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3+2”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2017-07-20 16:11龙鸥
职教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职教师资专业

龙鸥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迅猛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公布,为实现规划要求,结合传统“3+2”职教师资培养经验模式的研究,文章在认知师徒制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地方高校实施“3+2”职教师资创新培养的新模式,为高职学生的继续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职教师资;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4-0005-04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迅猛的发展,特别是2014年.一系列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文件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先后发布;《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开始启动;教育部针对相关发展规划以及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下发了职教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规划要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到2020年,将达到2350万人,高职在校生人数将达到1480万人。这样的发展要求与目标,更加需要相应的师资培养作为支撑,因此,在总结国内外职教师资能力要求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持续的方式,同时提高职校学生继续教育水平,从而切实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提升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水平,保障国家职业教育目标和规划的实现。

一、职教师资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内涵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双证书”、“双能力(双素质)”、“双职称”、“双证+双能”、“双元(双来源)”结构等被我国定义为对职教师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对职教师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职教师资能力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教师的通识教育能力和特殊教育能力。定义的核心体现为职教师资从业者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所具备的教师系列要求与技术系列要求的有机融合。根据对职教师资能力的认知理解和对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的研究,国内学者逐渐统一职教师资能力标准的基本要求及“双师型”教师。其基本要求及职教师资应具备教师教育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核心构成要素为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水平是双师型的重要要求。

二、地方高校职教师资培养的优势

地方普通高校以地方资源、经济特点为依托,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其优势主要体现为:

(一)学科专业优势

学科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建设的根本,是地方高校特色化战略的核心,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影响。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应该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地方大学办学特色最本质、最核心的体现是学科特色建设。地方高校总体竞争力不如名牌和重点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的设置充分体现其地理位置优势,扬长避短,根据地区特色产业的特殊需要,培养和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品牌。这种特色建设形成的不可替代性,自然就形成了学校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比较关注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学科建设,学校的专业布局,以及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无不受到当地资源,经济和发展基础以及未来方向的影响。地方大学处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其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校内部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形成自身优势的专业平台及专业群分布,体现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

(二)区域服务优势

教高[2007]1号和2号文件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合理的专业学科是地方高校的建设基本目标。地方高校建设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前提下。特别强调的是通过专业结构、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来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专业设置反映着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个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出发点,为当地产业升级提供所需的人才,通过这样的发展,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体现高校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使地方在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源建设上有的放矢,促进高校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和质量提高,有助于毕业生的就业,同时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资源。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性。有利于高校对区域经济转型服务的支撑作用:使科技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学科建设和结构的调整也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做好前期准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中,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都将涉及,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地区的研究者所组成的科技和知识创新的组织,需要有优质的平台基础,地方高校无疑是区域科研专家的重要供给地和平台提供地,专家的流动、组织结构调整是地方高校注入新鲜力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专家推向区域经济转型、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了地方高校學科组织服务与区域经济转型之间的统一。

(三)产学研优势

地方高校承担着知识的传承、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是支撑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众多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地,其对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和智力资源的集中地,地方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为科学技术发展、开发基础科研成果,推动科研创新提供基础平台。

其次,地方高校最了解地方经济、技术发展实际问题,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设置,更易实现联合科研攻关、创办新型科研团队,满足并服务于创新和科研需求。

再次,地方高校的科研比较有地域性、针对性,更容易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工厂、企业带来收益。这有利于科研成果迅速向生产力转化,同时为学校获得急需科研经费。实现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和信息,地方高校在区域内,这三方面的占有量和先进性具有优势。地方高校可借此發挥优势,充分运用已掌握的资源,在多方面、多层次积极与企业开展高新技术合作,为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攻关、技术实验、咨询服务等方面提供服务与支持。

最后,地方高校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源聚集地,可以为领导部门作出科学决策建言献策,也可以对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与咨询做出贡献。满足地方经济、技术发展的智力需求。

三、“3+2”职教师资培养的优势及创新

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突出、能做会教、品格健全、发展力强是高素质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

(一)“3+2”职教师资培养的优势

“3+2”职教师范生在进行2年的本科学科专业知识的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前,都已经通过了3年的相关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并已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了相关行业基本从业要求。通过各省自主组织的专升本考试后,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其进行职教师资学习的优势就在于,这些学生在高职阶段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训练,同时拥有顶岗实习经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训练和巩固,相较于普通本科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双师”要求中的一师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太多时间的专业操作练习,可以更加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能力要求,通过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拓宽专业认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满足合格教师能力的培养。

(二)“3+2”职教师资培养的传统模式

现有的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一是普通本科专业加挂职教师资方向,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由于只有4年的学习时间,这些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都显不足,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基本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学习上;二是“3+2”职教师资培养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把专升本的学生升入高校已有的职教师资本科班级跟班就读,培养方案只能按原有班级执行,专升本的学生只能适应原有的计划,学习缺乏针对性。另一种方式就是把高职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升入本科就读专升本职教师资班,这样的培养可以比较有针对性,但由于是同专业报考,就读人数较多,就业面临一定的问题,教育教学实践安排有一定难度,学生报考积极性不高,在招生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3+2”职教师资培养的创新

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经过对地方高校办学优势、“3+2”职教师资能力要求的分析,笔者提出“3+2”职教师资培养的创新模式,即地方高校“3+2”职教师资班学生可以由不同专业高职专升本的学生构成,学生在教师教育知识能力培养上共同完成,专业知识巩固、能力拓宽和教师教学能力训练上则在报考专业所在学院以认知师徒制培养的方式完成。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教育教学能力的共性培养,强化懂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专业教师培养在知识、技能上要求的不同。要实现这样的创新,就要求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与本地职业教育相契合的优势,形成灵活的课程选择和培养形式。这样的学习班级设置,由于各专业学生招收的数量不多。各学院有能力派出有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能力训练。同时由于各学院有相关的本科专业招生,职教师资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巩固高职阶段不足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同时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专业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发展专业能力的宽方向:并可以作为导师的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能力训练,培养人文与教育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办学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人才培养的优势。满足高校为地方经济教育服务的目的,避免了培养缺乏针对性的弊端。

四、“3+2”职教师资创新培养模式的意义

职教师资专业“3+2”培养模式的创新,符合地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了国家规划对地方高职学校学生继续教育的目的,更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拓展了高职学生继续教育的路径

高职学生的继续教育一直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所关注的内容,经过不断地修订与完善,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根据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可以通过学分的相互认证。课程取得成绩的共同认可,学校组织下的交流、互动,职教学生的专升本学习等,实施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渠道。“3+2”职教师资的培养,无疑是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为高职学生继续教育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二)丰富了普通高校学生生源结构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都是通过高考进行录取,学生以在校高中毕业学生为主,这些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缺乏社会认知,由于群体的特性,因此其社会认知比较片面,尤其缺乏对社会和专业的认知。“3+2”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并具有专业社会实践经历,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与在校大学生有相同的年龄和身份特性,但又有不同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经历,因此在交往过程中能有更好的说服力和代表性,他们的交流比教师的说教更有用,能带给在校学生对专业更准确的认知、对社会更多元化的认识。

(三)改善了普通高校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

“3+2”职教师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根据培养创新模式的设计,这些学生作为有经验教师的徒弟(或助教),发挥其专业操作技能的优势,参与导师的本科教育过程,一方面帮助教师完成普通本科学生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从而弥补当前各高校实践实验指导教师不足的现状。

(四)促进学校、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3+2”职教师资的学生除教师教育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时间是在报考专业学院和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这就方便了校际间在专业培养、专业认识等方面的认识与交流,使得学校、学生间的经验得以直接交流,促进了各自的学习与完善,实现了平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这样的交流互动更容易实现连续性.更好实现互助学习的目的。

总之,职教师资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基本要求为厚基础、宽方向、重人文、懂教育,涉及多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单一的普通本科师范教育或同专业的专升本教育,都难于实现多个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在职教师资培养教育过程中,应探索和创新职教师资能力培训模式,树立开放式职教师资能力培养理念,把握好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规定,发挥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机制,让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工作更具有地方性、针对性,真正提高职教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 秦红梅

猜你喜欢
职教师资专业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