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丹
花香清韵酿美酒
文/李 丹
艳丽的鲜花,使人目迷神怡,醇厚的美酒,使人情移心醉,二者都具有诱人的魅力。如果把鲜花和美酒酿在一起又怎样呢?色香味和谐匹配,视觉、嗅觉和味觉美妙的体验聚集在一起,将成为人们一种更高更美的享受。
华夏的祖先早已在生活实践中领略个中情趣。用花卉浸酒,使花瓣的色泽和所含芳香油溶释于酒液之中的办法传之已久。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即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枚乘的《七发》中又说是“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可见,从春秋战国到汉代,用桂花、兰花浸渍美酒,已经盛行了。
到了唐代,有人以椰子花浸酒:“俗以椰树花为酒,其树生花长三尺余,大如人脑,割之收汁成酒,味甘,饮之亦醉。”唐人殷尧封因有“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的诗句。这种酿制法,到宋代还流传着。《齐东野语》载:“今人多以椰子浆为椰子酒,而不知椰子花可以为酒。”可惜,这种椰花酒失传了,现在无法想象它的风味。
《快雪堂漫录》中记有茉莉花酒的制法:“用三白酒或雪酒色味佳者,不满瓶,上虚二三寸,编竹为十字或井字,障瓶口,不令有余。新摘茉莉数十合,绵系其蒂,悬竹下令齐,离酒一指许,贴用纸封固。”这种方法就叫“花渍酒”,简单易行。《续世说》中又记有另一种以花制酒的方法:“房寿六月召客,捣莲花,制碧芳酒。”把莲花捣碎和入酒内,大概是取莲花的一股清香味,这不如另一种制法有意思,《珊瑚钩诗话》中说:“魏正始中,郑公悫取大莲叶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酒与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持吸之,香气清冽,名曰碧筒酒。”后来苏东坡在杭州游西湖时,曾屡次做这样的雅举,他的诗句“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就是当时写实之作。
循至清代,莲花酒的制法又有发展。《清稗类钞》有云:“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际。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芯加药料制成佳酿,名莲花白,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华夏古代有个习俗,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无论贫富,都要登高山,佩茱萸,饮菊花酒,说可以弭灾避祸,源出《续齐谐记》的一则神话:“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照此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怎样酿制菊花酒了。明代的高濂在他所著《遵生八笺》中,就介绍过两种制菊花酒的方法。一种是菊花酿酒,九月间,择待舒半开的菊花,连带少许茎叶一并捣碎,拌和在蒸熟的秫米醪酪里发酵,到来年九月,开封榨漉成酒。这种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另一种是菊花浸酒,一般人都可以试制。十月菊盛开时,采摘菊花去蒂,取纯净花朵二斤,浸泡在十斤好酒中,密封十天左右,就可以饮用。
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有“重阳蒸酒,香甜可口”的说法。即使不是菊花酒,人们也讲究要在重阳之日酿造。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七《笨曲饼酒笫六十六》中介绍桑落酒的制作方法说:九月九日太阳没出来之前,取九斗水浸泡九斗酒曲。当日蒸九斗米,放入空瓮中,然后把热水倒入其中,水超过米一寸多即可,并加盖于瓮。等瓮中的水被米吸收干了,就把米倒在席子上,摊开晾凉。接下来把酒曲汁舀入瓮中,用耙子搅匀。然后把晾凉的米投入曲液中,放的同时要不断搅拌。米放完后瓮口蒙上两层布,使其充分发酵。这样酿造的酒香气醇美,酒力强劲,倍胜常酒。这里不光造酒的日子选在九月九日,连造酒的原料也是以九为数,目的都是为了跟九月九日挂钩。古人饮菊花酒,是希望达到“令人不老”的效果,这固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菊花酒的确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华夏民族以超人的智慧发明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酿造技术,酿制出了许多色味神奇的琼浆玉液。它那水的形、火的性,具有无穷的魅力,深深地沉浸在社会生活中,滋润着各种人物的灵魂和精神,使之成为华夏民族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影映着优秀的民族精华。
(责编/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