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影,吴 玲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刘 影,吴 玲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与命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重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为如今我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火花,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一直以来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传统文化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非凡,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的阐释彰显着科学性。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进行深刻剖析,可以发现他对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深刻认知: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思维体现着民本思想、精细化社会治理蕴含着古代精准思维的智慧、现代知行观传承着传统知行合一观、依法治国实践回应着传统法治文化理念、反腐倡廉工作弘扬着传统廉政思想、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蕴含着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习近平;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继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自身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十八大以来,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论述,形成了自身的传统文化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倡导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他屡次在会议与讲话中引经据典,诠释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内涵,对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中孕育着“习式风格”,[1](P25)表现出他的传统文化情结。他强调要唤醒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并且赋予其符合时代性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割舍不断的精神命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有利于树立我国的文化自觉自信,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巨大。[2](P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更是“精神命脉”。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3](P42)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显著优势,会使我们的国家充满生命力与凝聚力,还可以促进个人品格的完善和推动社会的稳步发展,对于民族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强大,都是以繁荣的文化为有力支撑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以本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必要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早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驱动力。
第三,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破解现实生活中难题的关键。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诚信缺失、生态问题突出等。若要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既需要当今的政策手段、经济支持和技术进步,也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使我们更好地解决制约我国发展的时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中华民族有着异于其他民族的发展历史,独具特色的历史道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与历史文化。
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他在道德观上,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价值观上,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政治观上,他认为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民族观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国际观上,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兼容并包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即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个层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并把其精神实质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
就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历久弥新”,这些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既能帮助人们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又能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还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思路。[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国人民凭借着勤劳、智慧、勇敢等民族品格,建设了民族团结和谐的美好家园,形成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7]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用经典,古为今用。体现了独有的执政特色、讲话特点、个人魅力,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直以来,不论是发表讲话、出国访问还是在调研工作中,都熟练自如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来阐释自身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总能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豪和政治家的经典中,旁征博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恰到好处和鲜明地表达中国人的思想、立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让人爱听、爱读,而且给人以启迪。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实践与现今发展,赋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逐步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他鲜明地突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刻的理论,朴素的表达蕴含着智慧、质朴的话语里体现着道理。[8]他能够让普通大众听得懂,易理解,形成了习式特点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在国内谈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还是在国事访问中表述中国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立场,都鲜明体现着这种习式话语特点。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认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尊重历史文化,并且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面向未来。现在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文明的不断延续,现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我们要明确中国的文化血脉,了解全体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基因,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竭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传统经典哲理熟用巧用,对治国施政的理念予以“接地气”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的理念进行了批判性的把控,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将传统治国思想与当今的治国理政紧密结合,执政理念中彰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理念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高度契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治国思想中的良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料。孔子的广施于民的“仁”的思想体现了以民为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将“仁”发展为“仁政”,并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同时,《尚书》也阐释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内涵与意义。另外,《荀子·大略》也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思想。发展至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已被统治者不断强化与发展。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历次讲话中,屡次强调了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有机结合,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8]习近平总书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一直继承与发扬民本思想,曾发表过《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等系列文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无时无刻不在倾听人民的呼声,用实际行动传达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他还指出,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执政者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用民本思想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精准思维强调的是求真、务实、具体、准确、到位,从点抓起,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坚持实事求是,把事情做到极致,掌握精准思维,反对只喊口号。《道德经》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可见,面对当前复杂的矛盾必须精准化、精细化,针对问题、各个击破,方能使问题得到高效解决。《礼记》也有载:“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注重精准思维,从细节出发,并养成习惯。当今社会,生产方式逐步智能化、精细化,集约式的经营、管理与服务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更要实现从“大而全”变成“小而精”,破除不拘小节的习惯思维。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视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谨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道理,要有问题导向意识,精益求精,于细微处见精神,在细节之处显水平;在解决贫困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制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战略,他认为扶贫开发一事成败系于精准,一定要精细化,做到对症下药,扶贫扶到点子上,必须重视毫厘,才不会谬以千里;在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这都是运用精细化思维,从社会实际出发,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中,把握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思维。
中国古代对知与行的关系有诸多阐述,比如,《尚书》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荀子提出“行高于知”,朱熹的知行观倡导“知先行后”,王夫之强调“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这些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知行观中蕴含着破解当今社会实践难题的智慧,可以为我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吸收了中国古代知行观关于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统一、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知行观;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知”“行”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实干兴邦的一系列治国理念,并始终认为,知行合一方能攻坚克难,务实肯干才能实现飞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简单地旧瓶装新酒,也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综合性改造。现在正在开展的“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有利于切实推进从严治党,体现了以知促行、学以致用的传统知行观。面对今天的时代问题,我们应该完善传统价值表达机制,实现传统话语转换,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从而借鉴和利用古代智慧和经验有效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升华人们的精神理念。
新时期若要全面推进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体现了习近平将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治国思想则回应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法治思想。法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
《管子》认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明法》)。“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慎子·佚文》)。商鞅强调法的重要性,指出法是百姓的生命与治国的根本,“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商君书·开塞》);“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唐代刘禹锡认为:“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善必罚”;“法小驰,则是非驳,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天论》上)。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是主张变法、敢于变法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法为民、执法为民,使法律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反映社会发展总趋势。他说:“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法治建设道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法治实施和法治建设方针、系统推进法治建设布局路径、法治权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司法公正、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思想,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原则等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廉政思想源远流长,对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统治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廉政,即不贪、不受、不污。屈原较早地表达了“朕幼清以廉洁兮”的廉洁思想。王逸进一步注解道:“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墨子第一个提出“廉政”是一种重要的德行,指出君子之道有四行,即“廉、义、爱、哀”;提倡应节用节葬,抵制君主和贵族们奢侈浪费的行为。《国语·齐语》提出:“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法家将廉和政治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把“廉”当作治国纲领的要素,把廉耻上升为和国家兴亡紧密相连的高度,堪称中国传统廉政思想最深刻的表达。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中有关廉政的内容更加丰富。宋代大儒朱熹在解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时说:“如今做官,须是凭地廉勤。”当今,对传统廉政思想精华进行学习,可以端正工作作风、利于铲除腐败、促进政治进步,对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谨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将反腐工作上升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思想,打造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保持党员队伍的廉洁性。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与抵御风险能力,另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制度反腐进行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惩戒机制,规划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宏伟蓝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德”“天道生生”等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也是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文化根源。首先,“天人合德”的生态直觉。《周易·乾卦》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与自然存在统一性,人必须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发展。《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既要“知天”,也要“敬天”“畏天”,自然客观规律不可违背。在生态道德自觉上,我们的先人还提出不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体现和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朴素生态智慧。其次,“天道生生”的价值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就是对这一价值观的直接表达。董仲舒指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高度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也承认人是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生存和发展的本原在于“道”,也即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万物因自然而生,人类生存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论观点。第三,佛教和禅学的生态伦理观。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因缘和合而生,因此众生平等,人类应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同时,佛教的“自净其意”要求人们过俭朴、清净的生活,抵制消费异化。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大力倡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与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理念颇有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6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族未来,应继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在发展方式上,他创造性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推进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建设,不再单纯地以GDP论英雄;在生活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生活方式更绿色,倡导绿色消费来推进需求侧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体现了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使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11]这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养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离不开世界文明这个大环境。我们要克服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绝对对立的思维模式,既要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批判性地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又要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性文化中熠熠生辉,“要在世界文明的对话互鉴中,更好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守护文化民族性”。[12]习近平总书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思想内涵、传播媒介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并且引导人们以正确的历史观、文明观、国家观,不断增强我国人民的文化自觉自信,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顺应时代,使中华文明基因超越自身、跨越时空与国度,把自身的文明成果传播到世界,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多样性中彰显中华文明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1]首先,应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我们不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全部肯定,也不可以一味否定,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应坚持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警惕虚无主义,又要反对一味的复古主义的错误倾向。[13]其次,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也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传统美德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做出全新的阐释。第三,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推动其与时俱进,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传承发展”的关系。[14]在今天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取舍,不能生搬硬套。[15]他多次强调要重点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在文化发展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弘扬,绝非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弘扬,并不仅仅是停留于口头上的宣传,而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责任重大。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典籍浩如烟海,所涉内容十分丰富。要挖掘传统文化,特别是深度挖掘,需要巨大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有利于“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虽然使命重大,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难以估量的重大作用。我们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主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意识到自身就是挖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人公,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超越式的弘扬,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解决新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是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楷模,研究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和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因此,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面向未来的同时,不断延续中华文明的血脉,采取科学的态度把握其内在规律性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杨振武.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习近平.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5]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6]李祥熙.从“三个层面”入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N].山西党校报,2014-05-05(3).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8]冯思淇.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初探[J].实事求是,2015,(1).
[9]习近平.习近平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2/24/c_114782088.htm,2013-02-24/2016-06-02.
[10]新华社.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_3.htm,2016-06-02.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2]刘文嘉.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民族性[N].光明日报,2014-09-29(1).
[13]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1).
[14]郭曰铎.传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15]李净,谢霄男.浅谈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观[J].人民论坛,2015,(3).
Abstract:Our country’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lifeblood of our Chinese nation,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political wisdom,for now our countr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to provide ideas,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gradually forms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ystem,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nterpretation of our era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notation embodies the scientific.Profound analysis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can be found in hi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From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of the value of thinking reflects the people of this thought.Fine social governance implies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precise thinking.The modern view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tegration.The rule of law practice responds to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concept.Anticorruption work carries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Green development and life style embodies the tradi⁃tional harmony of ecological philosophy.
Key Words:Xi Jin-ping;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govern the country
[责任编校:张立新]
Research on Im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f China
LIU Ying,WU L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研究》(JGXM_HLJ_2015045)
刘 影(199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吴 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120
A
1671-198X(2017)10-0013-07
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