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军
耐人尋味的“E”时代—话说尼克尔镜头的转型
5月31日,尼康公司同时推出三款单反镜头:AF-S Nikkor 28mm f/1.4E ED、AF-S Fisheye Nikkor 8-15mm f/3.5-4.5E ED和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其中,前两款是FX格式的全画幅单反镜头,后者是DX格式的APS-C单反镜头。从镜头型号可以看出,前两者属于最新的“E”系列,后者则属于上一代的“G”系列。
尼康公司最近几年在镜头群规划方面有些耐人寻味—既然自2013年1月29日起开启了“E”镜头时代,那为何还在陆续推出已经过时的“G”镜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尼康F接口的发展演变说起。
众所周知,尼康的F接口诞生于1959年。随着自动曝光技术和自动对焦技术的兴起,其他相机厂家纷纷另起炉灶,开发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机接口,而尼康始终不肯放弃F接口,而只是对其不断改良,以适应最新的技术。进入自动对焦时代之后,尼康在F接口上增加了电子触电,以便让机身与镜头进行信息交换,此时的AF尼克尔镜头上的光圈控制方式与以前的手动调焦镜头一样,保留了机械控制方式,镜头上依然有调节光圈的光圈环。1992年,尼克尔镜头进入“D”时代,“D”表示镜头可回传信息,以用于尼康独有的3D矩阵测光参考和TTL闪光灯距离运算技术,“D”型尼克尔镜头的光圈控制依然采用了机械控制方式,镜头上也没有去掉光圈控制环。2000年,尼康“G”系列镜头问世,“G”与前代“D”镜头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镜头上的光圈控制环,光圈控制转移到机身上操作,不过“G”镜头上还是保留了光圈耦合杆,即“G”系列镜头的光圈依旧采用了机械控制方式。2013年,随着AF-S Nikkor 800mm f/5.6E FL ED VR的发布,尼克尔镜头进入“E”时代,“E”与包括“G”镜头在内的之前所有尼克尔镜头都不相同,即取消了光圈耦合杆,尼克尔镜头进入了电磁光圈时代。
既然有了更先进的“E”镜头,那为何还要推出过时的“G”镜头呢?分析尼康的镜头群即可得出结论,即自从2013年1月29日起,无论全画幅还是APS-C,所有的中高端尼克尔镜头,都变成了“E”型;而入门级镜头则依然采用了“G”型设计。尼克尔镜头此次转型之所以拖泥带水,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相信不久的将来,尼克尔单反镜头会全面进入“E”时代。
要想真正认识尼克尔镜头转型的意义,我们还要参考一下其他品牌的镜头类型。索尼A系列的单反和单电镜头传承自美能达的α系统,至今保留着光圈耦合杆;宾得FA接口,是从1974年诞生的PK口改良过来的,也保留着光圈耦合杆。除了上述两家的单反镜头及少量的尼康“G”镜头依然采用机械控制光圈外,其他所有可换镜头相机系统的镜头都采用了电磁光圈形式—数码时代以来诞生的新型可换镜头相机系统,如索尼的E接口、4/3以及M4/3等,不用说都采用了最先进的电磁光圈形式;而先知先觉的佳能从1987年开始,所有镜头都采用了电磁光圈形式,EOS系统30年前就进入了“E”时代。
尼康推出100周年纪念版系列产品
为纪念尼康成立100周年,尼康公司发布了一系列尼康100周年纪念版产品,并专门推出尼康100周年纪念版产品专题网站。这些纪念版产品包括尼康D5和D500两款数码单反相机,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AF-S Nikkor 24-70mm f/2.8E ED VR、AF-S Nikkor 70-200mm f/2.8E FL ED VR三款全画幅镜头,附带镜头内部光学镜片组展示台的AF-S Nikkor 70-200mm f/2.8E FL ED V镜头,尼康与施华洛世奇合作推出一款“NikonⅠ”水晶相机模型,以及望远镜等产品。这些纪念版产品均有尼康100周年标识,而数码单反相机和镜头产品的外观涂色也没有采用常规的黑色,为金属灰色。
自6月15日开始至2017年8月31日止,各尼康经销商、尼康影像天地(上海、北京、广州)、天猫尼康官方旗舰店接受相关产品的预订。
Oppo R11,平价版的iPhone 7 Plus?
本刊2017年第4期“业界”栏目《手机拍照,怎样变焦才“无损”?》一文,曾经介绍了在第23届世界移动通讯大会上引起轰动的Oppo“5倍无损变焦”技术。于是人们翘首以盼,等待这款变焦神器的到来。
6月9日,Oppo发布了名为Oppo R11的智能手机。新闻稿是这样介绍的:“硬件配置上,R11将前置摄像头提升至2000万像素,后置则采用1600万广角+2000万长焦的双摄像头系统……”原来,Oppo R11采用的是与iPhone 7 Plus 相似的“双焦”技术,并非人们所期待的那款“5倍无损变焦”神器。不过,有了“长焦”后,Oppo R11对于喜欢拍摄人像的人来说也值得期待,特别是该手机还可利用“双焦”技术模拟出大光圈的背景虚化效果。
通过各种渠道无法查证出Oppo R11的“双焦”具体指标,官方描述其为“两倍变焦”,即,“长焦”的焦距为其“广角”的两倍。按常理推测,Oppo R11 的“广角”应该为等效28mm,那么“长焦”自然是等效56mm,这与iPhone 7 Plus的“双焦”设计如出一辙。那么,售价仅为2999元的Oppo R11,是否应该视为平价版的iPhone 7 Plus(5999元)呢?
VR配件热度升级
6月6日,漫富图商贸(上海)有限公司推出Nitrotech N8液压摄像云台和VR解决方案。氮气活塞平衡回弹科技是曼富图Nitrotech N8液压摄像云台的最大亮点,先进科技为连续反弹力平衡系统提供保证,通过反弹力旋钮进行细节参数设置,可针对不同拍摄要求进行调整。
2016是VR产业化元年,众多VR硬件上市,市场容量也不断爆发,但VR领域存在一个较难攻克的瓶颈,即使用何种设备来作为VR拍摄设备的支撑,从而保证良好的拍摄效果。此次曼富图推出的VR解决方案,提供有助于拍摄360度全景视频的全套产品,包括支架、配件、延长杆、套件等,可有效避免VR拍摄中存在的问题,让VR全景拍摄变得更轻松。
摄影名家与哈苏互动频繁
4 月中旬,哈苏体验活动在上海举办。6月初,哈苏体验活动移师北京,此次哈苏体验活动选址于著名时尚摄影师尹超的工作室Super Studio。作为活动的特邀嘉宾,同时亦是哈苏相机的使用者,尹超现场分享了他的作品以及灵感创意。著名摄影家王建军的现场演说以及作品赏析,是体验活动上的另一个亮点。专心致力于中国西部风光、人文地理以及历史题材的王建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摄影风格,在业界颇具影响力。
国产品牌脚架,德国团队制造
6月5日,精嘉在三里屯CHAO酒店回声剧场举办了“2017年新品媒体预览”活动。之前连获两项国际大奖的Alta Pro 2+ 263CT,首次与媒体和业界亮相。本次发布的新品还包括VEO唯影系列二代三脚架及摄影包,以及年轻化副牌VK糖果色摄影包。
Alta 锐达系列三脚架为德国团队设计制造,有许多功能创新。该系列拥有中轴多角度横置、四种脚管打开角度、外接魔术臂端口等性能,适合专業摄影师全方位、全天候工作。
精嘉畅销的VEO唯影超轻碳纤维折叠三脚架也有了二代产品。二代升级版在中轴反折、全景云台、碳纤维超轻材质的基础上,升级特性包括:玄武岩灰色配色、三种脚管直径,以及赠送超短中轴、超低角度拍摄功能。最轻型号折叠后仅40.5厘米长、1.2千克自重,轻松收纳到旅行包中,随心随行。
这回真的“微”了——索尼FE 12-24mm f/4G镜头
5月18日,索尼公司同时发布了两款全画幅微单镜头FE 16-35mm f/2.8 GM和FE 12-24mm f/4 G。两款新品均为超广角变焦镜头,不过前者为“GM”系列的“大师镜头”,后者则是身价稍逊的“G”镜头。尽管FE 16-35mm f/2.8 GM镜头级别更高,但很多人最感兴趣的却是FE 12-24mm f/4G镜头,主要原因在于它更体现了微单系统的小巧便携特色,其重量还不到同规格全画幅单反镜头的一半——索尼FE 12-24mm f/4 G重量仅有565克,佳能EF 11-24mm f/4L USM则为1180克。索尼FE 12-24mm f/4 G不仅体重轻,而且外型也比全画幅单反同类超广角变焦镜头“瘦小”得多,尽管它的前镜片也稍微向外凸出,但比起前镜片硕大无比的佳能EF 11-24mm f/4L USM和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索尼FE 12-24mm f/4 G镜头采用了3片ED镜片、1片超级ED镜片和4片非球面镜片,但没有采用索尼公司引以为傲的XA超级非球面镜片,这应该就是此镜头“当”不了“大师”的缘由。尽管缺少了高精度的XA镜片,但从MTF曲线图来看,其综合成像素质并不逊色于那些“大师”,它的MTF曲线图甚至比FE 16-35mm f/2.8 GM还要“好看”。
索尼公司之所以不把FE 12-24mm f/4 G镜头归入“大师”之列,一是因为没有给它配备昂贵的XA镜片,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有所保留,准备将来推出一款光圈更大且配备XA镜片的“大师”镜头,比如规格为“FE 12-24mm f/2.8 GM”——不信咱们走着瞧。
相比单反相机来说,微单相机的最大魅力在于“微”。索尼A系列的几款全画幅微单相机均比全画幅单反相机“微”了许多,这也是很多人放弃单反而转向微单的主要理由。但索尼之前的全画幅微单镜头一直无法突破“微”瓶颈,其体积和重量指标与同规格的全画幅单反镜头相差不大。在研发索尼FE 12-24mm f/4 G镜头过程中,索尼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在小巧玲珑的全画幅微单相机日益走红之际,我们真心希望索尼能推出更多的“微”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