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伦理内涵解析

2017-07-20 11:25陈嘉杰
魅力中国 2016年45期
关键词:中庸言语天地

陈嘉杰

【摘要】《中庸》作为四书之一,一直是儒家重要经典文献,而诚作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更是被多次提及,本文以《中庸》为研究范围对其中的诚的概念进一步解读,认为诚具有差等性和稳定性两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诚;差等性;稳定性

一、诚内涵的差等性

《中庸》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说的便是唯有“至诚”之心,才能掌握天地之间的法则,才能确立天地的根本,才能知道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说明了至诚的人不仅要有仁爱之心,更要有自我思辨的能力和广阔的心胸,因此才说“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只有拥有如同圣人般的聪明睿智,才能达到“至诚”的境界。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应对诚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抉择。人们总疑惑怎样才算诚实,对敌人坦诚能够叫诚实吗?对绝症病人诚实人道吗?这些疑问都源自没对诚的语境进行仔细分析。对于诚我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也蕴含着儒家能近取譬的原则,“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笃行“诚”的时候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切实考虑到如何实施才是最为符合人性的,如此一来,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心中也就清晰明了。言语上的诚在日常生活中是必要的,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老师教导学生不要对别人撒谎,但是在面对一些两难问题上,如是否该对绝症病人坦白病情时,我们究竟该如何做?诚应当是有等差的,言语上的诚仅仅是一个基本的维度,在此之上还有更为高等的维度,那就是要“诚于心”。言语维度的诚应当服从于内心维度的诚,当我们心系亲人时,必然会从亲人的利益角度去思考问题,隐瞒病情或许才是对病人最好的做法,这时我们就应当回归到我们内心的真实,要诚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把诚的原则放在表面的言语之上,否则便是伪诚。孔子在谈及微生高时便是如此,微生高隐瞒自己没有醋的事实,去向邻家借醋给别人,孔子评价:“孰谓微生高直?”或许有人觉得孔子对诚的理解过于苛刻,但这涉及了诚的发端。盗取名声的行为又如何能够称之为诚呢?所以才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仅仅停留在外表或者言语的层次,不能稱之为诚,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便是这个道理。

二、诚内涵的稳定性

是否诚就没有一个固有的原则,说谎就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呢?实际上,正是因为谎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才导致我们诟病社会的道德状况,在菜市场中我们听过多少句“童叟无欺”?在职场中我们多少次被“实话”欺骗得片体鳞伤?实际上,我们是在以利取诚,而不是以诚取利。前者是用利取代诚的位置,将诚弃置不顾,该不该说谎不再发端于良心,而是以是否利于己身为杠杆。以作弊为例,有多少学生冒着被处分甚至判刑的危险作弊?诚在他们的眼中连一个期末考试的分数都不如,俗话说“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没人做”便是如此。而以诚取利的道理孟子用鱼与熊掌讲得很清楚。这里要理解诚的稳定性,就必须知道《中庸》是如何理解“诚”的。诚究竟是何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1]31朱熹在理解“凡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的“一”时,注道:“一者,诚也。”[1]31诚实际上是被理解为天地之根本的。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思考,“天道”是否欺骗过我们呢?纵观历史,朝代更替的前因后果不真实无妄地摆在我们面前吗?有德者名留千史,无德者遗臭万年不是铁铮铮的事实吗?哪怕强势如汉武帝,他的冷酷无情不也被司马迁真实地记载下来了吗?天道与人道是相互呼应的,在此诚也就成为了人的天性。天性达诚乃圣人,普通人身上仍存异化天性——非诚。所以才说:“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拷炼自身,如同精铁在火中千锤百炼,最终才能得出一颗如同圣人般纯粹的诚心。由此可见,诚已从人道上升到天道,这就说明了诚必然有着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原则,这种原则体现在生活中,便形成了道德规范。而在现代,诚更应发挥出其作为道德规范所能发挥的作用。尾生以生命去信守诺言的行为被当做笑话来看待,确实,尾生对诚理解的刻板是我们所要警惕的,但是他对诚的固执却是让人感动的,试问有多少人能够以生命来捍卫自己内心的那一片诚?“故至诚无息”所讲的就是诚的永无止息。“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之道”是悠久无疆的。所以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所以孔子才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1]20可见“诚于心,形于外”是该有多难?要做到悠久无疆的“诚”该有多难?尾生或许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却有着令人值得敬佩的精神,而这份精神不应当受到世人的耻笑。尾生所理解的诚便是道德规范化的诚,在当今谎话连篇的年代,难道不需要这种范式的诚来引导我们的社会道德吗?或许我们不必如同尾生般死守诚,但是我们必须给诚一片容身之处,让诚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金良年撰.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猜你喜欢
中庸言语天地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会员天地
交友天地
会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