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法治*

2017-07-21 04:13文丰安
观察与思考 2017年7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领导干部

文丰安

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法治*

文丰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的执政路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良法善治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就是大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层干部依法执政与传统文化存在着依法办事面临非正式规则的阻力,在“公权”与保障“私权”中难以把握平衡,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状等的现实矛盾。基层领导干部发扬传统文化,努力提升人文素养,将传统的道德修养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石,强化利民富民的民本意识,以培育贵和、创新的精神来形成依法执政文化。

基层领导干部 依法执政 传统文化 矛盾化解

作者文丰安,男,重庆社会科学院教授,贵族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贵族师范大学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 400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公开场合表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热切关注,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执政领域走中国风”的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①参见朱岚:《以德荣为国华》,《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年1月1日。习近平同志也曾精辟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②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由此可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结合到不同领域促进其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众所周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的执政路径,这与传统文化不但不矛盾,而且可以相得益彰。中国古代虽然以人治为主,但法治并非一片空白,许多清官廉吏都是法治精神的典范,足为当代人楷模。在德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集多方面、多层次经验之大成,在执政者的选拔与监督、执政方法与路径、民间社会的自治规则等方面都深有心得。这些来自本土的优秀资源,在文化的血脉中千古流传,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加以激活、运用,必能为当代执政者提供极大助力。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当前也面临全面深化改革与执政的考验,我们能否顺利通过考验,主要就体现在能否将国家治理好,在治理好的同时,使国家经济社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党强化自身建设,促进党的科学化法治化建设,担当执政兴国的伟大历史使命。这就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领导以身垂范,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干部中也不乏传统文化的知音。在基层执政实践中,一些领导干部注意以文化人、以德治政,利用传统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各级执政者能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参见张喜徳:《试论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中国的改革发展将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中国的未来也将更加美好。要让各级执政者自觉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前还需克服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更多地关注体现干部在文化道德建设方面那些很难量化的“潜绩”,以此鼓励领导干部在执政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同时还应更多发动群众参与,让群众来评价文化道德建设方面的成果,以此建立长效机制。

二、基层干部依法执政与传统文化的现实矛盾之殇

(一)依法办事面临非正式规则的阻力

在基层,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广大农村,由于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基层干部们的经济待遇低,各种补贴少,而且还偶有拖欠,加之晋升空间小,导致其有较大的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由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其素质难以提高。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没有专业知识,特别是没有涉农的专业知识,平时主要靠经验办事,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与发达地区相比较,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不敢涉足新领域,发展新产业,缺少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机遇的眼光和能力。②参见黄杏福:《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贫困地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农民致富之友》2013第3期。另外家族等非正式组织影响了基层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家族等非正式组织的势力影响很大,而家族主要靠传统习俗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新农村建设可能冲击家长制的利益,先进的思想可能与传统习俗相背。基层干部一般也是家族的成员,要受到家族势力的影响,要受到传统习俗的制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家族利益相冲突时,有的基层干部囿于家族利益,放弃了原则,动摇了信念,执行政策走了样。

(二)基层领导干部在“公权”与保障“私权”中难以把握平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大力强调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力均在于认真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重点以及基础均在基层,实施的主体就是基层领导干部。“身居官位为民想,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说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是时刻保持心中有信仰、眼里有群众、工作有作为、肩上有责任、脚下有根基的,认真探讨在熟人社会之环境下,基层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困难较多,怎么从体制机制方面对基层领导干部们能够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的能力提升,怎么样防止以及制约和监督个别基层干部合法运用公权以及保障其私权方面,怎么让其在其中把握好平衡等都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现状

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的基层干部的工作可谓琐碎而繁杂,对上是众多的领导单位,对下则是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要落实好上级政策和文件,另一方面又要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并做好他们的工作。当前,大多数的基层领导干部是敢于担当、求真务实的,他们均在各自的岗位上付出较多的辛劳。通过他们的踏实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基层的如期实现。但是在当前也存在个别基层干部在基层执政实践中,存在如下一些情况:安于现状不想为,存在守位置、看着干、推着干,看摊子思想重,没有进取意思,工作热情弱化。个别干部只是在办公室听汇报,注重看材料,对于深入基层、对于具体的工作和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一些在一个岗位上任职较长的基层领导干部,觉得已经到了天花板,升职无望,所以也不再去挨累受苦,存在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思想。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在新的常态下,不会为,对新的任务和工作方式等难以适应,对新的任务和工作业务不学习也不钻研,在工作中感到无所适从,还老是在工作上打擦边球,搞变通规避,靠吃喝去拉感情。工作上新的办法也不多,工作思路也不太宽,遇到新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还有就是担心工作上出现失误,怕出事,不愿意得罪人,畏首畏尾。怕新媒体监督,为官不为是典型的“四风”不正思想的综合之反映。

三、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依法治理文化之策

习近平同志曾对领导干部提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特别是希望领导干部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①参见杨全红:《提升党政领导干部人文素养的路径》《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2期。强化学习,党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向的执政党,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重点在掌握科学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能够不断地发现和自觉创新,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一)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

人文之核心体现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实际的从政工作中关心群众、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基层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精神,强化自己的人性品格和价值取向,这是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整体风貌。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所形成的和而不同以及互融互补的现象。基层领导干部要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层领导岗位就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干这项工作,均不是利益驱动,他们是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家国情怀。在基层,压力大,收入低,成长机会少。但大多数基层干部都是默默守在最基层的岗位上,做着平凡岗位的坚守者,这就是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体现。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执政能力,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曾要求,领导干部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这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使命,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担当。基层领导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富含人文营养的源头活水,是涵育为人、为政之德,丰盈心灵、变化气质,提升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增强领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提升基层领导干部道德修养

南宋诗人吕本中曾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意思是说,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公正廉洁、谨言慎行、刻苦上进,能够守得住清贫,经受得住考验,秉公用权,不假公济私,不贪污腐败,真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孔子也曾说过,“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要求领导干部言行一致,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因为身正才能民行,上感才能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才能对百姓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都在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匡正祛邪、激浊扬清,肃贪倡廉,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不法行为都要严惩不贷。

习近平同志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中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①习近平:《用权讲官德,交往有原则》,《求是》,2004年第19期。。俗话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是说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而治国需要的,是每个人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引领。管子曾强调,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领导干部要注重修身重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之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王安石曾说,“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在传统文化中,“修平治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根本目的。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立德、修德、践德,才可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做到风情气正。现实生活中,某些领导干部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仕途升迁、谋取灰色收入,对立德、立言、立行不太关心。而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领导干部需在社会实践中将“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提升其修身重德的境界、践行其为民服务的宗旨。

(三)提升基层干部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怀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博大而精深,在五千年的积淀中,我们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国学典籍,在其中蕴涵着许多领导干部们修身做人之道、为官为政之道、知人用人之道,以及为人处事之道。如此珍贵的本土化营养,值得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们学习与借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真诚地加以吸取、梳理以及转化,从而在工作中领悟其真谛、以达到古为今用的崇高境界。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赶考”,面对“四大危险”、应对“四大考验”,对执政者们的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领导干部们要有崇德向善的人文情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注意涵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要学会“踱方步”,作为经常与群众打交道的基层领导干部,有时情商比智商更加重要。这里的人格魅力,这里所说的情商,就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崇德向善的理念,这也无不关乎基层领导干部们扎实的人文素养。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劳心费神以及纷繁复杂之常规行政事务之中,始终保持为民情怀、为国尽忠,以及铁肩担道义的定力……这些都是离不开对人文素养的涵养、修持以及呵护。其告诫领导干部们既要重视以德修身,也要重视为政以德,领导干部在施政时,要善待人民,用自身的德行去教育感化百姓,赢取百姓的尊重、支持和拥护。基层领导干部除崇德之外,还要向善。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其告诫我们,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趋善避恶,常怀敬畏之心,不急功近利,自筑“防火墙”、自套“紧箍咒”、自设“高压线”,干干净净的干事,固守自身的道德底线,切实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四)强化基层领导干部利民富民的民本意识

以人为本是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其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从传统民本思想中汲取丰富营养,对于领导干部更好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启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萌生于西周,勃兴于春秋战国。先秦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先后对民本思想有过不同的论述,《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历史上,唐太宗及大臣魏征对“君舟民水”也有深刻认识,庸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魏征也常以舟水之喻来劝谏太宗:“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基层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的过程之中,一定要注重以民为本,确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时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幸福。①参见李晓龙:《群众路线视域下的政务微博管理创新》,《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4期。顺民心、厚民生。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基石,民心的得失与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基石才牢固,国家才会长治久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同志曾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生疾苦。现实生活中,会存在一些形式主义,部分领导干部只求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广播里有音。对于百姓的困难,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席不暇暖就已拂袖而去。身为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应该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在心上。古时圣人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准则是,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再小也要推行,对人民有害的事情再小也必须革除。清代中后期的钱泳主张,“天下事有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在古人看来,“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儒家旗帜鲜明地把富民摆在比富国更重要的位置。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儒家认为,富民是安邦治国的首要任务,民富则天下富。《周礼》有提出 “保息养民”的内容,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体现了早期富民思想和富民政策。孔子效法周公,主张节用薄敛,实施宽惠的经济政策,并把增加百姓的物质财富作为实施礼乐教化的基础,倡导“富而后教”;孟子提出了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爱民、利民措施,把传统爱民、富民思想推向高峰;荀子主张“平政爱民”,提出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等裕民、惠民的具体措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告诫基层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为民、爱民,积极为民众服务,以富民强国为己任,才能治理好国家。

(五)培育基层领导干部贵和、创新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①辛向阳:《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12期。“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包容精神的内在源泉,不仅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思想源泉,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孔子认为“和”与“同”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苟同、附势于对方。②参见孟瑀:《“和”:社会的审美需求》,《鸡西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而小人则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附和别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没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传统文化这种消弭分歧、和谐共处的智慧,无论是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中的分歧冲突,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和而不同”也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春秋时期晏婴和齐景公就曾对君臣关系进行过一番讨论。晏子的君臣和同关系,对于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在依法执政的实践中去认真处理上下级关系、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是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努力追求和大力建设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一方面要着力做“求真”,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善”和“美”的一致,这就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在基层的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贵和与创新, 使基层的治理更加和谐,更加有效。

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面对复杂的改革环境,创新显得尤其重要,迎接挑战,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创新。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瞬息万变,要跟上时代潮流,必须积极进取,与时俱进,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十分忌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都必须做到吐故纳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只有把握现实、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才能走在世界前列,立于不败之地。如《周易》中所说的,“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告诫我们真正的创新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把握发展的大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事求是。

当前,我国改革的大船已经进入深水区,随之而来的挑战日益增多、难度也日益加大,而中国的发展,惟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已无其他选择,就像《诗经》里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求变化、求发展、求进步,是中国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根本指向。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克服“改革疲劳症”,勇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牢牢把握改革创新的主导权,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国家取得健康长效的发展。

责任编辑:凌 雁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的基层组织法治化治理腐败研究”(15BDJ0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