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李老师:“同学们早上好。昨天让大家准备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都带来了?”
学生:“带来了!”
李老师:“那好。我们先拿出方形纸片,每个人尝试一下。如何将它2等分、3等分、4等分、6等分。”
在学生们尝试的尝试过程中,李老师一边巡视学生的折法.一边引导启发一些暂无头绪的学生。
李老师:“通过上面方形的折纸。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2等分、4等分,3等分、6等分,这两组,组内折法的相通之处。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大家可以相互交流5分钟。”
学生:“老师.好像把2、3等分再对折一次,就是4、6等分了……”
李老师:“那么,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去尝试一下圆形折纸的得分,再去尝试一下三角形折纸的等分。”
这里,李老师通过游戏,首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兴趣,通过三次不同图形的尝试,又进一步延续了学生的持续关注和兴趣,对于小学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其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进而总结规律,使学生的实践体验、经验,提升为规律探知;最后,三次不同的体验,使学生经历了规律的总结归纳,再到规律的通性探索证明,最后到规律的特殊性探索,逐步提升知识层次和深度,降低了教学的知识难度,使学生更易于接收,并能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这更是我们现代教育教学所需要和倡导的。
通过上则课堂教学,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将动手实践探究落到实处,落到效果和效率提升点上。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自己的教学如此呈现呢?
一、去繁化简。使教学目标显著化
不是任何精彩纷呈的课堂都能让教学效率最大化,也不是任何热闹的探索都能实效化。精彩的课堂,是否围绕了教学目标而在进行,有没有过多的精彩已经让学生转移到了教学目标之外?热闹的课堂又是否因教学内容而在热情进发,凸显的热闹又是否是仅仅博人眼球?等等,这类的课堂实在难以说有多少教学实效,热闹的背后,往往与教师所想距离甚远。因此,请让我们重新将教学目标放在核心,去掉那些过多的花式表演,去掉那些哄闹的喧嚣,将学生的学习、探究体验放在心上,将教学难度的分层和弱化游刃于教学设计之内,将自我的反思和课后的延续归结和整理,形成习惯化为自然。
二、引人入胜到久不能拔
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办法,而且是根据自己的学生探索出的妙招灵药,但往往我们对于小学的学生,生理和性格特点造成的注意力难以持久这一点,招出频频,但效果不佳。归根究底,教学活动仍然需要進行,我们的数学课堂活动也避不开、逃不掉,无论哪种因素,我们既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将兴趣点延伸、走深,这样一来,兴趣自然将持续下去。
具体来说,我们首先要对教学目标重新规划,将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将兴趣点的引入层次、发酵层次、迷醉层次,与我们教学的难度三层划分关联起来,各种引入、深入的手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归纳出自己特有的一手,难度的划分也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层次进行针对性的翁别。另外,每一层之间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否持续关注,很大程度取决于衔接处是否能让他更加迷醉。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些点上多探索多实践,将教学这盘菜做细。
三、使学生的“迷醉”变成教师的个人魅力
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一两位让自己肃然起敬的老师,他们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涯,甚至之后的人生。这样的人格魅力,每位教师都很想拥有,但很多时候,茫然不知何处下手。但回头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这样的老师,都是在点滴中,让我们慢慢感受到他的魅力,从这门功课的兴趣开始,慢慢爱上了这么课,进而爱上了这位老师……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三个过程,从课程的兴趣(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被动感受),到爱上这么课程(学生的主动接受),再到迷恋于这门课上发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爱上了教师。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迷恋的世界,他的表象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数字,但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它动人的相互波动的关系,牵动着这个世界的大小事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一门窗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