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荣
非常欣赏孔子的那一段治学处世哲学“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向往东晋诗人、名士的曲觞流水、饮酒赋诗;更想会一会魏末“竹林七贤”在竹林纵酒清谈的士人风范。我循着古迹,踏上访古之路,感受着古人的诗意,无论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抑或七步成诗的子建,他们把诗或文成就得那么酣畅,他们痛快的抒发着,诗意的生活着,写文章只是性灵的抒发,他们真正生活在诗意的天堂。
笔者一直坚信,这份诗意也应该存在现在的课堂,现在的语文中,作为语文老师应该能尽情享受语文的乐趣,而作为学生能尽情感受语文的魅力,但如今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这个最富情感、被称为精神家园的学科,却得了诗意缺失症,语文的功利性越來越多的被提升,语文的诗意逐渐流失。
一、语文教学功利性面面观
情景一:
语文试卷如雪片般纷纷坠落,音、形、义,文言实词、虚词……学生捧着一张张试卷,不是喜上眉梢,对知识的渴求,而是怨声载道,敷衍了事。对语文天生的兴趣、热爱正一点点被驱逐,被抹杀。而现状是师生怒视着那一道道做错的题目,语文课堂,语文学习简直成了一个“战场”——师生较量的“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老师苦口婆心的“塞”所谓的知识,学生却不领这份情,这时的语文学习有诗意可言吗?不,语文绝不能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应该成为一个可以与你交流,情感交流的知心朋友。她是懂你的,你对她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深情”。
情景二:
课堂上,低头默默记录代替了面红耳赤的争辩,我们的学生成了“万马齐喑”,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创意;本该最富激情和幻想的青少年,在课堂上眼神呆滞、表情冷淡,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在本应敏感和诗意的年华里,母语没有给他们留下快乐和情趣,没有但给他们感动和诗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个标准答案,一份份快餐文化,一切都标准化,简单化,语文已等同于数理化,要靠题海战来强化,来习惯,来找所谓的感觉,而且尤为可怕的是,这已成了广大老师不避讳的做法了,同时各种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也被移植到了语文上。
情景三:
一个个思想,一条条主义现在也不再是政治课本的专利了,我们的课文分析充斥着这样的思想教育,语文课俨然成了思想教育课,真想呼唤一声,还语文以纯净,别让太多的主观的,想当然的东西限制了语文的自由。放飞语文的羽翼吧!……
不想再多举例了,心在受煎熬,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整个语文教育变成一架机器,学生、老师和各种教育资源都是这架机器上的零件和螺丝钉,而考试则是它的灵魂,一切唯考试马首是瞻。应试教育以自己无可争辩的权威,把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塑造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具。
语文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哪里还有什么美可以言说,可以品味,可以享受。
二、语文教学现状探由
有人用诗意的语言这样形容语文:“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
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里也提到:诗意语文,是自由对话的语文;诗意语文,是呼唤意会的语文;诗意语文,是精神契会的语文;诗意的语文,是追求幸福的语文。
语文的先天和后天都决定了她的诗意,诗意语文,不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吗?只是现在的语文成了万花筒,折射出了多少令人堪忧的很多方面。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1.注重知识教授,缺少文化熏陶沾溉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成了一个个知识点的组合,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为学生,没有沉淀和积累,没有广泛的阅读,再奢谈语文素养,几人能够?而现在的学生手边能有几本读物,现在的学生能有时间看这些读物?提到超女,无人不知,提到明星,也无人不哓,而如果问学生一些文学大师,别说是世界的,就是中国的,也知之甚少;一些世界名著,也没有多少人去研读,现在的语文植根于缺少内涵的贫瘠土壤中,瘦弱不堪……
2.偏好功利目的,缺少核心素养提升
从高考复习的角度来看,语文已经被分成了从语音到作文的各个知识点,然后从高一开始几乎就在围绕这些知识点转了,语音、标点、成语、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作文。高考是指挥棒,一切为了高考,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学校,老师,家长的宗旨,研究高考,研究考试方向的文章最热卖,经典文艺作品躺在角落,受人冷落。有人说,没有考试的语文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可惜的是现在有了考试的语文课,而且是语文分数日渐提高的现在的语文课,还是学生的最爱吗?语文的“文”被丢在了哪里?
3.着眼考试答题,缺少阅读滋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宏阔的课程视野和远大的职业境界。可扪心自问一下,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位语文老师,我们每天都在阅读吗?我们能坚持练笔吗?我们除了教参还能看其他的书吗?我们能在课堂上以妙语连珠吸引学生吗?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和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身教胜于言传,然而我也知道很多的语文老师有太多的理由来替自己辩护了,只是究其原因,又回到前面的功利性上来,既然现在的考试就是如此,我们应付好了考试就可以了,其他的似乎没必要去管了,于是恶性循环开始……
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文章都在呼吁语文的诗意,我也知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力求在教学中有点诗意可言,不仅陶冶学生,也是愉悦自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减负呼声也日益高涨,“读书节”等应运而生了,这样看来我们的语文应该离诗意的天堂不远了,如果真能有那么一天,那将是一件幸事。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以为诗意的语文做点什么呢?看似微不足道的尝试和坚持,也许就是一个添砖加瓦的过程,所以我想:
三、我们的应对与作为
1.虚心涵咏尽兴朗诵
清代张潮爱他的《幽梦影》中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能看不难,能读为准。”培根早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一篇篇有深度、有哲思的文章是最好的养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朗读文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变。喜欢让学生读文章,介绍好的文章给他们,而他们可以在课堂上来点美文的齐读,片断的选读,经典的品读,在读中感悟,领会。于日积月累中收获,有所得就可以,不拘深浅,不拘多少。
2.联通生活开辟第二课堂
引导学生善于在语文活水与生活源头中感知美,发现美。语文学习就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把象牙塔中的孩子多带到外面去,可以是身体的出游,也可以是精神的漫步,这比苍白的说教要感性得多。现在的学校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把孩子禁锢在小小校园;那我们其实可以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多种途径,丰富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现在是网络发展的时代,又是媒体充斥的时代,大语文到处可以让我们感受,杂一点,乱一点也何妨,不妨博采众长,不妨学学蜜蜂的采百花香。
3.我笔写我心
在写作时少一点应用文章,应时文章,多一点感性文章,心灵小品,哲理短章……苏东坡在写作上就非常崇尚自然,所谓“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章长短本来就随君意,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写日记、周记,开展多种多样的训练,各种文体都可以涉及,对于写好的长短文,老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引导为上,这样才会激发兴趣。
如果能做到如此,何愁找不到语文学习的香格里拉 ,我们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