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苏媚
前言:
文化意识是一种能够将学生潜力激发出来的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向全体师生,是新课改后的一种重要教学途径。将其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创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对此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一、创设文化氛围
文化的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像相关的法律条文,直接告诉人们是与不是或者对与不对,文化是一种传承和氛围,因此,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首先得创设文化氛围。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教育里离不开学科间的融合、校内外的沟通和课内外的结合等。如何创设文化氛围,笔者认为:1.学校要加以重视。尤其是在资金的投入方面,针对文化氛围建设,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譬如丰富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和数量,并且使图书馆保持开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图书,并且有书可读。同时,语文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有选择性,读自己喜欢并且有用的书籍。2.校园环境的布置。校园是小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發展,学校和老师要布置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校园,在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进而达到强化文化意识的目的。学校或者老师可以创设红领巾广播站、百花园墙报以及时事走廊等,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时,耳闻目睹,身心皆受到文化气息的熏陶。3.创设班级文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文老师或者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创设,经常利用一些课外时间或者自行课实践创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演课本剧、开展故事会或演讲会等,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在写作教学中强化文化意识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教学任务之一,写作的本质是学生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外化,能够显现出学生的独特个性。利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写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舞台,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无拘无束表达出来。但是并非说老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老师要少给要求,但是多给一些指导,尤其是写作思路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丰富的写作思路,在写作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思维方式能够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深浅,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深化了文化的内容,激活学生的生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达到强化文化意识的目的。例如,语文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周记和日记,周记和日记是一种写作形式,学生可以在周记和日记里充分表达自我,但语文老师同时也要给予指导,譬如学生写“我的父母”,学生的思维比较混乱,可能东写一句,西写一句,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完整、详细,但是结构混乱,没有系统性。老师可以在一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先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再穿插几个具体的事例,最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进行总结,这样不仅使文章内容充实,而且结构比较规整,提升了作文的档次。这种指导,不仅尊重了学生自由发挥的主体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强化文化意识的目的。
三、在语言积累中强化文化意识
有一句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文化积累,邓拓曾经也说过,有成就有学问的人,对语言的积累都比较重视。因此,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若要强化文化意识,必须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短小精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古诗词,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韵味,并且加强学生的积累。古诗词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含有丰富、深刻的道理,有表达亲情和友情的,例如《游子吟》,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亲情文化。有表现顽强不屈精神的,如《竹石》,老师要渗透精神文化教育,让学生通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感受到竹子顽强精神,加强学生精神文化意识。指导学生对这些古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让学生心灵受到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要重视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小学生认识能力低,没有丰富的经验,加强学生的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摘抄的习惯,将一些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用一本笔记本摘抄下来,并且定期在交流会上进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例如摘抄名言警句,学生就积累了处事文化和人格文化。摘抄一些描写风景的好词好句,就积累了风景文文化。
四、在语言感悟中强化文化意识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和理解,小学生年纪尚小,没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因此在知识的理解方面比较弱。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一点,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感悟是一种“意会式”的能力,不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也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推理,只要有情感上的体验即可。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再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方式,而是追求整体式和跳跃式。例如在讲《背景》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拎出生字生词,再组织学生进行造句,最后再划分段落,逐一讲解,而应该让学生结合整篇课文,了解整篇课文的寓意,结合整篇文章的整体思想,感受到亲情的文化,真正领悟课文的内涵。
结论:综上所述,文化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强化文化意识,语文老师要适当解放教学观念,并且创新教学方式,重在让学生“悟”,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