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制造紧张感才能够促使学生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快速地思考并加工所学的知识,达到思维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快速分析,形成思路,解决问题,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紧张;参与;自主探究;高效课堂
一提及“紧张”便有人反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怎么能“紧张”呢?他们认为新课改的高中数学课堂应该是轻松的,学生在这里可以快乐地学习、自由地交流,可是笔者认为这与“紧张”并不矛盾.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运转,积极思考,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
一、取消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课堂上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对课堂所讲内容失去了新奇感,失去了兴趣,课堂学习效果便打了折扣.没有了预习,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也就积极起来了.课堂上让学生先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高度信任,相信学生能学,相信学生会学,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自觉性就会提高,就会更加刻苦,学习效果就会好起来.所以,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先学,好处多多,一句话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一上课就高度“紧张”,“紧张”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例如,在学习“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先学”,探究有向线段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三角函数线的图示,明确正弦线、余弦线和正切线,并且思考作三角函数线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先学时,教师要有时间的规定,有同学间的比赛,有教师的关注,在学生学习后要有学后的汇报与展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思考和探究,思维会快速地运转,大脑会活跃起来,使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怎么能不投入?怎能不“紧张”?效果怎能不好呢?
二、课堂上,让学生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合作解决
通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动探究,总是会遇到问题的,出了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怎么解决?如果靠教师讲,那学生就会处于“等靠要”的状态之中.所以,教师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够更为紧张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时,有了对问题解决的迫切渴望,有了“小教师”的帮教责任,有了小组之间的相互竞争,有了教师和同学全过程的评价和激励,学生怎么能开小差?怎么可能有丝毫的马虎?教师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课堂上使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只有紧张地投入了,学生才能有真正发展.合作解决重要的是放手,是各自学习成果的展示,这关系到各人努力程度和展示的表现,学生自然在这一环节中会更积极、更投入,效果自然就更好.例如,在学习“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解分式不等式的注意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会认识到需要注意三点:首先,解分式不等式一定要等价变形为标准形式,就是右边为零,左边为分式,然后再等价转化为不等式组或高次不等式来求解;其次,若分式不等式含等号,等价转化为整式不等式时,其分母不为零最易丢掉,这一点一定要注意;最后,当分式不等式分母正负不确定时不可通过不等式两边同乘分母的方法转化为整式不等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会形成系统的认识和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从而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因此,采用合作解决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高度“紧张”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升认识水平.
三、“比”貫穿课堂始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
运动员到了比赛的时候,特别“紧张”,特别投入,他们哪一个不想在比赛中一展英姿呢?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把“比”引入课堂,让课堂在“紧张”的氛围中“比赛”.学生对“比赛”是最敏感的,是最积极的.“比”是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比”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实况,知晓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提升.教学中,应该将“比”贯穿课堂始终,在学生独立学习时,比谁通过自己个性学习而没有教师、同学“教”的情况下,能出色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时,比谁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谁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课堂检测时,比谁能得到满分,能获得胜利.例如,在学习“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经过自主探究快速地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垂直、模、夹角的坐标表示等基础性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来表达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方式,了解求向量数量积的运算的常用方法.在课堂检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题目,如,已知a=(4,-3),|b|=1,且ab=5,求向量b的坐标.比一比哪名学生能够既快又准地解决问题,展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比”的方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积极地投入到思考和探究中,在亲历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顺利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总之,在“紧张”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挖掘,学生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彬.浅谈怎样帮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03):14.
[2]许立玲.未雨绸缪,做好铺垫——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高中数学[J].学周刊,2015(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