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钟大海 侯 凤
茂名石化:国产化玩出国际范
○ 文/钟大海 侯 凤
茂名石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国产化自主创新战略,抢占高端产品市场。
“国产化自主创新是新产品拓宽市场的重要武器。”茂名石化化工分部经理谢维新这样认为。
茂名石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国产化自主创新战略,近三年来,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转型,全过程跟踪产品质量,积极做好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发生产,努力提升新产品和专用料的比例,抢占高端产品市场。 “十三五”期间,茂名石化新产品和专料占树脂产量比例将达70%,开局第一年便达到了67.19%的好成绩。
截至今年4月,茂名石化3年来成功开发了36个化工新产品及专用料,累计增效5.33亿元。
“2014年以前,我们主要以生产价格实惠的通用料为主,一个月也切换不了几次牌号,生产没啥波动,产品也不愁卖,但这种‘大路货’性价比较低,市场竞争力日渐疲软。”聚丙烯车间主任冯家盛介绍说。
曾经,冯家盛在逛超市时,发现一个普通PP材质的奶瓶都能卖到100多元,而自己生产的PP通用料只能生产塑料盒、编织袋等较低端的塑料产品,一吨才能卖出7000元左右。他心痛不已。
几年前,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化工产品形成完全开放式的竞争格局,茂名石化在生产经营中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当时受装置实际影响,化工新产品与专用料比例相对偏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那时新产品研发的软硬件较差,对高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一套核心技术,产销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我们就如同‘田忌赛马’一样,拿自己最好的产品跟国外的普通产品抗衡。”茂名石化技术质量处新产品开发组长邓志浩回忆道。
当时,茂名石化对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分析力度和市场预判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强,对市场状况、客户需求分析不够深入,产销还停留在礼貌服务、产品介绍等中前期的服务,往往将产品的出厂看作营销工作的终极,对市场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不但影响既有产品的推广,而且无法使下一步的产品研发更加紧贴市场。
“我们自然垂涎高端树脂产品这块巨大的市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创新能力,推动装置结构调整对我们来说迫在眉睫。”邓志浩回忆道。
对此,茂名石化积极与北化院、华南化销 “结盟”,成立“新产品开发小组”,组织技术骨干“三方会战”,瞄准“高大上”价高利厚产品,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研究院完成产品构思以及测试后,再在大装置进行优化技改,通过不断摸索,精细操作,在2号高压装置、聚丙烯装置、高密度装置实施国产化自主技术。
茂名石化准备开发高流动超高抗冲共聚聚丙烯K9930H新产品。据市场调研显示,此种新产品的橡胶含量非常高,而市场已有竞争牌号弯曲模量超过900MPa。本产品要达到成功替换客户在用竞争牌号的目的,必须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幅度提高刚性。因此,茂名石化积极联系北化院,采用北化院“量身定制”的改性配方,研发出“人有我精”的“高大上”新产品,迎合市场需要。
经过研究院的开发和测试后,聚丙烯车间立即进行试产。此种超高抗冲共聚牌号粉料黏性大,切换及生产过程中容易因黏料、块料导致出料系统不畅及反应釜内结块,严重时还会引起装置停车。为此,茂名石化力邀北化院聚丙烯研究室主任宋文波和周发生博士一同参与开发试产。经过各专业技术骨干的精心调控,他们冲破了各层“关卡”,新产品试产成功,首次生产500吨,价格比普通聚丙烯料高出1/4。经客户试用,新产品性能满足了客户要求,茂名石化成为国内唯一产出高流动超高抗冲共聚聚丙烯产品的企业。
“目前,我们有一批‘高大上’的新产品。其中,18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8个达到国际先进水、10个成功打入13家知名跨国公司供应链。如今聚丙烯新产品不仅可以生产奶瓶、汽车专用料等高端材料,而且去年首次应用到了医疗领域。”冯家盛开心地说。
“近期,1号、2号聚丙烯装置使用的系列主催化剂,经过化验,不同批次催化剂的氢调性及等规度有差异,会导致产品的力学性能下降。”在新产品质量分析会上,邓志浩正与聚丙烯车间骨干进行深入探讨。
随后,茂名石化进行前置分析,提前检查催化剂活性,在生产前期做好优化措施;加强与催化剂公司的沟通,调整催化剂的性能,减少不同批次催化剂性能的波动,逐渐戒掉了对进口原料的依赖。
去年起,聚丙烯车间研发的28个新产品中,已有27个改用国产催化剂,每年减少成本884万元,化工新产品质量均未受更换原料以及生产波动的影响,新产品优等品率达100%,目前新产品产销两旺。
3号聚丙烯装置2014年8月原始开车以来一直使用美国进口的CDi催化剂,但是CDi催化剂售价高达380万/吨,价格昂贵,且为独家供应,不仅会增加企业产品成本,而且存在采购保供风险。为此,去年以来,茂名石化分三次在不同产品牌号上试用国产系列催化剂。但与进口催化剂相比,国产催化剂稳定性较差,容易影响生产平稳和产品质量。
“一定要慢慢加入主催化剂,目前喷嘴运行正常,说明主催化剂分散较好。”投催化剂的全过程,冯家盛一直坐阵指挥。
不好,细粉在反应器穹顶集聚,出现结块现象!”反应一段时间后,外操突然汇报现场情况。如果不及时解决,粉料还会在旋风分离器、喷射器和冷凝器等地方积累,容易造成过滤器滤袋堵塞,影响产品质量和设备长周期运行。
冯家盛赶紧带领车间技术骨干,增加中化分析次数,根据反应实时情况,快速调整反应器温度、压力等重要参数,并现场用“震荡法”清除集聚细粉。经过优化调整,很快他们便摸清了国产催化剂的“小脾气”,生产逐渐趋于稳定。当次,他们使用国产催化剂生产的1000吨K7726H,不仅填补了华南区域的空白,而且以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出身,相比通用料每吨增效800元。
● 产品创新,源于茂名石化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追求。 摄影/杨裕清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