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2017-07-21 13:28陈梦林娜
物流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合作社互联网+互联网

陈梦+林娜

摘 要:文章在分析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不同表现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和后果,基于“互联网+”大背景,提出构建有利的宏观环境、建立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關键词:“互联网+”;农产品信息不对称;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ossible serious consequence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based on the “internet+” backgrou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build a favorable macro-environment, establish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o on.

Key words: “interne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symmetry;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in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 cooperatives

1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概念及表现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是指农产品交易主体因所掌握的产品质量、供求关系等市场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导致在农产品交易中产生不公平行为以致一方交易主体利益受损的现

象[1]。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种植者往往比经销商、消费者更了解种植过程中的化肥、农药、品种等信息,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经销商由于更加了解商品流通信息,又会比消费者更加了解农产品;种植者和农资供应商也存在类似现象,我国多数农产品种植者文化程度不高,农资供应商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政府机构作为政策执行和宏观调控者,对宏观信息了解程度远远大于一般的种植者、经销商和消费者[2]。本文在总结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2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及后果

2.1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1)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背景下,农民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民不能准确预估产量、不经过专业预测跟风种植等情况。

(2)地块分割。我国地形差异巨大,单个农民的土地分散、质量参差不齐[3],加剧信息不对称风险。

(3)供销渠道过长。农产品一般由批发商统一收购,供销渠道过长导致了较强的松散性、随机性和暂时性,加剧了供应链中各主体间信息不对称。

(4)农民缺乏信息意识。农民缺乏信息意识,基本不会根据上一年的价格预期安排生产量,而过低的文化水平又使他们无法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最新的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并且也没有获取该信息的意识。

(5)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民的市场需求信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传递:一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二是村干部获得上级传达的信息然后再传递给农民,两种形式均存在滞后现象。

(6)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政府在对于农产品信息的获取方面采取宏观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在农产品信息对接领域支持力度不大,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依法进行管理,也影响到农民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1)引发“逆向选择”行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农产品市场中,消费者由于商品知识的缺乏容易从表面鉴别农产品,“用脚投票”,容易购买到质次价高的劣质产品[2],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2)使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升高。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增加了买方为了获得较好质量产品的挑选成本、卖方为了证明产品质量需要支付的鉴别成本以及社会的惩戒成本等,从而使交易成本升高,市场交易率降低。

(3)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信息的不对称使农民更难获得实时而又全面的市场信息,导致丰收而贱卖,欠收而贵买的现象频繁发生,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和一般消费者雪上加霜。

(4)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却没有较大减少,短缺的市场信息容易导致供需不平衡,处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农民,“试错法”在农产品市场中不适用,同时消费者也无法得知准确的供给信息。再而,有限的市场调节功能也容易使处于供应链两端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蒙受供需不平衡的损失。

(5)市场升级转型困难。消费者对农产品知识的匮乏,使其选择“用脚投票”,更多的通过外观或者价格来评判产品质量好坏,价格越低则认为质量不好,价格过高,也不太相信其是否真实,容易形成一个秩序混乱,信用度受损的市场,导致农产品市场升级转型困难。同时,日益上涨的农产品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让农民种植效益明显低于外出务工效益,使得农民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深受打击,以致农产品的生产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农民承担,这部分人群观念守旧,对新鲜技术具有抵触心理且学习能力较差,严重减缓了农产品市场升级转型的进程。

3 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信息不对称解决方案

3.1 构建有利于农产品流动的宏观环境

政府应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和相关生产资料的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惩治手段,并逐渐建立交易双方相互监督的私人惩罚体系;第三运用市场方式管控农产品市场,避免价格暴涨暴跌可能性;第四加大对农业相关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的长势、土壤情况、自然灾害、病虫害情况等影响农产品生长销售的信息等进行及时检测和预报,并加大对相关农业资源的监控与研究。

3.2 建立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

(1)参与对象。农业智能综合信息平台需要政府部门(包括农业局、粮食局、统计局等)、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及農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等多方参与,互相补充、相互协调。首先各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功能包括财政支撑、政策法律支持、监督管理保证信息真实性、对各子系统和信息服务主体进行协调整合。其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作为信息的提供和接收方,需要为其他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供给信息,获取各种供需、价格信息。再次,各行业协会、合作社积极发挥协调作用,通过对行业动态把控及时获取市场动向,帮助农民与市场有效结合。最后,农产品市场组织应及时提供各种农产品相关交易数量、实时价格、品种质量、抽查情况等。

(2)设计思路。以农业部门为核心,设置多种信息服务建设统计、采集、发布、处理等部门,由农业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并重点把控。

(3)平台功能。平台功能包括四个模块:一是信息采集与发布模块,包括生产信息(产品品种、实时价格、批发价格、播种面积、长势、病虫防治、采摘时间等)、市场信息(产销地信息、国际市场信息等)和组织信息(种植户、合作社、主产区、国内外相关组织等)。二是农产品数据库,包括所有农产品所需原始数据。三是农产品产销管理综合系统,包括最新产地报价;各地特色产品交易平台;绿色有机产品交易平台、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平台等。四是统计报告,即各地及国内外相关农产品各项资料统计报告。

(4)平台规划。在政府引导下,逐步构建从村—乡(镇)—县—市—省—国家六级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信息通过村镇、县由底端逐级层层汇集,并面向全国发布。

3.3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精确预测

首先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产量预测,在完善信息统计基础上,通过运用回归分析法、季节性预测法、指数分析等量化分析工具和预测方法,结合各地特色和主导农产品进行产量预测,同时可以结合产量进行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采购和使用决策,运用科学方法精确预测。其次,完善市场预警体系。目前农产品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农产品市场预警体系,利用现有信息对农产品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做好防范。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市场分析预警的经费投入,开发专业的信息采集设备和培养相关专家构建相关模型进行价格预测。另外,加强和先进国家的经验交流,制定建立市场预警机制工作的长期规划。

3.4 建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1)开展“合作社+社员+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积极宣传推广农民加入生产基地,农民根据自愿原则申请加入后各自经营分配到的一个生产示范基地,在保留原有的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听从合作社的安排进行标准化生产。以荔枝为例,荔枝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与合作社进行签约,建立基地生产管理档案,组织专家进行不定期技术培训,形成“合作社+社员+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提高系统综合效益。通过统一施肥、用药、管理生产出来符合公司质量要求的荔枝,同时合作社依托企业的品牌优势和营销优势,注册统一商标形成品牌价值来增加销量。建立合作社减少了果农自销的交易成本还为果农扩大销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了果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

(2)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预售模式

合作社培养或引进专业电商人才进军电子商务市场,积极开展预售模式,以荔枝为例:荔枝成熟期在电商网站提前售卖,合作社可通过视频、图片形式将荔枝生长情况时时更新信息,消费者可时时感受,切身体验;荔枝成熟后,合作社可聚集充分的人手对其进行统一采摘、筛选和打包,在次日凌晨完成,因为此时温度低,采摘下来的荔枝容易保存,再通过冷链快速运至消费者手中。此外,还可提供免费试吃服务,培养顾客忠诚度增加下期荔枝预售订单。合作者应逐渐将操作标准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冷库,保证农产品新鲜度。预售模式可减少损耗、精确产量,双方受益。

3.5 建立新型农民培训机制

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让农民接受和掌握信息化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能在源头上减轻信息不对称现象。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广新型农民培训模式,企业和农合组织积极配合,以能人带动,鼓励农民参与。

4 结 论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下降、农业市场升级转型困难,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明显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各级政府应积极向国外取经,构建有利于农产品流通的宏观环境背景,建立农产品智慧信息平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预测,并结合专业农产品合作社和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缩短信息传递途径、改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夏红玉,李玉海.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农产品市场——基于柠檬模型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10):26-30.

[2] 胡天石,潘建伟. 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0,24(7):24-27.

[3] 曲研真.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农产品市场问题研究[J]. 改革与开放,2013(8):77-78.

猜你喜欢
合作社互联网+互联网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完善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烟农专业合作社用工管理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