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好
摘要 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力量和关键决定因素,是最富有活力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年后备力量。基于此,本文对全员育人理念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非全员化”现状,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和探讨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全员育人理念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员育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j.cnki.kjdks.2017.05.041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因此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期新阶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要实现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就需要树立和强化全员育人理念,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努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
1全员育人理念概述
1.1全员育人的涵义
全员育人,是指在现代教育中突出教师的育人首位意识,让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承担自觉育人的责任,充分发挥好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的育人功能,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表率和带头作用,实现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熏陶和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员育人的内容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育人者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而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因此人人都是育人者,各项工作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使命。二是直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思政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人员队伍,包括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师、共青团干部、党政领导干部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居于主导和中坚地位。三是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目标,需要来自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专业分工、不同工作性质的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相互配合和交叉合作。
1.2全员育人理念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全员育人理念强调充分发挥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营造“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全员育人有助于改变传统重灌输、轻互动,重说教、轻疏导,重传递、轻思考,重显性、轻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高校全体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各自优势、岗位职责和集体智慧,不断创新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从而努力构建动态化、立体性、超时空、无缝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此外,全员育人理念有助于整合和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从不同地方面去关爱大学生,从而实现课堂育人、课后育人、管理服务育人、校园文化育人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切实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2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非全员化”现状分析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员育人意识比较淡薄
当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没有完全树立起全员育人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是许多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师还不具备育人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对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到课率、学生言行举止等不注意引导和管理,只知道教书而不會育人。二是一些高校的管理服务部门错误地认为育人与自己“无关”,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只是“干活”,忽视了自身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示范作用和潜隐性影响,有的在为大学生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不尊重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对管理服务部门的不认可甚至鄙视。三是由于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需要教育和管理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的观念的影响,加之教学、科研、管理等任务比较繁重,使得一些专兼职的思政工作者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将足够的时间、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中去。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员育人制度不够健全
一方面,在高校行政化趋势越演越烈的背景下,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导致不同院系、部门之间互动沟通不畅、协作配合不好,从而使得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责任显得比较困难,往往存在相互推诿、混杂不清的现象。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般归属于社会科学部等教学部门,而辅导员、班主任等则归属于学院等行政部门,这就容易造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与课后之间的衔接不畅问题,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沦为空谈。另一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主要是侧重于对教师教学业绩(以课时和分数为评价标准)和科研业绩(以课题数量、论文发表情况为评价标准),而对教师个人的品质素养、思想政治育人效果等没有实现有效的考核激励,这就容易使得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承担全员育人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员育人责任落实不到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全员育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必须具有相应的保障。一方面,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经费两方面,经费保障数量较低且一些高校常常不能够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这就造成一些高校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中难以真正得到充足的经费保障。此外,由于在一些高校管理者的眼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看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软任务,在于教学成绩、科研任务、就业率等指标相比较时常常被置于较不重要的地位,这就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责任难以得到真正有效落实。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全员育人理念的对策
3.1积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非全员化”现状,迫切需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具体来讲,一是在学校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员育人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让全员育人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二是就教师层面,不但要充分发挥好知识传授职能,更要积极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责,积极在行为世范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是就高校管理服务部门层面,不能将育人职责置身事外,而要积极将管理、服务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规范言行、爱岗敬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产生积极的示范性影响。
3.2不断建立完善全员育人机制
一方面,应积极创新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专业教材和课程中的价值性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将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主体共同携手、相互协作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信息反馈机制与教学评价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积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代际特点、个性需求等的调查研究、知识传播、情感交流和价值引导,及时了解和把握“90后”、“95后”、“2000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生活动态,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语言风格等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和正能量。
3.3积极落实全員育人责任
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时间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另一方面,要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针对当代大学生个性化鲜明、思想独立性强、对手机和互联网依赖性比较大等特点,要改变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禁止手段和死板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通过积极、科学的引导,鼓励教职员工积极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在实现大学生全员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当代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师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从自身做起,发挥出榜样作用、示范作用,把教书、管理育人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构建起全员育人新格局,以此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