地建立起大学生信仰这个主要关口。

3.2 融入传统和流行文化,加强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教育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使用手机进行信息接收,因此要大力发展适应其使用习惯的信息传播方式。现在大学生不但需要“被告知”,还需要情感表达和信息交换,因此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开放互通、平等对话的网络交流平台机制。在读图时代,应以组织化的形式提供贴近年轻人的网络流行文化,比如更多使用图片、图说等形式;在内容上更多营造流行文化氛围,然后再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进行传播。要积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创造性地融入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3.3 适应网络环境,优化主流价值观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信仰需要在主流价值观之外加入软性的非主流成分,借此建立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存在刻板、僵化、说教意味浓等特点。但网络传播社会是平等环境,需要讨论和平等的对话氛围。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受逆反心理的影响,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抗心理,对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存在反着听的心态。因此,要优化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改变以往单方面灌输的方式,将中国共产党党史、各大国关系、时事与政治等教育内容融入学生情感教育。在传播媒介上,可运用现代传播媒介,以创新图文或者视频等传播形式,积极靠拢学生的视听习惯,优化传播内容。

[1]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88.

[2] 喻国明.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媒体发展趋势[N]. 人民日报,2015-04-19(05).

[3] 姚本先,刘庆明,何元庆.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2009(9): 77-83.

[4]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2)[2015-10- 14]. http://www.cnnic.cn/ hlwfzyj/hlwxzbg/.

猜你喜欢
信仰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