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晨
【摘要】近年来,乡愁作为一种情感与生存憧憬的救赎力量,凸显了民众在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群体焦虑和对精神家园的呼唤。乡愁不是消极的情感诉求,不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凸现我们民族特色的新动力。未来城镇化要更加关注文化软实力与精神家园的建设,让“乡愁”融入现代化“中国梦”的建设中,应梳理好乡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固守住本土与本源的精神宝地。让乡愁得以安放,让美丽乡村的共同体在发展的潮流中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关键词】城镇化;乡愁;困境;路径选择
一、乡愁的内涵
乡愁是对故土的眷恋情感和对归乡的迫切渴望。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情感,从更广意义而言,是一种集体情愫。在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农业至上、重农抑商的传统社会中,农业、土地使人们安土重迁观念根深蒂固,也有着较为合理的社会根源。另外,未安身而难立命者往往归乡之情浓重。最朴素的思乡情感,最热烈的归乡渴望,是身处异乡的人,迫于外因无法获得安身立命的资本而将感情寄予乡土,归家、归乡、乡情与乡愁便是最鲜活的体现。
二、乡愁的时代性新特征
一方面它是社会转型节点的精神阵痛。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背景下矛盾的凸显、问题的频发是社会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处于改革背景下,特别是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众心理上的疼痛与不安,在乡村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乡村的衰落使大众不得不感叹承载自己儿时记忆、维系血缘感情、凸显地域特色的家园日渐衰落。村庄的衰落致使传统的血缘家族结构解体、熟人社会分割、文化内涵物质载体破坏、精神载体消弱、基本精神衰减、原始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大众在叹息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归属的消亡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由于新的道德体系构建尚未完成而带来的社会群体的焦躁、不安、暴力等社会问题,加剧了转型节点的精神镇痛。
另一方面它是时代变迁下的群体焦灼。随着产业结构的新调整、社会利益的新分配、思想观念的新转变、社会形态的转型与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成员的心理也历经着风雨变化。尽管大量积极、乐观向上的群体一直走在引领精神建设的前列,但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出现一定的失衡与负面性情绪。大量底层群众堪忧的生活状态也拷问着城镇化过程中民意诉求的不合理解决的现状,使部分群众紧张、焦虑、浮躁、不安等不良心态也日渐显形与加深。
三、城镇化背后的乡愁困境及成因
城镇化建设偏轨化催化乡愁的产生。一方面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兴起。城镇化目的应是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的广大群众,都可以享受到城市化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但是,部分地区缺乏正确的文化指导,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偏离正确的方向。特别是受中央政策与各地争相“竞赛”的双向压力,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抬头,很多地方的官员,为了向上一部门呈现一份完美的“考卷”,不顾及农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传统,硬将农民“赶上高楼”。另一方面是城市与乡村关系的误读。城镇化不是消灭村庄。一直以来,在很多呼吁城镇化建设的人们心中,城镇化就是消灭村庄,并且必须把传统的务农生产方式与农民的生活方式也一并剔除。由于部分地方城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文化指导,致使城市与乡村在他们眼中,是“要城不存乡”的二律背反。
村庄内部结构的变化深化了乡愁情感。一方面,传统村落的破坏。村落的急速衰落,使得承载乡风民俗与乡土文化的载体步步风化,安放乡愁的归属地也呈现凋零与萧索的态势。另一方面,家族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组合式的大家族模式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同时逐步瓦解,以單对夫妻双方及子女为构成要素的核心家庭、小型化家庭成为大的宗族家庭的替代品。第三方面是乡邻关系的松散。城镇化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逐渐瓦解了地域结构,传统的乡土情感也逐渐被破坏。连本来互相熟悉与信任的熟人社会也变得日渐疏离,祖辈亲密如一家的乡邻关系也变得陌生与疏离。
传统文化影响的弱化加深了了乡愁困境。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物质载体的破坏。我们的故乡情、民族情,审美感往往在“可触可摸”的真实情境中以强烈触动。城镇化拆除了乡村的砖瓦,取而代之的假山假水假湖泊,承载传统风月与记忆的真实村庄载体成为了华而不实、金玉其外的重塑物,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步伐中,在粗暴铲除乡村原始景观的同时,连同铲除的还有我们的对乡土最为真切与朴实的记忆。另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精神载体的消弱。乡土观念、地域方言、习俗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乡土礼仪、民族服饰等都是乡土文化独特的外在表现,是乡土文化在精神层面的载体。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村落的传统物质形态被强硬改变的同时,文化层面的改造与破坏也未能避免。文化内涵精神载体的消弱成为令人痛惜的事实,寄托乡愁的精神载体也逐渐淡化。第三方面是传统土地情感的弱化。城镇化在造就城市繁荣的同时,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劳动力经济收入与农民固守土地收入的经济差距、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农产品提价空间的狭小等外力因素下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悄然改变,乡土内涵的土地核心观也已然消解。
四、城镇化建设融入乡愁的路径选择
城镇化建设应把握正确的文化导向。一方面,要厘清城市与乡村的正确关系。政府必须看到城市与乡村形态中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如果说以往的城镇化发展,只发展了城而忽略了乡,那么当下的城镇化建设必须给乡村留出足够的温情,给予乡村足够的重视。在文化大方向上将城镇发展与乡村建设双规并行,只有厘清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镇化建设才不至于成为衍生人文与生态悲剧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不要城市人漠视了乡村,丢弃了故土;更必须关注农民,不让排挤乡村、赶民上楼、破坏文脉成为引发怨怼的来源。政府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全局规划必须预留出文化空间,让人民心中容得下厮守,记得住乡愁。
城镇化要创建延续乡土传统的机制。一是要创建农民归乡模式。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创建合理的农村归乡模式将增加务农劳动的农民数量。二是要创建新的乡镇经济模式。乡镇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桥梁,起着重要的连接与基础后方的作用。让地域间特色的文化融入到乡镇建设中,可以依托于不同乡镇间的地域风貌、民族特色、风土人情建成一系列的创意小镇、农家乐小镇、田园家居小镇等,让富含人文气息与地域特色的小镇成为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选择之一,寻求最适合本土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让乡镇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
城镇化要保护好乡土的文化载体。一是要保护好物质文化载体。合理规划代表传统乡间特色的房屋建筑、树木景致,让原本历史记忆浓厚的乡土建筑、历史原物依旧绽放光彩,留住千百年来的乡土情感与脉脉温情。二是要保护好精神文化载体。传统的手工技艺、杂耍、方言、民族风俗、服饰都是一种物化了的乡土形态与家园情感,只有保护好这类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才具有原始的文化底蕴,才是怀有乡愁的人们的最终归属的根与魂,才能使无论城市人乡村人,无论是游子还是固守的本土人都能够找到归家的感觉。
当下城镇化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从实际行动中做好传承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对接,勿让现代化的建设割裂了地域的文化传承,应多方合力保护好民俗文化,因为如果连精神文化载体也消失,那么承载我们故土情结、地域人文、乡土气息的最基本土壤也失去了生命力,必然导致优秀的民间文化财产的流失,倘若那时,留住“乡愁”无疑是一句游离于建设之外的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