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母亲河边

2017-07-20 15:38费秀华
西部散文选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港菱角母亲河

费秀华

娘家人傍水而居,屋前那条河当地人称“大港”,也称“大埂”,自然村就叫大港上。大港自北向南蜿蜒,通往分湖、太浦河,流入长江。

大港上其实叫大埂上,因为河中央有条长长的土埂而得名,土埂如同一条蜿蜒的龙身,很像当年刘备招亲的镇江北崮山上的龙埂,冒出水面的土堆形似龙嘴吐珠,当地人称为龙珠。小时候,我曾经看到过那堆土墩,上面长着几棵楝树,还有一些杂草。夏日里,小伙伴们常常游泳至此,暂且歇息嬉戏。岁月悠悠,浪涛汹涌,河中央的土墩不知什么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消失的还有不远处的轮船码头。记忆中,苏班轮船从这里穿过,贯穿南北交通。

大港在南片大包围的外围,水位直接受太浦河影响,连日的大雨,大港里的水位很高。听爷爷说,大水曾经淹没了村庄,发生过“灶膛里捉鱼”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曾经多次看到大人们用麻袋装土,堆筑河堤,那长长的护堤,如同战争片中的那道坚固的堡垒,为村庄筑起了钢铁般长城。

母亲河是一条温柔的河。儿时的我们,夏日里,徜徉在她的怀抱里,嬉戏吵闹,女孩们傍着木盆,晃晃悠悠地从河西游到河东,男孩们从船艄上“扑通扑通”纷纷跳水,然后潜入河底,抓起河蚌和小虾;冬日里,母亲河结了一层薄冰,贪玩的小伙伴,用小瓦片从冰面上削去,发出一阵“咻咻”的声音……

一阵风儿吹来,河桥前的菱苗在水浪里颠簸摇晃。几年前,从远处飘来了几丛菱苗,母亲设法把它们截留下来,固定在自家河桥前的水域内。花开,结果,采集,菱角掉落河中,来年重又生出秧苗,一年又一年,自然繁衍著,生生不息。

记忆中有采菱的情景。那时候,大港里有集体种植的大片菱塘,每到采菱季节,小孩子趴进大人的菱桶里,大人划桨,小孩采菱,圆圆的菱桶颤颤巍巍的,把握不好,便会原地打转,大人们不时地告诫小孩:要是掉下河去就会没命的,因为长长的菱苗会缠住人的手脚,水性再好也难以逃脱。尽管心里恐惧,还是乐观地哼上几句《洪湖水,浪打浪》,不时剥开新鲜的菱角往嘴里塞。那时菱角的品种很多:红菱、尖角菱、乌菱、馄饨菱……最喜欢吃馄饨菱,它形似馄饨其实更像元宝,没有戳人的尖角,肉质鲜嫩可口。

菱塘边,一条破旧的水泥船横卧在水面上,已经有点历史了。几年前,娘家的责任田就在河的对岸,每次干农活,都要摇船过去,收割的水稻也从田里挑到船里,再运至家里的水泥场上,那水泥船便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如今,对面的责任田已经被征用开发,盖起了大厂房,水泥船也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但它还没有全部退役,仍然发挥着余热,没有了菱桶,母亲就用它来采菱。

近观河桥边,鱼儿悠闲地游荡,或嬉戏,或啄食,丝毫不怕我们的骚扰;远眺大港北边的河面上,一座新建的大桥横跨大港东西,桥边有一男子守在遮阳伞下,悠闲地垂钓。在菱塘的边缘地,有人撒了捕鱼的丝网,白色的泡沫浮子散落在河面上,隐约可见网中的鱼儿尽力挣扎着,作最后的一搏,上面的浮标也随之牵动起来。就在那个地方,我仿佛看到爷爷蹲在岸边悠悠地扳罾,天真的我们静静地守在一边,巴巴地看他从河里拉起四方形的渔网,然后利索地抓起落网的鱼儿往竹篓里放。夜深了,我们才打着呵欠回家睡觉。记得有一年清晨,睡眼惺忪的我们看到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鱼挂在门框上,吓了一跳,那是爷爷傲人的战利品。

其实,水乡农村的男人自小就会捕鱼,小我5岁的弟弟很早就学会了捕鱼。白天他扛着两根长长的竹竿,沿着河滩箍网,我和妹妹跟着他一路收获;晚上,姐弟三人照着手电筒,在河桥边用自制的铁叉刺河虾。强光照射下的河虾,亮着一对红红的眼睛,很容易被发现。其间最惊险的便是遇到“火赤炼”,生怕被咬到,一溜烟逃得飞快。

从回忆中走来,岸边的合欢树,华盖如云,旁边的榆树高高地耸立着,它是老榆树的子孙后代。看到榆树,我忍不住走进回忆。夏日的傍晚,我们在河边的老榆树下乘凉,躺在木凳上,仰望星空,看流星划过,许下美好祝愿;也听仙女下凡的故事,憧憬着幸福的未来。

母亲河用她宽大的胸怀、甘甜的清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港儿女。可是如今的母亲河畔——大埂村庄,年轻人不断涌往城市,只有一些老人们固执地坚守着,村庄变得寂寞,母亲河也不再繁华,失去了以往的喧嚣和热闹。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快,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庄将夷为平地,成为新的工业基地,但大港这条母亲河永远流淌在我的心中。

选自散文集《梦从这里开始》(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大港菱角母亲河
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迎来数十种珍稀野生鸟类
保护母亲河
采菱角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四季蔬果最佳吃法——菱角
我爱母亲河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吃菱角
吃菱角盛智宸
天津市大港区大学城商业语言景观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